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你都有哪些设想呢?
哪些事会让你久久铭记,哪些会随时间散落
什么事会让你害怕
什么事会让你生气
什么事会让你感到弧独
什么事会让你觉得快乐?”
《呼朋引伴》一开始,导演就借着主角向我们抛出了一系列问题。
仔细想想
在这些问题之下,导演其实在问另一个问题:
你是否会去面对真正的自己?
而在《呼朋引伴》这部影片中,“真正的自己”有着一个具体的形象——孩子们。
孩子,不仅是每个人的过去,也是未来的主体
是纯真的,不受现实社会影响的人
所以你会发现,在电影里,导演有意安排了很多这样采访的片段。
去询问孩子们对于移民、歧视、教育等社会议题的看法
以这样一种采访的姿态去与孩子们进行平等的交流,用温柔的视角去观察这群孩子。
在表征这些孩子们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问成年人与孩子的关系
通过孩子的眼睛去探索某种应有的社会结构。
01 孩子们
男主约翰尼(华金菲尼克斯饰),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他向他的采访对象——一群孩子们提出了这些问题。
这些 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环境 的孩子们讲述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于未来的幻想。
这些回答充满了真诚与某种意义上的深刻。
有人反对成年人的压迫和傲慢。
有人呼吁大家珍视身边。
有人斥责社会上充斥着的无处不在的歧视。
而与这些孩子们相比,约翰尼的外甥杰西(伍迪诺曼饰)则要古怪得多。
他起来还挺可爱的对吧,后来你会发现,他实则是个小奇葩。
杰西的父亲保罗(斯科特麦克纳里 饰)患有一种精神病。
他情绪偏激,也因为自己的病选择主动与妻儿分开,待在另一个城市
但他最近病情恶化,需要杰西的母亲小芙(盖比霍夫曼饰)过去照顾
于是小芙给哥哥约翰尼打电话将杰西托付给他照顾一段时间。
在这之前,因为小芙和约翰尼母亲的去世,两人已经有一年多没有联系。
也是从这个节点开始,影片对于社会联系的探讨逐渐聚焦到这个家庭之上。
随着影片的发展,这个家庭的种种问题都慢慢暴露在我们眼中。
这个充满着问题的家庭,使得杰西在某种创伤之中成长,也因此变得古怪与情绪化。
在饭桌上,他谈论着巨大的 真菌管。
他喜欢表演,把自己当作孤儿院的孤儿,而把妈妈当作一个孩子早夭的母亲。
布鲁斯韦恩看了直呼内行
周六早晨,妈妈刚走,就把音乐开得震天响
还关注scp基金会
(然后就是约翰尼对他收容失败了
面对约翰尼的询问,他总是显得自闭
惹约翰尼生气时,又是反客为主,化身心理医生,是搞人心态的高手
和约翰尼相处的日子里,他会想念母亲,又怨恨母亲把他交给了约翰尼。
对他来说,母亲的托付并没有和他商量,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抛弃。
还会因为一点小事闹脾气,用出走的方式反抗约翰尼对他的忽视。
无时无刻不在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愤怒
反抗任何自己不爽的事
在成年人们眼里,他就是典型的被宠坏的孩子。
就像是你亲戚家的熊孩子
和他呆久了就会心态爆炸
随随便便破你防,打又打不得,骂也不好骂。
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能瞬间变成社交牛逼症
而对于某些事,又是相当的自闭
没错,故事就是围绕这样一个怪孩子展开的。
这部片子也的的确确是一部治愈系电影,不过它治愈观众的过程。
不是通过治愈这个看似“有创伤”的孩子,
而是治愈有创伤且已经麻木的成年人们,
大人们的创伤,比孩子的要深得多,
深到自己不敢面对,
需要一个怪孩子来撕下伤疤。
这里也不多赘述,以免剧透太多
02 对话与联系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也就是一般的温情剧情,一句话就能概括。
约翰尼和杰西相互闹矛盾,然后和解最后成为了朋友,同时也解决了过往残留的家庭问题。
嗯,乍一看,不就是黑白版的《菊次郎的夏天》吗?
单从故事来看,只能算是平庸,甚至是无聊。
那怎么有人会说它是具有冲奥资质的好片呢?
其实这部影片并不是表面上那么通俗易懂,它不止就是一部普通的公路治愈片,我们需要反复去琢磨它独特的文本和表现形式。
首先,导演选择了使用黑白色调,绝不是为了故作高深或者装文艺。
而是简单粗暴地将一种去现实化的氛围施加在影片之上,使我们脱离自身的社会语境,用局外人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
然后,片中人物的故事却刻意地塑造一种真实性,让我们最大程度地去感受影片中的人物内心。
也就是说,导演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视角,去贴近生活的本质。
其次,导演在影片中安排了大量的纪录片的篇幅,使得采访和叙事几乎占有同等的比重。
来源于真实,而高于真实,这正是导演所追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所有的纪录片片段,都是真实的采访。
不含半点表演与虚情假意。
或许是导演对纪录片的偏爱。
他认为,纪录片,能真正抵达人们的内心。
同时,在这部片子中,导演给对话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不只是采访,即使是叙事本身,也几乎是由对话建立起来的。
影片中的对话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访,一类是人物之间的交流。
采访所体现的是孩童视角下对现代社会的宏观评价
人物交流的意义则是在探讨社会的最小单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戏中每个角色的矛盾,都只且只能通过交流去解决。
这边约翰尼和杰西一次又一次地争吵、和解,那边小芙和丈夫共抗病魔,两条线的主角再通过电话共同修复本来已经破碎的关系。
慢慢地,所有情况都开始好转。
原本疏远的兄妹打破隔阂互相倾诉。
患病的丈夫开始放下执拗向妻子求助。
外甥开始向舅舅敞开心扉。
舅舅也开始反思。
最后,本来破碎的家庭得以重建。
故事和采访,叙事与记录。
两个本不相容的形式,
两类不同的对话,
因为约翰尼的纪录片导演的身份而交融,
而产生了一种美妙的化学反应。
采访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因为采访,约翰尼需要带上杰西一起生活。
因为采访,约翰尼不得不在工作与杰西之间做取舍。
然后在采访的过程中,两人也慢慢开始互相了解。
而采访本身,超越了故事,在影片中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时不时地道清了一段影像背后隐藏的话。
这些孩子们的说教和想法,不正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吗。
平静的影片背后,是导演含蓄而强烈的表达,
却只能让我们慢慢去感受。
于是,我们可以借此揣测一下这部影片的真正意图:
去解构现实的社会联系和困境,通过平等的对话,达成自身与他者的和解。
是不是有点晦涩了,换句话说:
就是我觉得现在社会上的人都不行,处处是问题还逃避,既冷漠又可怜。
我要让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有多重要。
03 答案
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些问题:
也许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正如同影片不断强调的,都没有标准答案。
不敢面对这些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
在社会规训之下,幻想和表达情绪成了幼稚的,错误的行为。
但是导演除了一味地批判和反思压抑式的社会,还进一步温和地探讨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当最后要与约翰尼离别时,一向喜欢发脾气、闹情绪的杰西,却强忍着心中的难过与不舍,说着“我没事”。
可能不交流,不表达的原因更多的在于我们自己。
出于某种善意,我们逐渐意识到,当我们向爱的人诉说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对方便会默默地承受着所带来的伤害。
于是我们开始将自己封闭起来,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我们开始变得冷漠和疏离。
慢慢就形成了大家所说的“社交恐惧症”。
人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作“成熟”。
而所谓的“成熟”之下,却是一种对人类本性的背离。
人们本应该 去爱,去交流,去诉说,去倾听,去建立联系,去互相支撑。
交流与对话,表达与倾听。
人不应该也不能独自承受一切的创伤和苦难,
这正是人类社会的意义所在。
即使在这个追求效率的后工业时代,我们也有权去表达自己的内心。
所以,下次请大声喊出:“I’m not fine。”
最后,《呼朋引伴》到底呼唤的是什么?
或许我们结合影片的英文原名找到答案——“C’mon C’mon”,取自于结尾杰西对着话筒的自述。
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糟糕
都不要封闭自己
即使爱的人也无法理解自己
没关系。
只需要“努力,努力,努力,继续努力”。
去表达,去交流,变回那个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怪孩子。
然后,去倾听这个美好的、疯狂的世界。
往期精选
末日电影的泥石流 美国新冠讽刺大作
网飞的圣诞大剧又陷入抄袭风波
豆瓣8.1 看看有钱人的荒淫生活
9.4分封神!拍的这么黑暗又带给人希望
豆瓣8.6 网飞去年最佳新剧你可能错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