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魔都当个小白领,消费真是无上限


在隔离的时候,我经常刷淘宝,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回国一刷淘宝,啊好香!”
出了隔离后发现,魔都真的好多地方可以消费,不仅是线上的电商,还有各种线下渠道。
我们公司地处魔都最繁华以及最贵的商圈之一,办公楼附近最便宜的停车场车位一个月1800人民币,楼里随便找家店吃个午饭也要人均70-120起。
以前在德国吃顿午饭花7欧元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国内一定又便宜又好吃!
回国发现,那还真不一定,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涨价了。
比如早餐摊的蛋饼,以前5元一个,现在12元;以前在一顿稍贵些的商务午餐50元,现在也是翻倍的价格;3年前按摩还是一小时100左右,现在环境好一些的都要300多。
我本人业余喜欢健身,按摩和旅游,所以也会在这上面比较舍得花钱。
我在德国找的健身房就是当地比较好的,一个月50欧元,包括团课以及桑拿。因为德国人少,所以不会出现机械不够用的情况,有时候周五晚上8点去,就我一个人包场。
然而后来疫情的时候,健身房就连着2次关了6个月。打乱了我日常健身的生活习惯。因此,我到国内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健身房。
在公司附近,找到了魔都唯一一家270度全景单车房,它是和瑜伽馆连在一起的,也带桑拿,甚至免费提供运动服。但是它的价格也很不菲,一个月1500人民币,是我在德国的三倍多。

即便如此之贵,但是它家的人还是好多,其中一小半都是外国人。这也导致了老师要双语教学(第一次体验双语健身房)。
有一个印度的瑜伽老师,第一次上他的课愣是啥也没听懂,心想我在德国训练的印度英语怎么会这么快就退化了?后来才发现,原来印度老师讲的是中文

这是我在跑步机上切换到的德国场景。
窗外是上海的摩天大楼,跑步机上是熟悉的德国田野小路,一瞬间感觉两个家乡都在身边了。
如果你比较喜欢有针对性的训练,也许你还会考虑找私教。私教的价格是一小时550-800元。
假设一周上2次私教课,加上月费,你每月在健身上花的钱将会在6000人民币。
当然这是比较高端的健身房,如果你能接受其他的连锁,可能会便宜许多,我有同事多年前办的舒适堡,到现在一年也只需要付1000元。

在上海我最喜欢的瑜伽馆是一家泰式按摩馆,技师的手法很娴熟,精油也很好闻。
在周围上班的白领们有时会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去做一会按摩。按摩的价格是300-450人民币不等,如果是泰式古法会便宜一些,精油贵一些。
假设一周去一次,那么一个月会花费1600左右。


再聊聊中国人最爱的活动——吃。
就如我刚所说,公司的商场吃饭人均70-100元。
公司的同事不会有人天天在商场里吃的,他们为了省钱会去找周围的小马路上的馆子,可能一顿饭40左右。
假设一周里有一天吃顿好的午餐,其余几天吃便宜些的,那么一个月大约花费1600人民币(还不算喝饮料的钱)。

这是我和朋友周末吃的Brunch。这样一顿人均150元。
如果每个周末都出去吃两次,那么可能花费500元。累计计算,每个月用于吃饭的钱在3600左右。
这还不算晚饭,如果是自己买菜做饭还好,但如果也是外卖或下馆子,那开销就很大了,还要另外1000来块。

女孩子的话,还会有另外一笔典型的上不封顶的开销,就是做头发,做指甲,买包包和衣服的钱。
买奢侈品没有可比性,我就说说日常的消费吧。
我前两周做了一次指甲,两三年前可能在街边小店里100元就能搞定的,现在需要198元。

国内还是挺注重穿搭的。有时候你的穿搭会让别人对你的态度不一样。
我一般会在包上做点小投资,因为包包可以配不同衣服,而衣服必须要每一两天更换。
如果你是比较讲究的姑娘,喜欢护肤品/美妆/衣服鞋子都买一套的,还对牌子有些要求,那么一个月花上1万绝不稀奇,毕竟两瓶La Mer就要2000多了。

当个小白领,有时候穿的衣服贵,或者下班晚了,不想挤地铁,会选择打车回家。
如果每天都打车回家的话,一个月就会多花费1000元。

和健身一样值得花钱的,就是旅游。
每次有小长假或者周末,我会安排行程。比如国庆去了昆明和大理,周末会去周边的千岛湖玩。
这是在千岛湖租的民宿👇

千岛湖的火车站很是漂亮,有点像德国的田园风。

旅游这部分因为行程距离不同,很难算一个平均价格,因此也就不做计算了。
我觉得旅游还是很值的,毕竟自己用脚丈量的土地,和电视上看到的感受不同,还是很增长见识的。
如果以后经济和时间允许,我是很想停下工作几年,和家人一起环球旅行。

如果你把我上文所有列出的相加,不难看出每个月的开销其实是不小的,其中还有些没算进去,比如租房/还房贷,或者养孩子。
如果你要还贷,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质的话,那么每月花费个3万是轻轻松松的。
国内的生活很便捷,选择也很多,便捷给我们省下来的时间,常常被贴补到工作里去。但是人们的消费太便捷并不总是一件好事。因为你总觉得给自己买的不到位,还有更好的。但是一看工资,哎,怎么涨幅那么慢呢!如此的差异又会导致对自身状态的不满。
大都市的人口基数,导致它的生活成本必然高。就拿健身房来说,看着设备那么先进,狠狠心投资个一笔,到现场一看,好家伙,排队等设备的已经好几个了,花了几千几万还是躲不过人挤人。那怎么办呢?只能在此基础上再砸钱搞VIP,用金钱比拼过其他人,收获更优质的体验。
但也许这个体验在国外并不一定要花那么多钱,因为人口少,当然他们的设备和服务不一定可相比。所以,各有利弊吧!

总得来说,没有娃,不用租房/还房贷,是我觉得最省心的时候了。所以现在想买啥,想去哪,几乎都没什么后顾之忧。
偶然我会想念在德国自己动手,粗茶淡饭,没有那么多物质欲望的生活。
现在上班路上,我还会每天听德国的swr3电台,有时候正准备出门,电台告诉我斯图和XX城市现在堵车,要注意绕行,我真会有一种恍惚感。
如果我有大雄的任意门就好了,打开就能在中国和德国的家自由切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