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画面很美,中国女孩和仿生人的科幻散文


我是降低心理预期打开这部科幻电影的。
根据看完的朋友的短评,基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温情、色调暗淡、没有科幻感。

《杨之后》(After Yang)这个名字还挺奇怪的,不过看完了有一点小惊喜。
刚看到的时候以为是纪录片或者人物传记电影,原著的名字是《向杨说再见》,可能更好理解。

我没找到原著,据说是一个短篇小故事。
评分其实不算低,毕竟小成本制作,
还得到了戛纳提名,算是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01
机器人有没有感情?或者说那个东西不能称之为“感情”。
今天要聊的这部电影《杨之后》中,或许可以解开我们心中那个小小的疑问。

韩国导演郭共达指导,所以片中的家庭机器人非常“韩国”,虽然设定中的机器人原型应该是中国人。

机器人杨的扮演者贾斯汀·闵
在《伞学院》扮演「麻雀学院」里的2号角色班。
是位擅于心计的权谋家,不惜一切代价要得到领导者的地位。

父亲的扮演者是科林·法瑞尔
一直饰演硬汉角色,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电影《龙虾》(2015)中饰演的大卫。

《杨》与《龙虾》同为科幻题材却都并非典型的科幻片,科林在这两部电影中都有着大量内心戏的表演。

母亲的扮演者朱迪·特纳-史密斯
对她的印象,是2021年6月1日首播的迷你英剧《安妮·博林》。

该剧讲述被处死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与女儿争夺王位的故事。
不过,播出到现在其在IMDb平台上的评分仅为1.2分,豆瓣上也只有2.4分

大多数观众对于朱迪朱迪·特纳-史密斯来演英国女王十分不满。
还有观众称剧本就不贴合历史,而且在台词上还能看出其对莎士比亚蹩脚的模仿。

所以,我们来看一下《杨之后》的这个四口之家:
白人父亲、黑人母亲、领养的华裔女儿、购买的长着韩国人脸的中国人形机器人。
我还是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个家庭构造真的太复杂了。

究竟是未来世界真的全人类相亲相爱了,还是又因为zzzz硬要凑这样一家人。
还是小说本身就是这样设定的,我没看过原著也不好评价,只能说抛开这些因素重点感受剧情吧。

以下开始涉及剧透
02
杨其实类似保姆机器人,父母工作都比较忙,他主要的职责是陪伴女儿美香长大。
在开始的几分钟,杨就宕机了。

美香把杨称作哥哥,哥哥会教给她中国文化照顾生活起居,日子本来还算和谐幸福。
可问题就是,美香把“哥哥”杨当成自己的亲人,甚至比父母还要亲。
所以,对美香来说,失去哥哥是个巨大的打击。

父亲杰克想要去售后,或者找其他维修人员修复一下。
当初“领养”机器人的公司做的营销活动叫做“第二个孩子”。
可是时间过去太久了,已经无法维修,只能回收换新。

为了拯救这位家庭成员,杰克辗转于众人之间寻找方法。
并不是硬件问题,而是机器核心出现了问题,大概理解就是“脑子坏了”。
打开机器人的核心进行检查,就预示着读取杨这些年所有的家庭记忆。
于是,杨的记忆和大家对杨的记忆,就随着回忆画面逐渐展开了。

在这个未来世界里,机器人与克隆人已经非常普遍了,所以杰克邻居的女儿是克隆人。
而杰克本人并不喜欢克隆人,可以看出来他在查看杨的记忆后,对“类生命体”有了不同的看法。

杨的视角部分荧幕比例是不同的。

而影片中的视频通过片段又变成了4:3的比例。
所以电影画面总共三种尺寸,展现不同的场景。

杨本身就是二手机器人,所以在他的记忆卡片中存有不同家庭的记忆。
回忆非常的细碎,几乎是一段一段一点一点地拼凑。

最先提取的是最近的一段记录,全家人的集体合影。
在杨的记忆里,杰克、凯拉、美香三个人甜蜜的站在一起,他突然走神了一下。
在这个时候,杨仿佛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是个外人。
又或者想到了一些什么。

而最后读取的,是杨最早的一段记忆:
这段记忆来自他的上一个雇主家庭,那是一个单亲家庭。
母亲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照顾孩子,他们相依为命,杨几乎是一个多余的工具。

但即便是这样一种互为依靠的亲情,
最终也不得不迎来分别的时刻,
儿子成人离开家,然后是母亲病逝。

在母亲离世前的那段时光,家里来了一位居家医护艾达。
在与艾达的相处中,杨终于体会到了温暖、快乐甚至是爱情,可是艾达最终也去世了。

所有人最终都会离开,只有他永生。
当他体会过“感情”、“羁绊”与分离之后,永生变成了诅咒。

来到新家以后,他又倾注了一切给小女孩儿美香。
在美香的表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杨是全世界最好的哥哥,是美香最爱的人。

影片的最后,美香对杨说:「对不起,我不该说讨厌你」
这时我们才知道,曾经美香对杨说了这样一句气话。
杨似乎是怕了,怕了人类的生老病死,怕了人类的生离死别。

就像他曾对凯拉说的,他不介意化为虚无。
最终,杨在一家人参加舞蹈比赛时宕机,比赛结束的时候,他仍不停地跳着舞。
也许,那就是他最后的“遗愿”:希望这一切美好不要停下来。

03
这部电影其实非常简单,只有100分钟。
导演想要表达的中国元素很多,比如茶文化、比如老子,但也都是浅尝辄止。




值得一提的是,中间有一段《盛夏的果实》的大提琴伴奏。
不知道导演是懂得其中的歌词,还是单纯喜欢这个伴奏。
有人说电影非常温柔,暖心,催泪,有点类似《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降临》的风格。
甚至有人直接把这部电影称为《他一生的故事》。

只不过《降临》中的“你”是女主的女儿,而《杨之后》中的“他”,是这个叫做“杨”的机器人。
《降临》是我很喜欢的一部改编电影,在观感上来说,我认为比原著更吸引人。

所以这部《杨之后》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就是如果是类似的内核和风格,温吞一点也可以。
科幻未必非要打打杀杀,也可以简单而温情。

也许对于看惯科幻大片的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软科幻片没有充斥着令人目眩的特效。
但对于喜欢看剧情片的观众而言,这样娓娓道来的风格可能更加打动人心。

第二个原因就是看了《杨之后》的简介,我第一时间带入的就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
《银河帝国》全系列,是我为数不多的可以读完的长篇巨作之一。

不论是基地系列还是机器人系列,都深得我心。
这套小说的整体基调也是对话与情感,少有战争内容,或者说战争内容都是一笔带过。
在今天看《银河帝国》也不算过时,虽然里面没有手机和pad,但是内核不变。
人类发明创造了机器人,通过机器人的帮助殖民银河系,再由盛转衰,边缘星省开始分裂。

一个活了长达两万年的人形机器人丹尼尔,把第零号法则作为永恒的最底层命令,隐藏变换各种身份,保护和维护全人类的生存发展。
由于《银河帝国》起初是分散的小故事,后来经过修改装订成册,所以丹尼尔曾在许多的故事里分散着出现。
名字不同,身份不同。
小到小女孩儿的好朋友和地球上调查案件的侦探;大到帝国的首相和心理史学创办者哈里·谢顿的导师,丹尼尔全部胜任。

眼看着人类世代更迭,朋友一一离去,对于丹尼尔内心的描写非常非常少。
我们也无从猜想,机器人的感情是否更理智、客观、冰冷,甚至是没有感情。
但随着书中这个机器人的形象日渐丰满与立体,读者对他一定是有感情的。
当然了,苹果去年拍了美剧《基地》,但是魔改的比较过分就不提了。

强人工智能的时代短期内应该不会到来,人工智能真正的突破还是要依靠脑神经科学的突破。
距离这些可以有思考、有意识的人形机器人时代,还相去甚远。
故事的最后,杨并没有被修复,或者说,美香一家人也理解了杨的“停机”。
他们一一告别,并把杨的记忆拿去机器人博物馆做研究,希望这是人工智能在脑神经科学方面的突破之一。
虽然整部电影都非常晦涩、文艺,但是我还挺喜欢这个简单的故事。
我愿意把它理解为人类强人工智能时代前的一段小故事。
预示着科幻大片中那些宏大的、遥远的、梦幻的未来即将到来。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
您的 点赞 与 在看 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