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聪
排版|水成文
白冠带鹀
白冠带鹀(Zonotrichia leucophrys),是一种小型鸣禽,它们能够在北美喧嚣的大城市中生存。
但是,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噪音污染迫使雄性白冠带鹀不得不发出声音更大、但是效果更差鸣叫,以便让同伴听到。
今年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导致了许多地区封锁,在这期间,原本喧嚣的城市安静了下来。
近日,Science 杂志发表了一项题为:Singing in a silent spring: Birds respond to a half-century soundscape reversion during the COVID-19 shutdown 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发现,在新冠疫情封锁期,城市里的鸟儿的歌声恢复了数十年前它们在城市噪音较小时代的质量。歌声比封锁期之前小了30%,更重要的歌声恢复了1970年代的频率宽度。
封锁期背景噪音较小和歌声频率跨度更宽,这意味着它们的声音传播给同类听到距离是封锁期之前的两倍。这将帮助互相敌视的雄鸟互相躲避,从而避免争斗。
田纳西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 Elizabeth Derryberry 和她的同事们对美国旧金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白冠带鹀进行了超过20年的研究,并将它们的歌声与1970年代做的录音进行了比较。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交通量增加导致的噪音增加,这些鸟儿的歌声的最低频率随之上升,以免被汽车的背景噪音淹没,但是它们歌声的最高频率保持不变,这样就导致它们之间的交流总带宽减少。
对于许多鸟类而言,这种降级的歌声在威慑对手和吸引雌性方面效果较差。
此外,鸟类在嘈杂的环境中不得不大声鸣叫,由此产生的压力会加速衰老并破坏其新陈代谢。
而且,噪音还会使它们听不到自己的雏鸟的呼唤或同类的警告,这可能导致许多城市鸟类多样性降低。
今年3月中旬开始,美国新冠疫情升级,许多地区开始封锁,Elizabeth Derryberry 看到了一张空荡荡的金门大桥的照片,这在平时显然不可思议。这使她想探究白冠带鹀会如何应对这种突然安静下来的情形。
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冠疫情封锁期,白冠带鹀的歌声恢复了数十年前它们在城市噪音较小时代的质量。歌声比封锁期之前小了30%,更重要的歌声恢复了1970年代的频率宽度。
这表明鸟类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歌声/叫声,这也意味着行为更灵活的物种能够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但是,城市的交通终将恢复,噪音也会回来,新冠大流行带来给这些鸟儿带来的喘息机会是短暂的。不知道明年此时,它们的歌声是否会再次改变,研究表示他们将继续跟踪。
论文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9/23/science.abd5777
更名通知
BioWorld始终致力于报道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最重要、最有趣的研究进展,目前全网已有35万+学者关注,月阅读量800万+。
编辑部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统一各平台名称,因此BioWorld公众号现更名为Bio生物世界作为过渡,并将最终统一更名为生物世界。
点在看,传递你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