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长臂猿的活动范围正在从中国消退时,在广西与越南交界的喀斯特季雨林中,动物专家发现长臂猿家族的一个新物种——东黑冠长臂猿。目前,在地球上,东黑冠长臂猿仅存不到200只,其中,越南境内约129只,中国境内发现5群共33只,属于极度濒危的物种。中越边境的这片喀斯特季雨林成为了东黑冠长臂猿在地球上最后的栖息地。
作为人类的“堂姐妹”,其行为习惯都与人类近似;公猿黑色母猿黄色,幼崽无论公母都是黑色的;穿林越树如履平地,可只手抓飞鸟,白天相亲相爱晚上各自分居;动物中的歌唱家,但是歌唱原因至今成谜!
公猿黑色母猿黄色,幼崽无论公母都是黑色的
这种东黑冠长臂猿隶属于哺乳纲、灵长目、长臂猿科、黑冠长臂猿属,是现存最小的类人猿,与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同属于类人猿。主要分布在广西省靖西市与越南高平省重庆县交界的喀斯特石灰岩森林地区,栖息地面积约有 2200 公顷。
成年公猿的全身毛色为黑色,少数胸部小片区域的毛色偏灰色或棕色。公猿的头冠比较矮,黑色的面部完全被黑色毛发包围,致使头部圆润且难以观察到耳朵。
成年母猿的毛色为黄色或橙黄色,有一个黑色的条状头冠。黑冠前端较窄,从额头开始延伸,到达头顶时较为宽阔,往后逐渐变窄,一直延伸到颈部和肩上,再直到背部肩胛骨中间的脊柱附近。
奇怪的是,成年的公猿是黑色的,母猿是黄色的,而幼崽无论公母都是黑色的,并在未成年期依然保持黑色。幼崽接近性成熟时,在7-8岁开始变色,雌性个体的毛色会逐渐转变为成年母猿的黄色。
人类的“堂姐妹”,行为习惯都与人类近似
与人类的DNA相似程度高。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中越边境喀斯特季雨林的东黑冠长臂猿是与人类亲缘最近的物种,它们与人类的DNA相似程度十分的高,可以说是人类的“堂姐妹”。
身体构造上和人类极为相似。有科研报告指出,东黑冠长臂猿在身体构造上有许多方面和人类极为相似,例如牙齿都是32颗,血型也有A型、B型和AB型,只是缺少O型,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22对,妊娠周期在7-8个月之间,月经周期和人类相差不多。
行为习惯都与人类近似。东黑冠长臂猿实行一夫二妻制,公猿在与其中一只母猿交配时,另一只怀孕的母猿会“礼貌回避”,公猿交配完后,又会回过头来关爱怀孕的母猿,用理毛等亲昵方式表示对配偶的喜爱。
动物专家经过长久观察后发现,东黑冠长臂猿父母照顾家庭中的幼猿宝宝也很尽心,母猿通常都会用心“带崽”,一直带到七八岁。
穿林越树如履平地,可只手抓飞鸟,白天相亲相爱晚上各自分居
东黑冠长臂猿体形纤小,站立起来身高不足1米,但前肢特别长,两臂伸开时可达1.5米左右。正是这两条灵活的长臂和钩形的长手,使它们穿林越树如履平地。它们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能在空中单手抓住飞鸟,真是不简单呀。
东黑冠长臂猿的觅食、玩耍、休息、求偶、生殖、哺育幼仔等所有事宜都在树上进行。东黑冠长臂猿生活习惯也很奇怪,每个猿猴群白天的时候相亲相爱,但是到了晚上,就各自“分居”。它们会选择一些比较突出、茂密的树木作为“过夜树”,身体靠在树干上,或用前臂托着头。
通常情况下,一家几口分散在相距不远的地方散居,只有下雨天或冷天,它们偶尔也会互相依偎着坐在一起,这种分散居住可能是为了降低遇到天敌后被“灭门”的危险。
作为素食主义者,在大部分情况下,其主要食物是榕属植物的果实。但是,东黑冠长臂猿也会“开荤”,不断翻开卷在植物叶子中的虫蛹来吃,有时也会取食鸟窝内的鸟蛋。
动物中的歌手,公猿领唱母猿附和,歌唱原因至今成谜
每天清晨太阳出来后,公猿便开始在树冠上发出悠长的啼叫声。这种声音高低起伏,嘹亮悠扬,气势磅礴,足足可以传到约2公里外的地方。
其实,这只是开始的“领唱”,等公猿唱了一段时间后,母猿也开始附和,如此一唱一和,鸣叫的频率开始提高。这种类似二重唱简直就是“夫唱妇和”的现实版本。“大合唱”一般先“夫唱”后“妇和”,然后是幼猿跟上“呜喂,呜喂,呜喂……”
它们为何要那样鸣叫呢?有网友认为,这也许很有可能是一家之主召集家庭成员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也许是告诉别的猿群,这块区域今天已有人占领,警告邻居“不要入侵我的地盘”;还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家的强大。
专家分析,这种鸣唱可不仅仅是为了“吊嗓子”,在它们的“歌声”中也许包含了其种类、性别、地位等各种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意思。专家也只是猜测,具体歌唱原因至今成谜!
结束语
如今,东黑冠长臂猿在《IUCN 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定为极度濒危,且被认为是全球最为濒危的 25 种灵长类之一。目前适宜东黑冠长臂猿栖息的树林十分有限,这对它未来的生存及种群扩张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你觉得如何保护这些人类的“堂姐妹”呢?欢迎留言。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