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着各式汉服、头戴传统头饰,出现在国内外大街小巷和各种短视频平台时,曾被视为“小众”的汉服市场日渐出圈。根据艾媒咨询在今年年初公布的《2020-2021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汉服爱好者超过500万人,汉服市场销售规模达60多亿元。
从小众爱好成长为百亿市场,汉服产业链在设计、制衣、销售和周边产业等环节蓬勃发展,诸如汉服节、传统茶艺体验、汉服社交产品、汉服摄影服务等纷纷涌现。许多年轻人也因为热爱和兴趣,走上了这些新兴岗位。
从兴趣出发 “同袍”们有了新职业选择
“出息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有我设计的缘边!”今年年初,21岁天津女孩千千迎来了“高光时刻”。但在5年前,徒有一腔对汉服热爱的千千,对设计软件、选择布料等专业知识一窍不通。
千千从小学习舞蹈,在接触了古典舞后,就喜欢上了汉服。但当时小众的汉服款式很少,“何不试着自己设计好看且合规的汉服?”由此,她铆足了劲儿开始研究和了解汉服。从服装史到含有各类传统纹样的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再到相关的文献史料,千千试图从中了解更多汉服形制知识。那会儿,汇聚了大量年轻用户的QQ群,让她很容易找到了汉服设计群、同袍群,和入圈早的“袍子们”在群里不断交流。过了大半年,千千开始设计第一套汉服,尽管只是汉元素服装,但也为她带来了600元的收入,开启了她原创设计师的生涯。
穿着一身飘逸汉服,走在大理古镇和洱海边,用一双巧手为客人制出各式缠花簪、团扇、折扇,画出精致国风妆,这是“90后”“簪郎”千山景逸的生活。读大学时被身边的朋友“带入圈”,他就喜欢上了汉服,一股脑儿加入了许多汉服爱好者QQ群。“看到好多人在群里发自己的作品,作为美术生,我觉得可以尝试画扇面进行售卖”。没想到,在随后学校开设的樱花节开放日上,他画的国风扇子和书签非常受欢迎。
这次尝试让他信心十足,在深入了解汉服配饰和妆造后,他把产品锁定在了手工簪子上,偶尔也会画画扇面。千山景逸对记者说:“因为特别喜欢传统文化,我想把它当作事业来发展。”
据QQ的公开数据显示,在QQ厘米秀上最受欢迎的是古风类装扮,古风相关QQ群多达数十万个。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95后”们,借助QQ群等各类网络平台汇在一起,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汉服产业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互联网的“新”和传统文化的“老”带来更大契机
“汉服设计入行不难,只要有好想法,能创作出好作品,尽管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冷板凳’,但一定会被看到”。为了突出传统韵味,千千有自己的秘诀:画设计图前,先确定吉祥寓意元素;或把传统文化素材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衍生设计和改造。
千千坦言,“修炼内功”之后,怎么找到客源,是每个起步阶段的设计师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好在入圈后她加入了不少QQ群,当她不断把作品发到群里后,“潜伏”在群里的商家开始找她索购。“汉服厂商会来购买设计图,现在也有直接约稿的商家,由他们来进行服装打版生产”。
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发展,打破了设计师和商家之间的地域限制。和千千一样,千山景逸也成长在QQ群。不过,从线上学习、接单,他也喜欢到古玩市场收购一些明清时期的翡翠、玛瑙等原材料,“老物件本身就透露着古色古香”。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千千坦言,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汉服产业圈,竞争越发激烈了,“一些不合形制、不讲究面料的‘山寨’汉服,既便宜又出货快,不良竞争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挑战。作为原创设计师,只能更加勤奋地去突破自我了”。她很愿意尝试各种设计风格,这两年主攻“传统织物复刻”,通过自己的设计让历史文物中的传统织物再次焕发新生,“一些传统织物流传千年,早已破损不堪,但它们凝聚的古人智慧和散发的美,值得在当下被唤醒和传承”。
在他们看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力量,即使走上了新职业岗位,对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信心。而他们和更多年轻人要做的,“是把这份凝聚古人智慧的‘原汁原味’,在互联网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焕发新生机”。(千千、千山景逸均为网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