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假装下去,直到你成功”
这是从爱迪生开始,被硅谷许多创业者信奉的一句话。
爱迪生的一生创造发明了很多专利,但是他最厉害的能力,却是“说故事”。
他把自己包装成在简陋实验室里,兢兢业业努力的科学家+魔术师。
艰苦条件下的奋斗故事,无数次出现在报刊杂事甚至是我们的课本上。
其实,爱迪生最好的作品就是他自己。
成功融合了发明能力与商业能力,就这方面来讲,他是个天才无疑。
天才是“99%的努力+1%的天赋"
也可以是“99%的炒作+1%的灵感”
⬆️《生活大爆炸》中常调侃爱迪生
而今天这部剧的主角伊丽莎白·霍姆斯,只学到了爱迪生的营销才能,却没能真的做出靠谱的发明。
所以,这个故事的写法完全变了,从励志的女性创业者,变成了巨大的商业骗局。
最近的美剧里骗子可真不少,《Tinder 诈骗王》是假富豪,《虚构安娜》是假名媛。
但他俩和这部《辍学生》(The Dropout)中伊丽莎白·霍姆斯相比,真的是小打小闹。
本剧总共八集,目前只放出来三集,所以今天我们还要结合一下其他相关作品,把伊丽莎白的整个故事讲完整。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以下开始涉及剧透
01
伊丽莎白的创业公司叫做希拉洛斯(Theranos),曾是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他们发明了一项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只需取一滴血液,就可以全面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能给出准确的治疗方案。
这项创新技术得到多个名人的投资,可惜只不过是「虚假的美梦一场」。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这个精彩故事的相关作品很多:
ABC News/ABC Radio的同名播客、纪实文学《坏血》,上面图片的纪录片《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里面充斥着伊丽莎白过去各种TED演讲,杂志封面,各界投资大佬“站台”的访谈。
足以见得,这项技术曾经可谓轰动一时、震慑人心。
《坏血》(Bad Blood)这本纪实文学也非常精彩,作者是一名很优秀的的记者——约翰·卡雷鲁。
据说今年还有一部改编电影,伊丽莎白的扮演者是大表姐——詹妮佛·劳伦斯。
在写书的过程中,约翰对150多人进行了数百次访谈。
其中包括60位希拉洛斯公司的前雇员,绝大多数人在叙述中同意以真实姓名出现。
书中所引用的电子邮件、文档都根据原始文件,逐字核对过。
在写作过程中,约翰也试图联系伊丽莎白本人,但她拒绝了访谈请求。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当你第一次看到伊丽莎白的照片,就会首先注意到这双好似有魔法的大眼睛。
看她的演讲或者与她交谈时,会情不自禁地被她的女中音声线和坚定的眼神吸引。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她漂亮且自信,拥有非同一般的演讲才能和感染力。
很多投资大佬栽进这个项目里,除了因为伊丽莎白的人脉和背景,还有她的个人魅力——自信、聪明且勤奋。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而《辍学生》这部剧请来的演员也很妙——同样有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的
阿曼达·塞弗里德。
2008年,阿曼达凭借电影《妈妈咪呀》而获得英国电影节年度最佳演员奖。
这部轻松歌舞喜剧口碑票房双丰收,全球票房收入超过6亿美元,而成本只花了5200万。
2009年,她主演了恐怖电影《詹妮弗的肉体》并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2010年第19届MTV电影最惊悚表演奖。
这双眼睛来诠释伊丽莎白本人,真的太合适不过。
剧情其实没什么悬念,大家最多的好奇,一定是伊丽莎白到底凭什么把商界大佬们忽悠得团团转?
下面我们就通过剧情一点点揭开谜底。
02
伊丽莎白绝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反面角色,在她走火入魔之前,可以说是女性的励志代表。
当然了,白手起家也太夸张了,伊丽莎白的事业起点很高,是个富二代,不仅有钱还有人脉。
出身好没得说,最难得的是,她还勤奋好学。
很小的时候,她就励志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
7岁的时候就开始构想设计时间机器;9岁的时候就在家庭聚会上宣称,自己要成为亿万富。
伊丽莎白的高曾祖父是医生,在岳父的帮助下,创建了辛辛那提总医院和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
所以,当然有可能伊丽莎白不仅遗传了创业才能,也遗传了医学才能。
对于云集在硅谷的风险投资家而言,这是伊丽莎白与生俱来的天才基因。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伊丽莎白的亿万富翁目标,
当然不像我们每天的暴富梦。
她精力充沛,从不妥协,崇拜并刻意模仿乔布斯。
高中时期,她常常学习到深夜,是一名全A优等生。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大学即将来临,伊丽莎白将目光投向斯坦福大学,并在2002年拿着总统奖学金被录取。
但是,有一点是很滑稽的,她非常畏惧抽血。也许吧,这是她后来创业想法的萌芽。
伊丽莎白认为,想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留下印记,仅仅变得富有不够。
还要取得能够促进更重大的“良善”的成就,而生物科技拥有两者兼得的前景。
她选择学习化学工程通向生物科技行业,而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的门面是钱宁·罗伯逊。
大二这一年,伊丽莎白前往新加坡进行暑期实习,回来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5天。
发明了第一个专利——能诊断又能治疗疾病的贴片式抗生素。
不过,这个听上去就不靠谱的想法,马上受到了其他医学博士的质疑。
她并没有气馁,在贴片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让整个硅谷着迷的创意:一滴血、一个试剂盒,在家里检测自己的身体。
这个兼具人文关怀和变革精神的设想,得到了钱宁教授的全力支持。
2004年,不到20岁的伊丽莎白,
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斯坦福大学,
理由是需要创业,成功的创业者都退学。
为了筹集所需资金,她动用了自己的家族关系,筹集到600万美元“白手起家”。
第一位顾问正是钱宁·罗伯逊教授。
他不仅帮助霍姆斯确定研发方向,而且也将更多的创业投资者介绍给霍姆斯。
伊丽莎白设想将检测盒与阅读器放置在病人家中验血,通过一台中央服务器发送到病人医生的电脑上。
如果这个场景不够直观的话,想象一下:
当你怀疑自己的某些疾病时,不需要再去医院抽一管一管的血等结果,在家就可以分析血样并得到分析报告,而且仅仅一滴血。
⬆️Ted演讲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不过,伊丽莎白实在是太累了。
在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接受与鄙视之间,她的工作方式接近疯狂。
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在与投资方见面时,她甚至用了造假的视频进行演示。
但是她坚信,困难是暂时的。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假装下去,直到你成功”
她不仅吃住在公司里,而且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在办公室里她一直要工作到半夜才肯离开。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嫁给了公司”。
⬆️《纽约客》记者肯·奥莱塔
前三集的故事只讲到2008年,伊丽莎白的公司初具规模,但依然困难重重。
董事会的不信任,手下员工的不服从,所有人都认为她只是一个小女孩儿。
很多设想都是空想,改变世界不能靠谎言和PPT.
于是,伊丽莎白开启了全新的策略——树立成熟的形象,拿回话语权。
她说服了董事会,还辞掉了开始时一起创业的同伴。
放弃了一直失败的微流体系统,改用了“点胶机器人”。
把新一代原型机取名为——爱迪生。
尽管这个机器稍大,但尺寸足以满足放置在病人家中的愿景。
它需要大约50毫升血,尽管比伊丽莎白最初坚持的10毫升要多,但仍可以只算作一滴。
她搬出了一直藏在自己身后的男人——桑尼。
桑尼是巴基斯坦人,比伊丽莎白年长十几岁,他们是一对情侣。
在90年代末卖掉他合作创建的一家互联网公司,获得一大笔财富。
桑尼买下了大量的公司股票,但公司内部却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关系,至此,伊丽莎白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另外,她刻意改变了自己讲话的声线,变成低沉的女中音。
穿衣风格也开始完全照搬乔布斯:
穿上一成不变的黑色高领毛衣。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03
毫无疑问,伊丽莎白是一个很会工于心计的人。
她用自己的身份、经历、年龄和外表,向外界释放出一种独具一格的魅力。
又以这种魅力,去吸引那些腰缠万贯的投资者们。
⬆️天使投资人蒂姆·德雷伯
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她请来了: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前国务卿及劳工部长卿乔治·舒尔茨、
前国防部长比尔·佩里等政界名流,
做她公司董事会的顾问。
还拉来了:
苹果前软件主管阿维·特瓦尼安、
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风险投资教父唐·卢卡斯等
各个领域的大佬给她投资。
更有新闻巨头鲁伯特·默多克、
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
新英格兰爱国者队老板等人加入。
甚至于在后期的几次国际会议上,伊丽莎白还和Jack马、克林顿一起谈笑风生。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到了2014年,伊丽莎白相继登上《财富》杂志、《福布斯》杂志、《Inc.》杂志封面。
成为了女企业家代表。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为了完美树立成功女性形象,伊丽莎白还雇佣了大量女性职员,成为了女权的代表人物
后来,伊丽莎白把生物科技公司搬到了硅谷中的斯坦福研究园区。
在这里,她雇佣了超过800人作为员工,公司估值一度超过100亿美元。
⬆️硅谷斯坦福研究院区
至此,伊丽莎白花费了十年的时间,
终于成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女乔布斯。
钱不断投入,蛋糕越来越大。
在所有人都陷入美好愿景时,原型机“爱迪生”却并没有因为名字变得顺利起来。
温度问题,分离血液样本问题,化验血样这种浩大又精细的工程,实在是装不进一个小箱子。
但伊丽莎白拒绝继续加大尺寸。
所谓200多种的血检,实际上只能完成一半,还有很多是实验室大型专业仪器辅助完成的。
与医院的检测过程无异,可是需要更大量的血样,检测人员便把患者的血进行稀释。
而真正可怕的后果是,“爱迪生”化验出来的结果正确率极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时间。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但是伊丽莎白不顾这些,公司每天都在烧钱,她大做特做广告,开启了线下业务。
主打的痛点是“赋予人们掌握自己健康的权力”,不必再局限于令人坐立难安的医院里。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2015年7月,副总统拜登来到希拉洛斯在加州Newark地区的生产厂,发表演讲。
感谢公司的发明,可以让平民,医保,医生,政府等各个方面受益。
⬆️纪录片中的真实片段
这一切已经无法回头了,每当有员工提出质疑,伊丽莎白就以“与公司理念不合”为由让对方另谋高就。
如果有专家提出问题,她便出手“解决”专家。
「偏执」也是伊丽莎白从她的偶像乔布斯身上学来的。
可她选择的“赛道”,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容不得任何闪失。
2015年底,希拉洛斯的秘密才被《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约翰·卡雷鲁(《坏血》纪实文学作者)曝出。
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介入调查,并吊销了希拉洛斯的一切许可证。
这部剧的后半部分一定十分精彩,那些把伊丽莎白视作百年一遇天才的投资大鳄们,在后面都会露出丑陋的嘴脸。
2018年,桑尼与伊丽莎白一起,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为“大规模欺诈”。
2018年9月5日,诊疗公司宣布正式解散。
被誉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企业,瞬间烟消云散。
把她捧上神坛的媒体也纷纷倒戈,公司估值清零。
我们最近说了太多资本家的话题,看到这样一个惊天骗局,很多人奇怪见多识广的资本家们为什么接连被耍。
其实,这种“边骗边做”的处事方法,几乎就是硅谷的精英们最爱实践的“艺术”。
他们不是看不清,而是不需要看清,美女学霸、天生丽质、勤奋好学、辍学创业、“用一滴血改变世界”……
这么好的故事,就算赔钱,也不能错过。
在资本世界的游戏里,「骗」是少不了的元素。
只不过有些人最终都成功了,可怀抱不切实际梦想的伊丽莎白,只能注定失败了。
正如《坏血》的作者约翰·卡雷鲁在书的最后写道:
“我相当肯定,当她在十五年前从斯坦福大学辍学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想要欺骗投资者,陷病人于危害之地。所有人都相信,她真诚地信仰一个愿景,并投身于其中去实现它。但在“独角兽”热潮的淘金狂热中,在她全力以赴地追求成为史蒂夫·乔布斯第二的过程中,有那么一个转折时刻,她不再倾听明智的建议,开始寻求捷径。她的抱负过于贪婪,无法忍受任何干预。如果在追求财富和声名的道路上,附带有任何的伤害,管它呢。”
最后,伊丽莎白沉醉在“女版乔布斯”的虚假光环中无法自拔。
我想,就算搬出测谎仪,也无法测出她在撒谎,她真的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真正的狠人,要连自己都骗。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您的 点赞 与 在看 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