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恶搞美剧,中美高层喝着茅台鞭尸范冰冰



想象下存在这样一部剧:
它拥有世界著名影星;
充满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大飞跃;
由亚裔著名脱口秀演员编剧;
公开探讨黄种人与黑人间的爱情隔阂;
力排众议高喊China NO.1;
在中年危机外壳下藏着赤诚之心;
千钧一发之际维护社会和平主义。
你说这种剧集得是像《觉醒年代》一般的严肃正剧吧。
恰恰相反,它是一部讲述太空争霸的讽刺喜剧。

01
2月18日,网飞放出了新一季的《太空部队》,这部根据川普上台后一次演讲创作出来的剧,通过台词友善的向观众表达出预算不足的尴尬事实(也可能是特朗普下台了)。
第一季还可以看到月球生活,这季就只剩下办公室贫嘴,最后留的彩蛋像是《不要抬头》的前序,如果你不是冲着太空的噱头去看,还蛮推荐的。

此剧最出彩的点,莫过于对中国太空实力的刻画和戏谑,在这部剧里,中国一直扮演大魔王的角色,太空碰撞中处处让美国吃瘪,贡献出不少名场面,一起来欣赏下。

这段对话是俄罗斯宇航员尤里与内尔德将军关于太空机密问题的讨论,很清晰的表达了我国的优先级与技术保密程度。


剧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设置是由欧阳万成饰演的陈博士,欧阳是一位中国香港出生的华人演员。
本剧对于中国非刻板印象的表现就有他的功劳,他也是第二季的编剧之一。


美军千辛万苦发射成功的一枚价值60亿美金的航天卫星就这样轻松被中国的机械臂化解,有趣的是这个片段曾有记者问过我国工程师关于其的可能性。

太空黑猩猩也会被社会主义所吸引。
一个热知识是历史上所有被送上太空的动物都会被留在上边自生自灭,因为对于一只动物来说返回舱的造价显然太过昂贵。
我国空间站主动选择营救也反映出生物平等的友好理想。

关于筷子的讨论

互联网的吐槽



抓内鬼时的无厘头辩解


内尔德将军关于握手机器的可爱幻想

一周六天工作制,996 007成功出海。

中国月球基地的展示,当剧中的太空部队费尽心思研究怎么让美国重新回归月球时,发现中国已经在上面很久了。


张博士的饰演者是陈博士欧阳万成的父亲欧阳少均,他在剧中友情客串,吐槽了登月计划,也被cue到了清华大学。

与张博士对位的是马尔科维奇饰演的马洛里博士,他们都作为各自太空团队中的首席科学家,对张博士的吐槽很难说不到位。

内尔德将军与中国曾将军的对话,看来编剧对政策还需要跟进哇。毕竟我们离生八孩都很近。

中国优先占领了月球海,并在上面钻井采集氦-3,H-3在能源和核动力方面有高效应用价值。

神场面来了,中国的月球车撞倒阿波罗11号登月点的美国国旗,反复碾压。

对此美军的回应非常粗暴,想要直捣长城,不过被制止。
 

同样考虑核打击,一言不合就动核武,冷战格局,死灰复燃。


中方月球基地宣传片,极尽轻奢,相反美方有些漏气。


对于冬奥会的探讨,挪威不出所料的夺得第一,我国也收获了历届最佳成绩。




对月球太空战斗的展示,友好挥手然后基地被毁

对最高领导人的吐槽→_→

对中餐的肯定

乐器二胡的科普


教内尔德中式礼仪

清真的吐槽

天才儿子跳级

送茅台,不过是茅台迎宾酒,可能是剧组预算不足的缘故。

送给张博士的奇妙礼物


对范冰冰的吐槽,范冰冰近期出演了《355》,当然这电影被404了。

阅兵式与中国宇航员的刻画,这部剧里的中国宇航员高大帅气有十足性吸引力,比尚气更气。

小而美的硬广


茅台与酒桌文化

遇事不决,推给中国
02
前面介绍了《太空部队》里对中美太空的犀利刻画,接下来聊聊现实中我国与美国在太空上的进展(本段基于公开资料整合)。
坦率地讲,中美太空实力对比毫无意义,唯一的作用可能仅体现在宣传层面。

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阿波罗计划就将人送上了月球,埃隆·马斯克的SpaceX也成功完成火箭发射回收,进军火星既成定局。
不过中国也通过玉兔二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传来高清影像。

美国在2010年颁布过一条沃尔夫条款,限制跟中国任何航天方面的民间以及政府间的合作。
2021年新上任的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更是表示支持“沃尔夫条款”永久延续。

中美太空间的竞争板上钉钉,美国全方面技术封锁(阿尔忒弥斯计划)加拉拢同盟,争取2024年重返月球(虽然NASA的科学家近期表示这个时间节点会有些困难)。
中国和俄罗斯则是在月球上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并向所有感兴趣的国际伙伴提供该计划的合作机会。

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 Program)是由美国政府资助的一个载人航天项目,其目标是在2024年前将宇航员平安送往月球并返回,并建立常态化驻留机制,为未来的火星载人登陆任务铺就道路。
阿尔忒弥斯计划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主导,并有多家美国商业航天企业及国际合作伙伴参与,其中包括了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阿联酋、韩国等。

202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了阿尔忒弥斯计划大纲。根据大纲内容,美国计划在2021年执行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进行无人在轨飞行试验,并检查生命保障、通信等系统;
2023年开展的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将会进行载人飞行测试——期间航天员会开展手动交会对接实验,为以后的任务作预演;
2024年的阿尔忒弥斯3号将正式执行登月任务,届时宇航员将搭乘猎户座号飞船前往月球轨道,并借助着陆器登月。
该大纲同时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从2020年开始,每年两次利用商业运送服务将仪器和实验设备运送至月球,以此了解更多潜在的着陆区域,并为载人登月提供技术数据。
长期来看,阿尔特弥斯计划希望到2028年建立一个月球殖民地,这是完成载人火星任务的关键步骤。
2021年10月2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将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由当年年底推迟到翌年2月。2022年2月1日,任务时间再次从2月下旬推迟到4月30日。

2021年,天问一号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
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基础型建成的一年,自此地球轨道将同时存在两大空间站。
五月份神舟14号将载三名航天员进驻半年。

2030年前,中国将会发射嫦娥6号月球南极取样返回,嫦娥7号月球基站,嫦娥8号月球车,俄罗斯会发射LUNA-25,26,27,28月球环绕器和登月器。
2031年开始发射国际月球科研站的5个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月球,包括能源,通信,月面运输等基础设施,以及月球资源原位利用的研究探索和验证的设施,还会随着计划的进展增加其他科研装备。
据国家航天局方面透露,预计到2036年-2045年间,有望建成综合型的月球基地,实现人类长期驻留,并完成全面、大规模的科学探测、技术试验与月球资源开发利用。
 
而对于火星方面,美国只有登月计划完成后才会公布火星载人计划,中国发布了火星载人计划的规划和相关参数,但是目前来说实施还很遥远,不过火星取样返回的第一步已经基本确定在2030年前后进行。

03
介绍完了两国的太空计划,回归老传统,推荐几部纪实性质较强有科学依据的科幻电影。
这样说可能有些偏激,其实影史上只有两部科幻电影,一部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假如没有这部电影,就不会出现关于登月是摄影棚里拍出来的梗,更关键的是,这是部与人类无关的科幻电影,我们和猿猴一样凝视着石碑,无从获悉它的本质。

另一部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与太空漫游不同,这部电影处在对立面,它是一部属于人类的科幻电影,以致于很难寻觅其中的科幻元素,它像是人类对宇宙凝视的镜子,反射出人类的本质。

两部开山级别的科幻片后,回归正常。
星际穿越
Interstellar
2014
即使你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也会听过它的配乐,无需多言。
我知道这部电影没那么严谨,至少,它拥有基普·索恩,它在黑洞照片被公开前展示了黑洞,足矣。

地心引力
Gravity 
2013
随着每年人类向太空发射的火箭数量越来越多,产生的太空垃圾自然不少。
除开模拟真实太空舱的拍摄技法,简单把它当做太空灾难自救电影都很完美,更不用说女主角最后是靠着我国的神舟飞船回到地球。

火星救援
The Martian
2015
中国元素同样浓郁的科幻电影,可惜的是影片里的友好合作、世界和谐的景象很难发生了。
本片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生涯票房最高的一部,比起电影,我更推荐阅读原著小说,有NASA顾问加持,专业性和娱乐性都很不错。

超时空接触 
Contact 
1997
无尽的宇宙空间,如果仅仅只有我们人类,那岂不是有点太浪费空间了。

星际探索
Ad Astra
2019
这部电影的结尾可能有些不符合现实,但它是少见的展示太空电梯,月球战斗与海王星的影片,对火星的描绘也很迷幻,如果你非常严谨或带着星际穿越的想法可能不是很适合观看。

太空生活 
High Life 
2018
这是一部设定在太空的监狱电影,适合喜欢文艺片的观众。

阿波罗13号
Apollo 13
1995
美国主旋律的典范,一次伟大的失败,影片中对于阿波罗飞船的科普和状况的解决方法非常详实,除了火箭发射的特效今天看来有些出戏外没有过多槽点。

登月第一人
First Man
2018
讲述尼尔·阿姆斯特朗的故事,与上部主旋律不同,这部是导演个人化的表达,冷战与登月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可能会颠覆教科书上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太空牛仔
Space Cowboys
2000
老年人的太空梦。

太空先锋
The Right Stuff
1983
聚焦二战后到阿波罗计划前美国的太空探索史。

火星任务
Mission to Mars
2000
等人类真的可以登陆火星,是否会想起这部电影。

卡尔·萨根的宇宙
Cosmos: A Personal Voyage
1980
它只是一部纪录片,却影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也是我唯一推荐的纪录片,让它成为你的科学启蒙,让卡尔·萨根带你认识宇宙。
(卡尔·萨根是《超时空接触》原著的作者和编剧)

希望这些太空影片可以缓解郁闷情绪,比起追寻星辰大海,有时候简单抬头看看天就很不错。
Peace~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您的 点赞 与 在看 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