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篇得到了广泛赞誉。然而,最近播出的第二期《天工开物》篇,却引起了极大争议。
这部剧的编剧们,公然杜撰《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晚年形象,给这位坚决反清复明的明朝科学巨匠“剃发易服”,穿上了清朝服饰、剃了个清朝末期才会有的“阴阳辫子头”发型。
然而,宋应星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在教科书上,还是纪念币、纪念邮票上,都没有出现过他晚年留清朝辫子的模样。也从未看到那一本史书记载过,宋应星晚年被满清统治者“剃发易服”了。
不仅如此,剧中还安排了一个清朝政府官员拜访宋应星的情节,似乎想表达,当时的清政府很重视宋应星和他的科学巨著,这就更是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满清统治者不仅不重视,反而禁毁了包括《天工开物》在内的一大批古代的先进科研成果,导致这些科研成果流落海外,直到两百多年后才从海外重新传入中国。
作为历史题材节目的编剧们,居然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这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到底是无知,还是无耻?
如果本文不幸失踪,请大家记住以下三件事:
第一,宋应星是一位坚决抗清的汉族义士和科学家。
第二,满清统治者是历史的罪人,是《天工开物》这本书的毁灭者,而不是传承者。
第三,《天工开物》等科学巨著被满清统治者禁毁了两百多年,同时却流落海外被西方国家系统地剽窃和更新,一降一升,这是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宋应星出生于明朝末年,满清窃据北京后他跟随南明政权一直反清复明,南明亡后其兄宋应升服毒殉国。而后,宋应星一直隐居江西老家,拒不出仕,还告诫子孙不得入仕满清。
有人说,这部剧宣传中国传统科技和科学家,立意高远,网友们揪住一个辫子不放,这不利于民族团结。
如果这些人还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可以假设一下,假如有人给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穿上纳粹的军服,你看犹太人答应不答应?
图|爱因斯坦和宋应星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艺术手法,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一档向大众宣传中国典籍的节目里。如果真是诚心向大众倡导文化自信,就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姿态,给人民群众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说说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遭遇,这个历史本身就令人痛心疾首。
一、真实的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作者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全书详细记载了十七世纪中国在作物栽培、谷物加工、纺织、制盐、制瓷、冶铸、造纸、兵器等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在中外科技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节目里展示了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宋应星
据宋应星纪念馆官网介绍,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宋应星考中举人,但此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不过这五次跋涉令他见闻大增,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时,他把长期调查研究所得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知识进行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他与哥哥将抗清复明的希望寄予南明政权。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南下取江西后,哥哥宋应升服毒殉国。而后,宋应星一直隐居乡野,拒不出仕。
永历二十年(1666年),宋应星逝世,享年80岁。临终前,宋应星给子孙们立下家训:一不参加科举,二不去清廷做官,只在家乡耕读传家。
宋应升是一辈子忠于大明的抗清斗士,大概率是不会剃发易服的。而《典籍里的中国》之《天工开物》篇却给宋应星的晚年造型搞了个“阴阳辫子头”,这显现是不合适的。
有观众认为,节目展现宋应星中青年形象时都是明朝装扮,其老年形象是为了表示朝代更迭。但即便如此,仍然不符合史实。就算宋应星被强行“剃发易服”,辫子造型也应该是“金钱鼠尾辫”,而不是清末后期才有的“阴阳辫子头”。
如果单单是一个造型,就算是节目组的失误吧。然而,节目中清朝政府官员拜访宋应星的情节,其寓意就与历史严重不符了。
二、《天工开物》是怎么重见天日的?
大家知道这本伟大的中国古代科技著作是怎么流传到现代中国的吗?真实的历史,会让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感到辛酸和愤怒。
因为中国大量古籍中存在强烈的“华夷之辨”意识,满族入关后,为了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巩固其作为异族的统治地位,便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幌子,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毀。而《天工开物》因为有“北狄”等字眼,便列入禁书销毁了。
从此,《天工开物》这本书,在中华大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民国初年,有一个人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讲冶炼铜矿的文字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就想看这本书的全貌,然后就到北京各大图书馆去搜寻,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
后来他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就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在英国、俄国、德国、法国都有翻译本,而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
接着他就根据明朝的原刻本进行复刻,《天工开物》这本书才在中国重见天日。
2018年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及著作”系列邮票
《天工开物》或许还是幸运的,因为它尽管在满据时期的中国被销毁了,却流传到海外并再回流到中国。而那些被满清销毁,并永远在这个地球上消失的其他中国文化典籍,还会有多少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明朝的火器。早在永乐年间,明朝就已经设置了几万人的神机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热兵器部队。明亡后,满清统治者为了防范汉人反清,便把这些先进的军事技术全都给禁毁了。
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有一次左宗棠随军西征,在陕西凤翔发现明朝末期留下的“开花炮弹”,便忍不住仰天长叹:“这等武器已经在中国存在了三百多年,若有人能关注此类武器,又怎么会任由倭人远渡重洋数十年来欺压我国呢?”
由此可见,满清统治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禁毁,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满清统治者一边禁毁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还一边摧毁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强行“剃发易服”。
三、什么是“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指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强令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汉族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服饰则以长袍马褂为主,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马蹄袖、前后开叉等等。
在清朝统治者眼中,前代少数民族政权中,前期基本上都是抵制汉化,但后继者往往羡慕汉文化而进行汉化改革,导致数世而亡。为了保护满族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在禁止本民族汉化的同时,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进行满族化,而剃发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就是当年流传下来的民谚,满清借移风易俗之名,行种族屠杀之实。
清军在已经占领的汉地强迫汉人剃发易服,遭到强烈抵抗后,便采取屠城政策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并树立淫威,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广为人知的就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
1645年,清军攻占扬州后宣布屠城。据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扬州死难80余万人。这就是“扬州十日”大屠杀。
江阴八十一日: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前后长达81天之久,17万余军民几乎全部战死,仅53人幸存。
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家顾炎武曾写过一首《断发》诗:“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
肉体的消灭,精神的消亡,让中华大地陷入一片黑暗。
四、李约瑟之问
二十世纪初,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李约瑟之问。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让中国人如鲠在喉。甚至有人觉得,是不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行了?不然怎么会被人超过呢?
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在明朝后期,江南资本家和山西资本家,为了垄断国际进出口贸易“两头吃”,于是就官商勾结,故意毁掉中国的民族工业,同时输出明朝科技成果去孵化和培育国外代工产业,这样就可以通过进口垄断,获得对市场的绝对垄断,想赚多少就赚多少。
虽然明朝资本家们为了牟利,主动肢解了明朝的国有企业,下马了很多科研项目,但明朝的科研人才和技术储备还是存活着的。一旦资本家们的阴谋被中央政权击破,还是有希望复兴科技产业的。就像我们近十几年,绝大多数技术都已经赶超了西方的水平。
“李约瑟之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满清统治者对中华传统科技和文化的疯狂禁毁。
满清入关后,一方面推行“剃发易服”,消灭汉族的主体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销毁不利于其统治的传统典籍,毁灭华夏传统文化。
《天工开物》被满清列为禁书时,却在国外大受欢迎,对日本、欧洲等地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7世纪末,当时的日本生产技术落后,《天工开物》的到来使日本如获至宝,政府将其作为生产技术的基础图书,在日本各藩的“植产兴业”中被奉为指南。
《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也很快就引起了轰动。中国以生产优良产品而著称,欧洲想仿制而不得其法,只能从中国进口,但是《天工开物》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欧洲的种种技术缺失,并开始向中国出口工业产品。
一方面,西方人在明清两朝资本家的技术外包下,完成了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
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采取愚民政策禁毁中国科技储备和研发,而资本家们因为要垄断进出口贸易,也跟满清统治者沆瀣一气,于是就刻意地毁掉了中国的工业与科技。
这一正一反,一升一降,就表现为西方科技的进步和中国科技的没落。
这就是“李约瑟之问”的全部答案。
民国初年,国人普遍剪去辫子、穿上洋装,而有一个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辜鸿铭,却坚持身穿长衫、头顶辫子。他在北大任教时,学生们都笑他,他却淡然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君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辜鸿铭虽然留着辫子,但在当年中国人普遍崇拜西方文明的时代,他却不断地强调中国人要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而现在,宋应星原本既没有有形的辫子,也没有无形的辫子,是谁当着全国观众的面,给他按了个有形的辫子呢?
满清没干成的事,他们居然给干成了。这些节目编剧们,心里是不是还有一条长长的、大大的、无形的辫子呢?
长按二维码,可加子归明个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