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专程来到了中国访问,得到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两人都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军事家,此次会面也可以说是相谈甚欢,当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之中谁最后打仗的时候,毛主席很自豪的说道:“在我所有的战友之中,粟裕最后打仗,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作为英国著名的名将,蒙哥马利当年在北非重创了隆美尔,论军事才能他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然而当他听到“粟总”的名字之时,他也低下了头颅。
对于粟裕来说,他也非常想要见见蒙哥马利,当然最主要的粟裕想听听蒙哥.马利关于指挥诺曼底登陆作战的经验。
终于在1970年的时候,粟总有机会来到了法国,不过这次法国之行让法国方面也有点尴尬,因为当时粟裕就诺曼底登陆连问法国四个问题,然而无论是在场的军事家和外交官都被粟总问懵了,同时也被粟总的魅力给折服。
1944年,纳粹德国的败象已经愈发明显,在苏德战场,盟军在苏联“三驾马车”的指挥下逐步收复了失地并朝着纳粹德国的占领区进发。
此时的苏联虽然是节节胜利,但也是压力巨大,面对纳粹德国在东线的疯狂进攻,苏联所占领的北欧地域可能随时就会被德国又占领回去。
此时,苏联需要英美等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来缓解苏联方面的压力。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盟军也曾经尝试过几次在德国的后方进行登陆作战,可是要么是因为兵力不够,要么是因为计划不够周密而失败,总之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下去了。
此时德国败像已经显现,英美等国也不希望苏联独占了击败德国的胜利果实,于是在这之后同意了苏联方面的计划,并制定了名为“霸王计划”的行动方案。
根据以往几次登陆作战的经验,当时盟军有这么几个登陆地点可供参考:一个是康坦丁半岛,一个是加莱海峡,另一个则是诺曼底的塞纳湾。
其中康坦丁半岛由于地形狭窄而被否决,剩下两个地方,盟军一直权衡不下。
最终经过多次讨论和争议,盟军最终拍板登陆诺曼底,他虽然距离英国本土较加莱海峡较远。
可是他较加莱海峡也有不少优势:一来德军在此兵力不足,二来此地地形开阔,非常适合登陆作战,第三点距离法国北部最大港口仅仅就80公里。
1944年6月6日,300万盟军经过英吉利海峡登陆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300万盟军如潮水一般涌入了德国大后方,此时希特勒已经敲响了灭亡的钟声。
作为盟军这次最高指挥官之一的蒙哥马利也因为这一次登陆作战在世界军事史上名声大噪。
对于粟总以及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当时也有一个结:那就是宝岛还未解放。
1949年的时候,中央将解放宝岛的任务交给了三野。
这和历次战役都不同,收复宝岛的战争需要进行跨海登陆作战,可偏偏当时我军在这方面还是“门外汉”,由于不晓得登陆作战的特性,金门之战9000多名将士饮恨沙场,而这也成为了粟裕将军永远的痛,也是每一个中华人民的痛。
对此在解放之后粟裕将军一直对登陆作战颇有研究,而登陆作战最经典的无疑就是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而粟裕将军心心念念的就是想要到诺曼底一看究竟。
在1970年的时候,作为国防部副部长的粟总访问刚果,这其中从刚果回国会经过法国。
当时中央也有意想让粟总好好休息一下,故而特地安排他法国之行。
终于有一个机会来到法国,粟裕对此也很高兴。
可是他既没有去卢浮宫也没去参观埃菲尔铁塔,而是特地去参观当年诺曼底登陆的遗址。
1970年5月,粟裕带领专家团前往法国。
当知道粟裕专程来法国之后,刚果接替黄镇就任法国大使的曾涛也非常重视,他特地安排一干官员接待粟总,他本身为了接待粟总特地准备了两套方案:一套是参观法国的名胜古迹,“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地;但是他也清楚知道粟裕的性格,因此特地准备了第二套方案,参观二战时期著名的“马奇诺防线”遗址和“诺曼底登陆”的遗址。
当粟裕来到大使馆之后,粟总果断选择了第二套方案,而随行的段苏权将军也说:“在国内的时候,粟总就想来诺曼底参观。”
于是,曾涛大使在第二天特地安排车接送粟总前往诺曼底遗址。
从大使馆出发之后,粟总就在驻法大使曾涛的陪同下专程坐车前往诺曼底登陆遗址,一路上风景优美,可是粟总无暇观看沿途的美景,而是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终于来到了诺曼底遗址附近,而此时曾涛才看见原来粟总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的全是地名,而这赫然就是从巴黎到诺曼底遗址阿洛盲什镇的海岸轮廓线,而且绘画的非常标准。
粟裕大将在我军中有“活地图”之称,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地图,甚至地图之中哪些地方标志错误他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如今一见面果然是百闻不如一见。
当到达阿洛芒什镇的时候,粟总站在一块礁石上望着狭长的海岸线沉默许久。
许久之后他就对前来参观的陪同人员说道:
“我猜测我们站的地方应该就是当年诺曼底登陆的主战场,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盟军应该是从那里过来的,首先就是要抢占我们所站的地方,那边应该就是从维湾到奥恩河纵深50公里的战场了。”
当时为了照顾粟总的特殊情况,法国方面也专门找了一位军事专家陪同粟裕一起参观诺曼底遗址。
当听到粟裕的分析之时,这位随行的法国军事专家特地问一旁跟着粟总前来的驻法大使:“他真的是第一次来到诺曼底吗?”
而我们的驻法大使曾涛则非常自豪地说道:“不不不,这确实是我们粟司令首次到访此地的。”
一路上,粟总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述说他对诺曼底登陆的分析,当提到为何要选择塞纳湾之时,粟总表示是当时德军可能认为盟军会在加来海峡登陆,所以放弃了对塞纳湾的防御,而塞纳湾也正好处于英国南部飞机的射程之内,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却并非草率之举。
听着粟总的分析,一旁随行的法国专家显得有些尴尬和窘迫,作为当事人的他居然还不如“客人”熟悉。
和眼前这位比起来他瞬间就感觉自己太渺小了,甚至当时的法国人心中有一个疑问:“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将军?为何他会对诺曼底登陆作战如此熟悉和透彻?”
终于在最后的最后,粟总问了在场的法国专家四个他最想知道的问题:
“一.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盟军到底采用了什么运输工具,将坦克、车辆和弹药送上海岸线?
二.盟军在战争初期建造了一个人工港,它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能够浮动,还能够支持300万盟军以及众多的人员和重型车辆通过?
三.人工港之中的水泥墩子是什么形状的,它们的参数如何?
四.当时盟军用了什么方法让人工港在浮动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准确定位呢?”
这四个问题一出,那位随行的法国专家的脸色则更难看了。
4个问题太过专业也太过细致,恐怕就连当时指挥这次登陆作战的盟军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本人都不一定能够说上来,因为这牵扯到方方面面以及许多工程性的问题,除非开着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否则还真答不上来。
看着眼前法国随行人员窘迫的模样,粟总自己也知道这几个问题太为难了,于是就顺势找了个机会圆了过去。
可是对于粟总来说,这几个问题会牵扯到将来收复宝岛的登陆作战,如果不把他搞清楚就这样空手回去无疑是白白浪费了此次机会。
既然在场的人不知道,那么不如就自己大胆去求证。
于是就在现场专业人员的陪同下,将军干脆就下到海边,沿着海岸线一步一个脚印仔细地寻找当年的遗址。
皇天不负有心人,粟裕终于找到了当年盟军建造人工港的一些残骸,同时他每走几步又不断地用脚或者手去丈量这些遗址,粟总经过仔细观察在本子上详细记录终于得到了自己一些想要的答案。
最终在经过了一天的考察和丈量之后,粟总终于圆满完成了这次诺曼底的参观。
而驻法大使曾涛则无意间发现,粟总的那本记事本上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经过此事之后,驻法大使对于粟裕佩服的五体投地。
考察结束之后,粟总对曾涛满意地说道:“诺曼底之行真是不虚此行!”
回到了北京之后,粟总专门将这次诺曼底之行的心得体会和考察情况进行分析并专门做成了一个小册子。
事后,科学院院长叶帅和秦基伟将军专程前来借阅了这本小册子,看完之后也是赞不绝口。
不过对于粟总来说,诺曼底之行算是圆满结束了,可是他的心里始终还有一个结,在他的书房之中一直挂着一幅地图,他经常会对着这幅地图发呆沉思。
可惜的是,他最终也还是留下了遗憾,1984年2月5日,一代战神粟裕在北京溘然长逝,他的病逝对于共和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