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我的天才女友》终于回归,
三季的分数与年份呈现等差数列递增……
烂番茄本季新鲜度还没有,上一季已经100%了,不可能再高了。
系统选择放弃治疗。
故事好看是无疑的,演员也非常出色,小小年纪都展现了令人倾佩的表演才能。
尤其是青春期开始的莉拉扮演者盖娅·吉拉切。被选中时她只有13岁,日常装扮就是个天真的少女。
但戏里装扮成少妇模样、激烈言辞时让人丝毫不怀疑她就是莉拉。
高分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这个题材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在时代的巨轮下,无数的人都在试图与命运抗争,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另一个自己。
还有那些在人生关键节点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影响着每个人生活的最终走向。
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上市后,受到了全球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悉在过去10年间,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发售,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
而在中国,2017年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上市的3个月内,就加印了4次。
所以,另外一个高分的原因,也是由于HBO在剧本和布景上的的高度还原。
贫民窟不仅实景搭建,语言也严格采用那不勒斯方言,收获了大批“原著党”的一致好评。
以下开始涉及剧透
01
《奇葩说》大火的那几年里,我也连续看了很多期,到现在记忆中已仅剩寥寥无几的几段发言。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键定制完美人生」那一期。
在所有人围绕富有、自由、聪明、漂亮之类的话题吵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后排的黄执中站起来补充了很短的几句话,他说:”所谓「完美人生」并不是定制一个模板,而是在人生的每一个分叉口,事事有选择,路路有回转。“
相反,真正绝望的人生,是考虑应该选择吃鸡腿还是吃鸡翅吗?
不是的,而是你只剩下一个干馒头,而又不得不吃完,还得省着点吃。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天才女友」莉拉,因为想要继续读初中而被父亲从楼上扔下去的时候;
看到原本对莉拉充满希望的奥利维耶罗老师讲述着「平民思想」的人,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只能是「平民」的时候;
看到倔强而好强的莉拉在“烟花大战”后改变了对金钱的看法,嫁给自己以为的可以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跃迁”的爱情的时候;
在那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身上,不露神色地展现了什么叫做「不得不选」
我第一次看《我的天才女友》也是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有几年一直在书店的畅销书位置摆着,封面非常吸引人。
小说作家名叫埃莱娜·费兰特,目前意大利最受欢迎的作家。
但她本人神秘如幽灵,真实身份至今是个谜,但只以网络沟通的方式参与了本剧的制作。
她曾被《时代周刊》选为“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也获得过很多文学奖项,可从未露面领过奖。
整本小说的世界观,完全建立在小女孩莱农的所见所闻上,以第一人称完成。
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那不勒斯贫民窟里那些琐碎的人和事,被暴力、贫穷压迫的街区,围绕在她们身边黑暗、阴郁的群像生活。
天才女友莉拉身上的桀骜不驯和聪明伶俐,被细腻的文字描写得纤毫毕现。
两位主角的每一次出场,都有细微的成长和变化,命运也是这样逐渐刻下了不可逆转的纹路。
故事中,莱农和莉拉属于战后一代,成长过程刚好赶上了所谓的意大利经济奇迹。
短短十年,这个衰败的国家成为工业大国,大量消费品和新科技产品,如汽车,电视机和洗衣机涌入。
很多人在其中暴富,但是自然而然的,也有很多人在历史的车轮中被裹挟,然后被淹没。
“那不勒斯四部曲”分为《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及《失踪的孩子》。
莉拉和莱农从童年步入无所畏惧的青春,由少女变作人母,经历痛苦、背叛、挫败,最终走向晚年……
她们一个狂野叛逆,一个温顺自卑,暗暗较劲儿,互相羡慕。
莉拉羡慕莱农可以读书,上学,去更大的城市;莱农则羡慕莉拉坚韧自信有魅力。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刚看到中文译名的时候以为是一部爱情小说。
但是只需要打开第一页,你就不会再丢下这本书了。
老年的莱农接到了莉拉儿子的电话:没有任何信息,不留任何痕迹,拿走了所有与自己相关的东西,66岁的莉拉离家出走,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就好像从来没出现过那样。
莉拉的儿子40多岁还无所事事,他惊慌失措地在电话那头哭诉:“她把自己从合影上剪了下来,包括我小时候和她照的照片。”
电视剧的故事也是以倒叙开始,莉拉在她66时,完成了她童年时对自己故事结局的书写。
02
在前两季中,莉拉与莱农的人生出现过几次拐点。
第一次就发生在小学毕业,莱农的父亲在市政府做门房,他可以理解读书的重要性。
而没能继续读书的莉拉在鞋店与哥哥一起做鞋。
但是那时候他们并没有产生非常大的差距与隔阂,认知与世界观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读初中的莱农依然比不过自学莉拉,落下的功课甚至需要求助于莉拉才能完成。
而对于皮鞋的设计,也再一次展现了”天才女友“莉拉在各方面的才能。
第二次转折是莱农继续读了高中,而莉拉则选择了相对更合适的那个人结婚。
当斯特凡诺为她付出金钱和精力,抵抗索拉拉家族的马尔切洛的追求时,她便决定嫁给这位商人。
她清楚的知道,在两人之中她必须得选一个结婚。
比起无恶不作的索拉拉家族,她更愿意嫁给肉食店商人的儿子。
在这场梦幻的婚礼上,莉拉看见马尔切洛脚上穿着她设计制作的鞋子,才看清自己丈夫的真正模样。
斯特凡诺也在讨好马尔切洛,与他们家做着一些肮脏的交易。
莉拉悲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她知道自己掉进了婚姻的陷阱,却无能为力。
所谓“天才女友”,莉拉天生就很聪明,无论学什么都很快。
她一直认定自己不属于那不勒斯贫民窟这个鬼地方,她不想看这些人吵来吵去,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逃离这里。
在看第一部的时候,我一直非常期待莉拉到底什么时候能离开,能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莉拉逐渐离自己梦想的生活越来越远,从一个深渊跌入另一个深渊。
在婚礼之前,莉拉曾对莱农说过这样一段话:一直读书,读下去,不要停下来,如果没钱了,我来供你。
她开始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姐妹身上,莱农仿佛成为了她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一个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
不过不论如何,这段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没什么毛病,要一直学习啊朋友们,一直学下去。
新婚之夜,莉拉就遭到了毒打。
第二季开头,斯特凡诺在洗手间外等待把自己锁在里面的妻子,映在毛玻璃上的脸也映出了这场婚姻的全貌——阴森、恐怖。
斯特凡诺婚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我看过很多留言说莉拉也许嫁给索拉拉家的斯特凡诺会更好。
莉拉选错了吗?
事实上怎么选都不会对。
第一季里,斯特凡诺就跟弟弟把街区里贫穷的女孩儿拉上车施暴;
在新年的烟花大战上还对着人群放烟花甚至开枪;
追求莉拉的时候也是不停的用金钱和权利向莉拉家人施加压力。
这两个有钱的男人,选谁都是深渊……
第三次转折是她们的一次剧烈的争吵。
莱农这边,知识似乎并没有特别改变了她的思想。
她深受斯特凡诺的花言巧语影响,甚至觉得莉拉有时候有些极端。
我认为,如果不是小时候结交了莉拉这个朋友,莱农最终还是会沦落为一个贫民窟的普通女人。
莉拉身上想要反抗和战斗的精神是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步步影响着莱农。
即便读了很多的书,莱农身上那种女性对男性的天然服从感还是没有消除。
她不理解拥有爱自己的富有丈夫,莉拉为什么还是如此痛苦?
但是就在这次争吵过后,莱农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女性,逐渐觉醒自我意识。
她开始明白了莉拉的困扰,开始明白莉拉到底怕自己变成什么,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部小说叫做《新名字的故事》,主要讲了莉拉从冠上夫姓到逃离婚姻的一整段故事。
莉拉在经历了一次叛逆的出轨后离开了丈夫,彻底割裂了自己和老街区的联系。
这便是第四次转折,在她的婚姻后期,她与丈夫的关系逐渐变态。
两个人都各自心怀鬼胎,莉拉还生下了别人的孩子。
而莱农则拥有了更广阔的世界,高中毕业后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第三季原著名叫《离开的,留下的》,莱农是离开的那个,离开了卑微、艰难的社会阶层。
而莉拉依然离不开那不勒斯,她们似乎已经成为了两个世界的人。
第三季目前更新到第四集,电视剧的进程我们就不具体展开了。
03
纵观前两季,里面也有很多男男女女情情爱爱的细节,但是我没有被里面的任何感情打动过。
我本身就是一个很难被爱情剧情打动的人,另外我认为在那不勒斯这个地方,男女地位实在差距太大,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实在无法谈论所谓爱情。
除了恩佐,莉拉和莱农先后遇见的几个男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混蛋属性。
可是唯一的“老实人”恩佐,既没钱又自卑。
不过,这并不妨碍剧中其他令我震撼和感动的情节。
首先是童年结束后,图书馆给莱农颁奖,她获得了年度读书最多的读者第五名。
莱农去领奖时发现,前四名被莉拉的家人包揽了。
是的,莉拉一个人用全家人的名字,包揽了图书馆借阅最多的读者的前四名。
被迫离开校园生活的莉拉只有13岁左右,但剧中没有渲染她任何的悲痛。
但是图书馆的借阅榜,照见了她对知识的疯狂,对改变命运的渴求。
其次是在莱农和莉拉发生争吵后,莱农走在大街上,观察着那不勒斯的妇女们。
周围的人仿佛周围都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NPC,这段拍的真的非常好也非常震撼。
她终于明白莉拉怕什么了,她怕变成大街上的这些人,这些疯狂的、粗俗的的平庸之恶。
老城的这些女人好丑陋,不是面目上的丑陋,而是庸俗的丑陋。
莉拉恐惧这样的生活,恐惧自己被同化,这件事也直接影响了莱农自身的陈旧思想。
另外还有莱农带着莉拉去参加高中老师家中举办的聚会,在聚会上谈论着文学、移民、养老、自由的问题。
从政治聊到经济,从法律聊到人权,而莉拉一整晚几乎一言不发。
在回家的车上,莉拉对着莱农恶语相向,不可理喻地大吼大叫。
莱农觉得莉拉疯了,可实际上是莉拉突然意识到,自己与莱农的生活真正的脱节了。
同样的起点,但莱农已经有了更广阔的世界,而自己的人生将永远围绕着那不勒斯的肉食店、鞋店,自己肮脏的丈夫和周围卑鄙的生意伙伴和低俗的争斗。
这将是她人生的全部,现在、将来,一辈子都无法逃离了。
最后一次,孩子出生后的莉拉在广场上遇见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奥利维耶罗。
莉拉曾是她最骄傲的学生之一,但却变成了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
老师说你本可以成大器,而莉拉反唇相讥:我结婚生子这也是大事。
老师接着反驳,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不算什么大事。
莉拉心底愤愤不平,但却难掩失落,奥利维耶罗说的对,那些“平民思想”的人,祖祖辈辈都将是平庸的平民。
她并不是觉得老师说得不对,而是害怕老师说中了。
她原本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果敢、无惧、坚定。她小聪明不断,从小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
为达到自己目的充满心机,我很喜欢莉拉的性格,甚至有那么一点点小邪恶。
但是阶级与生活环境让她注定终将成为一个平凡、平庸,除了生孩子之外一事无成的人。
她怕了。
回家以后,莉拉开始疯狂地教育自己的儿子和侄子,发了疯一样地培养他。
结局我们早在第一部开头就知道了,莉拉的儿子成年后40岁还是一个中年废物,一事无成游手好闲。
直到66岁,莉拉才彻底绝望,选择人间蒸发。
即便我本人是个笨蛋,与“天才”二字毫不沾边,我也十分能理解莉拉的痛苦和绝望。
回过头来看,虽然没有了战争,但那不勒斯依然四处充满暴力、贫穷、混乱。
而外面世界的经济和科技正在突飞猛进,迅速发展,暴发户增多,教育逐渐开始普及但又不公平。
男性还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开始对自身的意义产生质疑。
在大时代的洪流下,每个人都从怀揣梦想的小孩子,最终变成庸庸碌碌的中年人。
某一些片段总觉得似曾相识,看到这里,我似乎终于明白了,9.7分,到底是为什么。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您的 点赞 与 在看 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