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拾贝】Z世代婚礼新主张



导语: 
秋天是婚礼的高峰期,婚庆行业一向有着“金九银十”的说法。
 随着“90后”“95后”日渐成为婚嫁的“主力军”,备婚的各个环节,日益彰显出年轻人的个性、喜好乃至审美趣味。根据《2021中国结婚消费新常态用户行为洞察报告》,“90后”“95后”反对流程繁琐、形式主义的婚礼,对婚闹等结婚陋习也坚决说“不”,他们更注重享受结婚过程中的幸福体验,消费倾向正在趋于理性和“有度”,63%的“90后”“95后”注重消费性价比。
对于业内创业者来说,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也正在铺开婚嫁行业新的市场想象。
“百万大场”少了个性化婚礼多了
“我们从2014年开始做婚礼摄影,那时婚礼还都注重排场,遇到‘百万大场’是常有的事,现在就不多见了。“90后”“95后”年轻人办婚礼,更讲求实际、个性,不少人会选择老洋房、咖啡馆这样的小型场地。”在广州创办留时电影工作室的卢轶文说。
林琳参加过一场在西餐厅举办的婚礼,“餐厅面积不大,可附近有一片湖,坐在室内就能看到芦苇在风中摇动,室内又全部用金色、桔色装饰,非常有秋天的感觉。后来这两种颜色也用在了我自己的婚礼上,氛围很温馨”。
“自己做主”是林琳为婚礼定下的基调,“场地早早就定下了公司附近大厦的阳光厅,现场有一道长长的阶梯,既有仪式感、方便拍照,还能省下搭台的费用,我已经留意很久了,家人也很喜欢。至于婚礼其他环节,能DIY的我都自己动手了,司仪也是请朋友客串的”。
行业细分酝酿着新的创业机遇
对于不少准新娘来说,选一件符合心意的婚纱,是备婚期间的重要任务。
林琳还记得那件在网上购买的婚纱,“从快递盒里拿出来时,一路掉着金粉,我差点以为是下雪了。婚纱穿上身,效果也比预想中差,甚至有点滑稽”。退掉婚纱后,林琳到婚纱工作室去定制了一件。
“据我观察,婚纱市场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年轻人对婚纱个性化和设计感的追求明显提升了。从前提起婚纱,人们会想到大蓬裙、长拖尾、亮水钻,对‘隆重’‘仪式感’的理解还比较单一。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挑选适合自己、能体现自身审美品位的婚纱款式。”余爱婚纱设计品牌创始人余爱说。

现在年轻人审美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确给了手艺人更多的空间,也让婚庆行业走向细分,新人们在每个环节都会精挑细选、组合搭配,这其中又会有无数的创业机遇。”余爱说。
婚前视频、即日快剪、婚礼电影,是卢轶文工作室为新人提供的摄影服务项目。在卢轶文看来,新人对即时性、氛围感的重视,对婚礼摄影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即日快剪为例,每一场婚礼仪式开始之前,剪辑师要把上午拍到的视频素材快速剪成一个3分钟之内的短片,在婚礼仪式上播放给来宾观看,时间很紧,还必须要出彩,压力自然是有的。婚礼当晚,剪辑师还要在短片里加上仪式视频,第二天发给新人。”卢轶文说。
与全程单机位拍摄的婚礼纪录片相比,4-8分钟的婚礼电影在设备、机位数、镜头设计、采音、调色、剪辑等方面的要求也更为细化。
琰琰在婚礼垂直领域已有8年创业经历,近来她在做的,是以直播形式为备婚新人推荐合适的婚礼策划师、摄影师和婚纱设计师等,“我们曾作过调研,很多婚礼从业者会将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花费在接单上,如果我们能做新人和从业者的中间人,既节省了双方的时间,在价格上也能减少中间环节”。
“欢喜生意”“内功”很关键
卢轶文还记得自己拍摄的第一场婚礼,“新郎是我的同学,仪式刚进行到一半,新郎就哭了,我在摄影机后面也跟着哭了,或许这就是婚礼的某种魔力吧。即便发展到了现在,每个月已经要负担一万多元的房租和20余万元的人力成本了,但一想到第二天要去拍婚礼,内心还是有一种激情”。
在指点新人走位、面对镜头的状态时,卢轶文也会特别留意新人的情感流露是否自然。“我们就像纪录片导演,要引导新人在光影氛围中走入自己的故事,投入真实的情感,我们再在这个过程中去抓拍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平时人们不放在心上的细节,比如新娘与父母拥抱的画面,在镜头面前往往很动人。”卢轶文说。
在琰琰看来,婚庆行业做的是“欢喜生意”,能否与新人共情,也是考验从业者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过去行业内部比的都是谁家场地大、谁家婚礼场面好看,现在大家看重的是谁家更懂人性、更懂爱,其实就是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上了,比拼的是‘内功’”。
林琳认为,归根结底,婚礼虽是一场历经数月筹备、流程可以精确到分秒的活动,“点睛”之笔却依然会落在情感上。合影环节是林琳对自己婚礼印象最深的部分,“我和爱人是高中同学,婚礼当天老师和同学也来了不少,当我们举着高中合照围着班主任站好,岁月就像在那个瞬间从阶梯上流淌了下来”。(文中林琳、余爱、琰琰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编辑:栗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