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疫情仍不容乐观,截至2月9日11时,全国各省市确诊病例超过37000例,其中湖北省确诊超过27000例,死亡病例已达812例之多。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已超过SARS。
作为疫情发源地,武汉市确诊病例数占全国的7成,且由于医疗资源紧张等原因,患者死亡率也显著高于全国其他省市。
2月7日,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的 JAMA 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的文章: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此项回顾性、单中心的病例调查研究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完成。
该研究统计分析了1月1日至1月28日在中南医院住院的138例确诊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和流行病学数据,总结感染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并比较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的区别。
同时,论文也指出2019-nCoV传播能力极强,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和医院内感染等现象。
在138名确诊病例中,有医护人员40名及其他住院患者17名被感染,因此推测2019-nCoV存在院内感染,死亡病例为6人,死亡率4.3%,有36人进入ICU,比例为26%。
2019年12月下旬,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爆发,由于2019-nCoV具有潜伏期长、传播途径多和早期感染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再加上正值春运高峰期,疫情迅速蔓延,全国确诊病例数呈爆发式上升。然而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的信息却十分有限。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危重症医学研究小组对2019-nCoV感染患者(2020.1.1-2020.1.28)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病史、接触史、潜在并存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胸部CT扫描和治疗措施等。
研究结果
患者信息统计:在138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NCIP)住院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75位患者为男性(54.3%)。存在医护人员(40[29%])和住院患者(17[12.3%])被感染的现象,因此推测2019-nCoV存在院内感染。
感染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136[98.6%])、疲劳(96[69.6%])和干咳(82[59.4%])。97位患者(70.3%)血象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80位患者(58%)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55位患者(39.9%)的乳酸脱氢酶升高。胸部CT扫描显示,所有患者肺部均有双侧斑片状阴影或毛玻璃样。
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124[89.9%]),多数患者接受抗菌治疗(莫西沙星,89 [64.4%]);头孢曲松钠,34 [24.6%);阿奇霉素,25(18.1%))以及部分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62(44.9%)。36名患者(26.1%)出现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2[61.1%])、心律失常(16[44.4%])和休克,因此而转入ICU。
病情进展:从第一症状到呼吸困难的中位时间为5.0天,到入院的中位时间为7.0天,到ARDS为8.0天。在ICU接受治疗的患者(n=36)与未在ICU治疗的患者(n=102)相比,年龄更大(中位数,66岁vs 51岁),更可能患有潜在并存症(26[72.2%] vs 38[37.3%]),更可能患有呼吸困难(23[63.9%] vs 20[19.6%])和厌食症(24[66.7%] vs 31[30.4%])。
患者预后:值得注意的是,非幸存者与幸存者之间存在差异,非幸存者淋巴细胞减少症更为严重,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幸存者,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和临床状况的恶化,患者死亡前血液中尿素和肌酐的水平逐渐升高。
重症治疗:在36例ICU患者中,4例(11.1%)接受高流量吸氧治疗,15例(41.7%)接受无创通气,17例(47.2%)接受有创通气(4人接受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
治疗结果:截至2月3日,47例患者(34.1%)出院,6例死亡(总体死亡率为4.3%),其余患者仍在住院治疗,出院患者的中位住院数为10天(IQR,7.0-14.0)。
总而言之,此项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武汉中南医院138例确诊为NCIP的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总结了2019-nCoV的常见感染症状、药物治疗情况、患者病情进展以及治疗结果。
除此之外,41%的患者怀疑与医院相关的2019-nCoV传播有关,即2019-nCoV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因此需要加强医护人员和其他病患的防护工作。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1/jama.2020.1585
BioWorld
BioWorld始终致力于报道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最重要、最有趣的研究进展,目前已有20万学者关注,现组建生命科学/医学/科普领域研究生/教授/科普交流群。如需进群,请长按下面二维码,添加管理员微信。
温馨提示:添加管理员微信时请备注(姓名/学校/专业/职位, 科普爱好者请备注“科普”,否则不予通过),以便我们邀请您进入相应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