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纪念地,盛行纪念张灵甫之风,粟裕之子写信怒斥!



点击上方蓝字光柱我们
在山东省临沂市孟良崮旅游区内孟良崮山顶,坐落着一座面积不小的纪念馆,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学生到此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辈传递下来的红色精神。这座纪念馆名叫“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于1984年为纪念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而建。
1947年5月,由陈毅、粟裕所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于孟良崮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最终成功歼灭了当时号称国民党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并奠定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败局的基础,这便是孟良崮战役。
1945年,随着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国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宣告结束。但在解决对外问题之后,中国内部又陷入了一个新的混乱时期。1945年10月,在经过长达数十天的重庆谈判后,共产党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达成和平解放中国的协议。
可国民党却并非真心想要与共产党和谈,暗地里一直在策划如何独揽大权。1946年6月,国民党全面撕毁了《双十协定》,此后,刚结束解放战争的中国又迎来了新的解放战争。

1947年3月,经过八个月的战斗之后,国民党虽成功占领了解放区一百零五座城市,但同时又先后被解放军歼灭了七十多万人,兵力与战线等各方面劣势的全面发酵使得国民党军逐渐在多个地区转攻为守,被迫修改战略,准备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当时国民党军用于进攻山东的兵力有二十四个师、六十个旅,约达四十五万余人,其中以整编第七十四师、整编第十一师、第五军这“三大主力”为骨干,分别编成三个机动兵团,担任主要突击任务。
同时,国民党军还吸取了之前在解放军手上吃亏的教训,改变了原本较为激进的作战方案,转而采用“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导致解放军难以再像之前那样对其进行分割和逐个击破的战术,一时间再次陷入被动局面。
解放军这边的华东野战军则接到了上级命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过后又多次对敌军进行试探性进攻,准备继续行分割歼敌之计,但敌军保持稳扎稳打的战略,因此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了敌整编第七十二师主力外,我军其余歼敌的计划均未成功。

1947年5月4日和6日,中央军委两次来电,强调我军要一定要保持耐心,并作出多项重要指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决定将主力东移,给国民党军造成了我军已经乏力,还会持续后撤的错觉。
于是顾祝同在5月10日下令:“跟踪进剿,进出于莒县、沂水、悦庄、淄博之线”。此时,国民党军这边第一兵团的司令汤恩一时间得意忘形,中了华东野战军之计,改变了原定稳扎稳打的战法,与第二、三兵团脱节,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骨干,在整编第二十五、第八十三师的配合下,以沂水至蒙阴公路上的坦埠为主要目标,于5月11日自垛庄、桃墟地区北犯。
5月10日当晚,我军便发现了国民党军的动作,猜测其准备进攻沂水,11日便成功探查到敌军准备12日进犯等地的消息。经过我军多方考量,最终令正在东移的各部队重新返回原地集合,做好歼灭敌军的准备。
5月13日,孟良战役正式打响。当晚,华东野战军开始实施计划对敌军发起进攻,致使国民党军多地失守,打乱了张灵甫原本准备次日上午攻占坦埠的计划。14日一早,得知我军已经攻占天马山并正向万泉山、垛庄进攻的张灵甫预感到自己可能即将遭到围歼,马上决定向孟良崮地区撤退,同时组织了部分军队企图反攻。
我军在发现敌军正在撤退之后乘胜追击,此时的敌军已经四面楚歌,周围道路全部被切断,只得缩到庐山、孟良崮的山区中,不过多时,便被我军包围。
得知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包围在山区内的蒋介石等人认为,七十四师已经占据了当地最有利的位置,而且此处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而且七十四师的实力强劲,只要张灵甫坚持守住阵地,等援军一到,还有与华东野战军一战之力。不过理想很美好,现实很丰满,张灵甫最终还是没能抵御住我军的猛烈进攻。

5月16日,名震一时的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全部歼灭,而蒋介石派来的援军不仅没能扭转局势,而且在我军的阻击下损失惨重。
就此,我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大获全胜,华东地区局势被成功扭转,我军也由原本的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孟良崮纪念馆,正是为纪念这次伟大的战役,为纪念那些曾在战场上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而建。
在孟良崮战役中,参战双方都损失惨重,解放军伤亡约1.2万余人,而国民党军死伤人数更是高达3.2万以上,其中还包括了蒋介石的心腹大将——张灵甫。张灵甫此人虽在解放战争时期站到了我军对立面。
但不得不说,身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他在抗日战争中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张灵甫过去在抗战中的出彩表现,所以后辈中有不少人崇拜和纪念他,甚至不顾场合,就在孟良崮战役的纪念地立下了一块张灵甫的纪念碑,并且对他歌功颂德。

纪念抗日名将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可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什么地方?那里纪念的应该那些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烈士们,而不是那在战争中残害过无数解放军的敌军将领。
要知道,就在纪念馆的后面,便是我军烈士们的墓地,其正中间还曾洒下参与过此战的粟裕将军的骨灰,这相当于当着粟裕将军和各位烈士的面去祭拜他们痛恨的仇人,想来着实令人有些寒心。
而粟裕将军之子粟戎生直到此时之后亦是愤怒不已,立马就写信寄到山东军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现象的不满。
粟戎生身为粟裕将军之子,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便立志参军。进入军队之后他并没有依靠父亲,而是一路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出了一番事业。
从基层爬上来的粟戎生很看重战友,再加上父亲与张灵甫的渊源,就更看不惯孟良崮纪念地纪念张灵甫这种风气了。

粟戎生在信中表示,当然可以有人纪念张灵甫,但一码归一码,除其亲朋好友以外,就不该有人跑到孟良崮去纪念这样一个与解放军站在对立面的敌人,甚至还专门为其立纪念碑。因为这样一来,可能会给人们传输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虽然他是敌人,虽然他残害过我的同胞,但他干过好事,他就是好人。
我们不能抹杀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但这并不是人们不合时宜跑到纪念我军烈士的地方去纪念他的理由。
这块纪念碑、这种纪念张灵甫的风气产生,确实满足了一些人对抗日英雄的崇拜,可同时,他们又将那些牺牲在孟良崮战役中的烈士们置于何地呢。
就像粟戎生在信中说的:
“否则我们何以面对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难道打张灵甫歼灭七十四师打错啦?”
以及“在解放战争时期,张灵甫的双手是沾满了革命人民鲜血的,我们绝不会忘记!”他们生前为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挥洒热血,逝去后却连一份我们后辈该有的最基本的尊重都收获不了,这真的合适吗?
粟戎生最后还在信中说:
“张灵甫在抗日时期参加抗战,也是有功的,可以祭奠。但他在哪里抗战有功就去哪里祭奠,绝不能搞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来,绝不能玷污来了这个纪念地!”

确实,在不少地方,张灵甫是值得纪念的正义使者,不过在孟良崮这里,他始终都是个反派角色,是导致我军死伤无数的恶魔。你可以去他有功绩的地方祭拜,但在孟良崮纪念地祭拜,那就是对逝去先烈们的侮辱。
我们应当全面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张灵甫有功有过,可某些人却在试图用他的功去掩饰他过去残害人们、镇压革命的过错,这是完全不可取的。
你可以崇拜他,但绝不能在大是大非前毫无顾忌地维护他,评价历史人物可不是在追星。有的人自幼受到红色文化熏陶,却在时代潮流面前刻意逆行,这样做不会让别人觉得这个人特立独行,只会显得他无知且叛逆。
每一位曾为国家奋战的英雄都值得我们尊重,不过要记住,英雄也并不永远都是英雄。让我们尊重历史,尊敬烈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