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项有趣的数据,2021年豆瓣新增标记人数最多的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往前三年都是它,不出意外的话,2022年还会是它。
自从《肖申克的救赎》在21世纪被影迷发掘并登顶为 IMDb 和 豆瓣 双榜单第一且长时间占据榜首后,它便成为普通人心目中提起影史最好电影被cue的选项。
到今天为止,应该没人不清楚《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越狱的电影,它在香港上映时的译名为《月黑高飞》,俄罗斯战争电影《德维塔耶夫》如果按照相似原则翻译,应该叫做《白日飞展》。
我们之所以会对越狱题材如此喜爱,总是源源不断创作出影视作品,是因为逃亡之旅既是对 心灵的救赎,也是对 制度的反抗,我们无从得知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也无法否定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幻想。
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以下简称米沙),一位苏联飞行员,他盗取了一架亨克尔轰炸机,带着9名战俘,从纳粹集中营,飞回了苏联,成就二战史上最为传奇的经历之一,76年后《德维塔耶夫》被搬上了银幕。
01
俄罗斯电影近些年来靠两板斧出圈,科幻与战争。
科幻方面的代表有《莫斯科陷落》类外星三角恋,也有《科拉深孔》类怪形恐怖。
坦率地讲,这些电影总透露出一股不太聪明的样子,他们的设定不算糟糕,多有出彩,最终效果却可以与印度神片相切磋,或许加几段歌舞会改善不少。
战争方面全然不同,屡现佳作,2021年热门的反战电影《波斯语课》,更早的《猎杀T-34》都曾被国内引进,收获良好的话题口碑与市场票房,在广大军迷心目中,毛子的战争片是神圣的。
毛子的战争游戏也相当硬核,比如跟随吃鸡火起来的《逃离塔科夫》。
在《德维塔耶夫》的相关预告视频里,你都能看到有提到此款游戏的弹幕或评论。二者发音极其相似,虽然游戏中并不能开飞机,但未来国内上映译名中添加逃离二字或许会收获奇效。
《德维塔耶夫》由俄罗斯著名导演 提莫-贝克曼贝托夫 执导,他以吸血鬼题材的奇幻电影《守夜人》取得成功,最出名的作品是可以让子弹拐弯的神作《通缉令》。
从好莱坞回国以后,他讲故事的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圣诞树》以喜剧形式阐释六人理论,《网诱惊魂》开启桌面惊悚电影的热潮。
除开导演,他也以制片身份制作出《硬核亨利》《他是龙》等风格化十足且口碑出色的电影,为俄罗斯培养出一批新生代导演,对本国电影业的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维塔耶夫》是他最新的作品,影片主创班底皆来自俄罗斯,帕维尔-普利卢茨内饰演德维塔耶夫,国内观众认识他多从《超能游戏者》开始,一部打着青少年超能力的噱头,讲着迷惑的故事的科幻电影。
背景信息介绍完毕,进入正片,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1957年5月1日,喀山在庆祝劳动节,米沙带着自己的妻儿,跟随纵队行进。
他们走上一辆巴士,拥挤的车厢内,科利亚的父亲格里高利对米沙高呼“叛徒!”老人坚称自己的儿子科利亚没有叛变,不像米沙,被纳粹俘虏还能活着回来。
这里要科普下1941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颁布的270号命令,这条命令的核心是任何在战场上试图逃跑或被俘受降的苏联军人,都会被视作叛徒,其家人将会被剥夺公民权并逮捕送往劳改营。
即使后续在1942年颁布的227号命令移除了对家人的指控,但依然会被当成叛徒。
1944年,乌克兰上空爆发激烈空战,这段戏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预告中大多数画面皆源自于此。
这段空战是由米沙及战友驾驶四架 P-39“空中眼镜蛇”
追击德军 亨克尔He-111型轰炸机 和护航的四架 FW-190型战斗机。
战斗过程以米沙主观视角为主,两架友军飞机很快被击毁,米沙一人击毁三架敌机,最终在队友掩护下干掉亨克尔,不幸的是由于飞的太近使战机油箱被打中,只得跳伞。
这场惊心动魄的空战充分显露出米沙高超的飞行技巧,第一架采用经典的钻洞必炸机原理甩开追击。
第二架紧贴不放等待对手失误。
第三架利用死亡仰角,带来巨大G力的同时将其击落。
面对最后的亨克尔,可以选择远距离扫射,但为了杜绝其逃脱的隐患,极限一换一。
短短五分半钟,囊括近80%空战常见戏码,导演对视效上的拿捏相当娴熟。
02
好的越狱电影里都有可以产生共情的配角,《德维塔耶夫》中有两位,科利亚与索科洛,他们同属于德军阵营里的苏联人,选择却截然相反。
米沙在击落亨克尔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科利亚!”,科利亚和米沙情同手足,他们享受着飞行时一起翻转的乐趣。
米沙本以为科利亚在一次战斗行动中身亡,再相见时,科利亚已经成为德军飞行员,身处高位,他们的理念开始产生巨大分歧。
米沙在亲眼目睹科利亚射杀自己的同胞后,决心要飞回去,而科利亚肯定不会如他所愿。
纳粹旗帜映红双人的脸庞,蓝色的天空曾是他们共同的归属,此番再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索科洛像是神奇小子,少了他越狱还没开始便已结束。真实历史中,他是在1942年被俘的前炮兵士兵。
索科洛在孤儿院长大,教他们的老师会说德语,他曾击杀过若干法西斯,收获荣誉勋章。
他始终守护着小队,当米沙第一次提出用飞机逃走的计划时,他沉默不语,第二天就将之前计划用木船逃跑的小队转移至机场做活;
他耐心教学米沙德语中的飞行术语,一遍遍督促其记牢勿混淆;
他在米沙被内鬼举报后,用自己的勋章去掩盖藏在枕头下的铭牌。
索科洛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苏联人,国籍原因让他在德国人眼中只是个工具,负责利用语言优势管理战俘,而在自己同胞眼中他是德军的狗腿子,会说德语罢了。
他很少争辩,用表现俘获上司的信任,用行动收获米沙的尊敬,他像是黑夜中的护卫,即使结局难言美好,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将会被人铭记。
战争使多数人丧失信念,索科洛不会,这样的人为奇迹奠基,战争也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获得胜利。
片中其他角色也大都富有温度,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理发师,他更换米沙的身份,免于其化作烟囱里的尘埃,真实历史中他是一位裁缝,将米沙身上的死囚号码改为“惩戒犯”。
脸上胎记明显的瑞博基,从一开始对米沙的不信任,到后来甘愿牺牲自我制造混乱保全米沙,他畅想在红场漫步,高喊着自己的归属。
也有为留在德国选择去讨好上司的内鬼,不惜用各种方式揭露小队的计划。
这些个性鲜明的角色,让逃亡过程足够可信,也揭露战争对不同人所造成的影响,太多的战俘被苦难消磨尽意志,在胜利到来前已然崩溃。
03
影片的高潮,自然是米沙成功夺取飞机逃离,在真实历史中,小队非常幸运,得益于恶劣天气,没有任何战机发现他们,离的最近的一架也因为燃料和弹药不足与他们擦身而过。
结尾需要一场空战,宿命般的战斗从米沙和科利亚再见便已埋下伏笔,这是 最后的对决。
米沙曾梦见科利亚向他解释自己的困境,这是科利亚在片中不惜残害同胞也要阻止他们逃跑的原因,因为270号命令,只要有一个人回国说明他的情况,他将从英勇的烈士变成国家的耻辱,最为致命的是,以他为傲的父亲格里高利会被带走唾弃。
科利亚内心是矛盾的,见到米沙时幻想一起回国的短暂喜悦,被那无情的命令和自己做过的罪行击碎,他已经走的太远,连最亲近的战友都难以信任,死人无法再回到活人身边。
米沙和科利亚,就像是处在囚徒困境之中,米沙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奉献,科利亚选择同归于尽也符合设定,失败之后,面对自己将死的事实,科利亚希望米沙可以承诺不揭发他,米沙答应了,这是属于米沙的高光,也是他们二人困境的唯一解。
米沙飞回的轰炸机上,存有德国火箭V-2的绝密资料,这些情报让苏联成功炸毁了纳粹多个基地,也让其研制出第一枚R-1火箭。
即使这样,情报部门仍然认定米沙是叛徒,因为在当时没人会相信这样的奇迹,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纳粹的阴谋,小队成员是被派来的间谍。
12年来,面对不间断的调查,周围人的谩骂,子女的质疑,米沙没有说出任何关于科利亚的信息。
末尾,米沙在克里姆林宫被秘密授予奖章,他走在红场,接受对英雄的欢呼与致敬,那一刻他看见所有曾经并肩战斗的队友,无论生者还是逝者,米沙向孩子们讲述着这一切,英雄终于获得圆满的结局。
字幕开始滚动,德维塔耶夫本人的照片出现在左侧,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他从青年到老年的变化,最后停留在那架传奇的亨克尔He-111轰炸机上。
《德维塔耶夫》虽改编自真人真事,但与其本人的经历相比,还是略显不足。
本片光影运用极佳,大面积的阴影和冷色调将集中营的恐怖氛围渲染的相当到位,浅焦与模糊闪烁的运用也准确表现出德维塔耶夫的主观感受,空战的配乐有采用谢泼德音调。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背景设定在1944年,却依然在使用270号命令,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出现赫鲁晓夫,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和隐性台词,文本解读空间还算丰富。
2021年还有一部讲述俄罗斯现代飞行员的电影《天空》,考虑到从2020年延期至2022年的《壮志凌云:独行侠》,近期从坦克潮转为飞机热也说不好。
往期精选
末日电影的泥石流 美国新冠讽刺大作
一把好牌打成这样,一起来吐槽永恒族
豆瓣8.1 看看有钱人的荒淫生活
豆瓣8.4 迷人的女人们谈性与秘密
撩人腹肌,全裸出镜,断背山要被超越了吗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