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宅女反杀记,终于有一部不烂的片了


办公室聊天想买一个茶杯,
打开购物网站马上“猜你喜欢”茶杯;
在家里抱怨没有高跟鞋穿,
打开手机搜索引擎广告banner就是高跟鞋……

你是否跟我一样怀疑,电子设备在监听?又是否跟我一样离不开它们……
如果你跟我一样偶尔会胡思乱想,今天这个电影也许在惊悚之余,可以带给我们那么一点点慰藉。

《KIMI》的豆瓣评分只有6.3分,而烂番茄上,影评人和观众评分差异挺大的。
内容比较老生常谈,疫情、大数据、人工智能、社交网络……

而我个人的体验是,一部简单、直接的小剧情犯罪电影,没有那么激烈。
我已经很久没看过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了,没有多余的支线,观影体验还不错

01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很有名了,1989年执导荧幕处女作《性,谎言和录像带》。

仅仅26岁,就获得第4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被誉为好莱坞少年天才型导演之一。

2000年拍摄作品《毒品网络》,充分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多线叙事能力,一举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导演。

2001年,执导了犯罪电影《十一罗汉》,首次尝试大牌云集的商业巨制。

30年中,索德伯格共执导了包括电视剧集在内的36部影片,对于高成本和低成本电影都可以把控得游刃有余。
另外,他还经常担当剪辑与摄影,可以算是一个全能型的选手。

有趣的是,在宣传《KIMI》时,史蒂文·索德伯格接受采访表示,他几乎不可能执导超级英雄电影,电影里的角色几乎是无性生活。
“超级英雄电影里扭曲时间、克服地心引力,手指能发出光束这些事我都能忍,这类型电影让我没法忍的是,电影里的人没有性生活。据我所知,在这个奇幻的世界里不仅没有性生活,而且你也搞不清谁付钱给这些英雄?他们为谁工作?这份工作是怎样完成的?”
他不说我真的没注意过,确实超英题材没什么床戏。

女主佐伊·克拉维兹:新版《蝙蝠侠》猫女。
最初听说猫女要在几位黑人演员中角逐,不过最后选定的这个演员说实话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论在气质上,身材上还是眼神上,都很贴近猫女的形象。
属于可甜可咸的类型,冷酷里还带有一点妩媚,成熟中还透出一丝单纯。

佐伊·克拉维兹气质出众,看上去就很有摇滚范儿。
她的父亲是当代知名的摇滚巨星兰尼·克拉维茨,而母亲莉莎·博内特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这里还有一个小八卦,佐伊的生父生母在她五岁的时候就离异了,而她的继父,就是海王(马王)杰森·莫玛。

父女俩感情也很好,而且两个家庭经常一起家庭聚会,其乐融融。

最近几年,在一些商业大片中看到过佐伊的身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个性强悍的托斯特。
《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丽塔·莱斯特朗。

年轻的好莱坞明星,大多会涉猎超级英雄电影。
2011年佐伊·克拉维兹参演电影《X战警:第一战》,在片中出演天使萨尔瓦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KIMI》中,佐伊饰演一个技术深宅,每天躲在家里不敢不敢出门。
可就在她修改代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条疑似谋杀案的录音。这时候,出不出门,成了问题……

以下开始剧透
02
电影开始,艾米达拉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布莱德在家里接受连线采访。
Kimi是他们公司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系统。他被问到Kimi与Siri和Alexa有什么区别。

Siri不必多说了,Alexa是亚马逊的语音助手。
吐槽一下Kimi这个触发命令,家里孩子不能取这个名字了。

简单来说,普通语音识别系统无法时刻学习,不够完善的时候,人工智能只能通过定期一次大更新进行升级。
但是Kimi不同,它的错误反馈有无数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程序员每天进行修改,使它更人性化。
这样的修改会保证Kimi更懂人类,更像一个可以跟你沟通的人。

这个做法挺不靠谱的,因为如果设备铺开得足够广泛,那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另外,人与人之间沟通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每个人的说话习惯也都不同。

一个人对一段AI的错误理解进行手动纠正,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歧义和偏差。
但是无所谓了,电影就是这样设定的我们就只能接受,而Kimi的公司马上就要上市了。

但是,布莱德似乎有一些秘密,一个备注名字为R的人,打电话给他要钱。
总之这个资本家很可疑,我们留着这个疑点,先看女主这边。

女主安琪拉就是一位修复Kimi程序的工程师。

一开始她站在窗前观察对面邻居的这几个镜头,不论在构图还是公寓设计上,都很像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我们最后再说这个。

安琪拉有严重的“恐旷症”,害怕公共场合,也几乎从不出门。
不论是看病还是约会,安琪拉都只能在家里,心理医生也是视频治疗然后开点药给她。

每当准备打开房门的时候,她就会表现出无法控制的焦虑,随即放弃这个念头。

安琪拉有一个相好的对象泰瑞住在对面楼。
他们都是通过手机沟通,男人上门服务。

对此,泰瑞怨声载道,他很向往户外约会。
当安琪拉朋友吐槽她在社交媒体上编造假生活时,安琪拉的回答是:每个人都这样。

楼上的邻居也很苦恼,因为他无法对自己的地板进行整修。
而安琪拉白天永远在家,她没办法接受噪音。

剧情的推进出现在一个正常的工作日,安琪拉收到一段Kimi录制的语音。
听到了一位陌生女士被家暴,并被谋杀的全部过程。

虽然首席执行官否认kimi会监听用户的对话,否认可以根据编码找到对应客户的私密信息。
但安琪拉还是通过内部系统,调取了所有记录和对方的用户信息。
隐私什么的,不存在的。

公司的人希望她不要过问这些,直接删掉好了。

可安琪拉无法忍受对生命的漠视,她吃上药,努力稳定了情绪,决定离开公寓。

后面用一段晕头转向的镜头和类似耳鸣声的配乐,展现了安琪拉内心的恐惧。

来到公司总部,安琪拉发现不但没人帮她,系统中的源文件还被清空了。
因为她手里录音拷贝的男主角,就是首席执行官布莱德。
随后,她被追踪并绑架,布莱德想要再次派人灭口。

一个技术宅,在街头遇害太可疑了,所以杀手决定把安琪拉扛回家,顺便把拷贝文件都销毁。

而因为对自己家地形的熟悉掌握,再加上Kimi和邻居的帮忙,安琪拉成功战胜了杀手。

03
电影后半部分的进展很快,结局也是大团圆,整个故事都并不怎么稀奇。
资本家自己创造的智能设备,录下了自己的犯罪过程。

而最后又是Kimi的全屋智能系统,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女主和邻居。
有一点巧妙和讽刺,但是又太“意料之中”。
楼上的装修队也不是没用的铺垫,安琪拉用装修的钉枪,在Kimi的灯光配合下,杀死了绑架她的人。

对面的邻居凯文在前面做了简单的铺垫,
像是一个偷窥狂,一直非常可疑。

但作为同样不出门的肥宅,凯文在看到安琪拉出门的一瞬间,就明白她遇到了麻烦。
不必联络,甚至不必认识,可以说是“深宅”的心有灵犀。

看得出来,凯文对安琪拉非常关注也略有好感,英勇地挺身而出还身负重伤。
不过大结局中,克服了外出恐惧的安琪拉,还是跟男友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原本以为KIMI是人名,结果发现只是电影中人工智能设备的名称。
而在女主安琪拉的视角下,她处于“出门预示着危险”的状态里,也代表了当下所处的疫情环境。

电影中多处暗示她曾经遭受过某种刺激患上了心理疾病。
但是并没有展开说,导演真的是尽可能简略剧情。

另外,前面我们有提到,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

这部电影的剧情也很简单:摄影师杰弗里斯因为工伤,需要在家静养两个月。
在家不能出门的这段时间,他百无聊赖,只能在窗前看邻居们的日常。

他发现,对面公寓的二楼,住着一对矛盾争吵不断的夫妻。
偶然一个雨夜,杰弗里斯看到那位丈夫提着大箱子来回进出公寓很多次。

第二天,那位丈夫自己在家用报纸包裹一把锯和一把刀,跟他吵架的妻子不见了。
杰弗里斯起了疑心,怀疑对面的人杀害了自己的伴侣并分尸抛弃。

随即,杰弗里斯在自己的女朋友协助下,展开一番紧张的调查……
一直到影片最后,希区柯克也没有揭示谜底,但整个过程足以让人捏一把汗。

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电影,虽然没有什么场景变换,但整个过程完全不无聊。
融入了现代化设备,《KIMI》的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似乎把《后窗》重新加工了一下。

我本人也是个“深宅”,不怎么爱出门。
当然还没到女主那种心理疾病的程度,安琪拉是向往出门但是克服不了心理障碍出不去,而我是压根不想出门。

一般情况下,能语音我绝对不视频,能打字我绝对不语音。
在这个外卖快递送上楼,居家也可以办公的时代里,如非必要,一周不下楼或者只是扔个垃圾也是常有的事。
大多数原因是我不善于与人沟通。

随随便便写几千字对我来说很容易,但如果要张开嘴发表一番长篇大论,我恐怕需要准备几天发言稿。
从小就沉默寡言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了,尤其面对陌生人,我时常因为不知道如何化解尴尬而紧张焦虑。

由于自己性格上的缺失,我从小也偏爱喜欢说笑的另一半或者好朋友。
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把寻找话题、化解尴尬的负担交给别人。
从而逃避自己在短板上的进步和成长,似乎并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能够淡定自若地侃侃而谈,是一种充满吸引力的特点和气质,不论在工作还是恋爱中,都是加分项。
情人节刚过不久,也祝愿所有人能遇到那个懂得欣赏你的人。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您的 点赞 与 在看 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