文|公众号|颜小二述哲文
郭沫若的头衔很多,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就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来看,他的许多成就足以让他被后人称为民国时期的才子。
但是,人们对他的态度却褒贬不一。
有人赞美他的文采,有人则否定他在感情上表现出的“人品”。
而否定他的一众人中,就有与郭沫若同时代的大文豪鲁迅。
鲁迅曾评价郭沫若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所谓“珂罗茨基”就是“地痞流氓”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鲁迅眼里,郭沫若是才子不假,但是也是一个“浪子”。鲁迅的评价可谓是十分尖锐了。
但是,面对这样尖锐的评价,后世有许多朋友却说“十分贴切”,这是为何?
如果我们知道郭沫若去世后,他的第三任妻子于立群自尽的原因,或许便能明白一二。
据记载,在郭沫若病逝后八个月,于立群自缢身亡。
关于她死亡的直接原因,主流说法大抵是于立群收拾郭沫若遗物的时候发现他与自己姐姐往来书信,继而知道了一些以往不知道的事情,同时外界形势也不好,内外打击让她焦虑、失望、悲伤,继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然,这也是一种说法,大家可做个参考。
那么,就这种说法来说,于立群死前看到的书信里写了什么呢?为何鲁迅会讽刺一代才子郭沫若为“地痞流氓”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
1、郭沫若与最后一位太太的相识与相知
于立群严格意义来说,是郭沫若的第三任正式妻子,也是陪伴郭沫若晚年的女人。
但是她的一生命途多舛,充满不幸。
郭沫若爱上她,原因之一在于她身上有她姐姐于立忱影子。
没错,郭沫若曾经和于立群的胞姐有过一段爱恋。
而于立群本人本身也是一个灵动的姑娘,十分吸引人。
关于第一次见面,郭沫诺眼里的于立群是这样的:
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由此可见,郭沫若于初见就对于立群印象特别好。
那个时候,于立群对年长自己24岁的郭沫若,更多是尊敬和爱戴。
之后二人多次接触,便渐渐有了感情。再然后,在多番接触之下,二人相爱并结婚,还生了几个孩子。2、郭沫若与于立群姐妹的“情感纠葛”
但于立群的结局并不大好,她和她的姐姐一样,选择了自缢。
据记载,于立群和郭沫若相知相爱以前,在日本的郭沫若便和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相识。
而于立忱虽然被当时《大公报》社长追求,她本人却痴情于郭沫若。这让当时郭沫若的日本妻子十分忧虑,毕竟于立忱热情大方,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姑娘。
但是,即便这样,郭沫若和于立忱的感情还是无疾而终。
因为《大公报》不再提供于立忱在日本的费用,于立忱被迫回到上海。
身体不好的她在疾病和抑郁的折磨下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于立群虽然成功和郭沫若走到了一起,但其人生看起来也并不安稳,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命途多舛。
解放前,于立群因为身份等诸多因素,四处奔走,难以有安稳的日子。
解放后。虽然相对安稳了些,但是因为身体患病的原因,她常年和郭沫若及子女分开,在医院治疗。
后来,迎来了“压迫文人”的特殊时期,她的两个儿子没能挺过去,英年早逝。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让于立群和郭沫若受到重大冲击。
1974年,郭沫若身体每况愈下,那一年的12个月,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一年住了大约7次院。
1978年,郭沫若去世。
而郭沫若去世后的八个月,于立群便自缢身亡。
关于于立群自缢身亡的原因,主要说法是这样的:
她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界复杂的形势、以及于此形势中逝去的两个儿子,让她悲欲绝;二来是她在整理郭沫若遗物的时候,发现郭沫若与自己姐姐的书信,书信中记录了她姐姐曾为郭沫若怀孕,而郭沫若也因此辜负了她的姐姐等等事情。
也就是说,郭沫若间接促使于立群的姐姐结束生命。
而关于姐姐和郭沫若的事情,于立群知之甚少。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在复杂而悲愤的情绪冲击下,于立群选择自缢也不是说不过去的事情。
3、鲁迅:郭沫若是才子更是“浪子”
明白了于立群的死,再来评说鲁迅对郭沫若的评论,便比较好理解了。
在鲁迅眼里,郭沫若有些“抛妻弃子”的味道。也就是我们题目中说到的“浪子”。
我们知道,郭沫若经历过包办婚姻,为了对包办婚姻表示抗拒,他婚后5天就去日本,在那里认识了佐藤富子,二人相伴20年,并且还生下了5个孩子。
之后郭沫若在乱世回到上海,佐藤富子这边过了10年才重新拥有他的消息。当佐藤富子再次找到郭沫若的时候,他已经有了新家庭。
于此,作为一个男人,郭沫若确实“多情”又“无情”。
同时,郭沫若曾和于立群的姐姐有过一段感情,最后又和浪漫天真,小自己二十多岁的于立群在一起了。
这么丰富的感情经历,在耿直的鲁迅先生眼里,确实会让他做出“才子加流氓”的评价。
而郭沫若“多情”又“无情”的性格,或许早在于立群和他相遇时,就为于立群自缢身亡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鲁迅先对郭沫若的“严苛评价”,许多人还是持赞成一件的。
但鲁迅也是实事求是的,毕竟他虽不喜欢他,但依旧承认郭沫若之才。
写到最后,问题来了,遇到让人心动的多情才子,你是爱还是不爱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