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开“科学养猪技术分享大会”,人走光了
在养猪行业,有一个叫作“猪周期”的东西,猪肉价格可能暴涨暴跌,养殖户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李丞壕想到把养猪做成一个全产业链以抵御风险:“如果从上游的种猪场、母猪场、饲料厂等,到下游的加工、零售等,都整合在一起,村民只承担中间的养殖环节,我们就可以把风险在各个环节中消化,等于是‘熨平’了猪周期,村民就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李丞壕开过很多次宣讲会,其中不乏在水立方这样“高大上”的场所,但在广西南宁陈村的这一次,可能是最失败的。在村里的篮球场兼晒谷场,他把不锈钢板凳一张一张摆好,拉了一条大红横幅,上书“科学养猪技术分享大会”。他给路过的村民发宣传手册,要和大家一起发展“养猪事业”,但他越讲,底下的人越少,最后,围观的只剩下了村里的大黄狗。
“农户长期以来的养殖模式和我们现在这种新的合伙模式完全不同。我们要和农户做合伙人,共同分配收益,需要给他们时间去理解这种绑定关系。”李丞壕说。
在乡村创业比的不是谁聪明,是谁熬得住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于纽约大学,学国际政治专业的汪星宇,2017年6月回国后,一头扎进了“深山老林”,于当年9月创办了“乡村笔记”。
“我一直关注青年的乡村创业。大家更多的做法是把瓜果蔬菜卖出来,帮老乡挣钱,我却想把人带进去。他们都说这个太难做了,别做了。我不服。打电话给我大学室友,他就辞职和我一起创业了。”汪星宇想要打破大家对于乡村的刻板印象,把“乡土研学”做成和“出国留学”一样专业的事。
团队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去找合适的目的地,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专业的研究生秦璐,就这样第一次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子。从和阿婆“尬聊”开始,到慢慢坐下来一起吃饭、谈笑风生,她逐渐了解这个村子,也更理解自己的工作。
“我们这个领域很小众,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愿意做的人也很少。在乡村创业,比的不是谁聪明,是谁熬得住。”汪星宇说,做乡土研学,一年需要出差200天,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所以,汪星宇倾向于从零开始,培养“自己人”,“我们去参加论坛、展会、创业大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吸引他们主动加入。这可能不是一个人要干一辈子的事情,但非常适合有理想的年轻人来尝试数年,得到成长,实现梦想”。
除了要让村民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李丞壕还面临在招聘时,让应聘者理解自己在干什么。
努力终究会有回报。有一个大学学广告学的年轻人来应聘,他看到了公司的背景和前景,也看到了“猪很可爱”。“员工需要认同,要觉得这是他想做的事情,加入才有意义。”李丞壕说。毕竟,当他们得知猪仔生病时,需要火速赶往现场,甚至一住好几天,这群年轻人就必须理解,猪仔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个商品,在农户眼中却是几个月的经济来源。
乡村新事业值得年轻人回来一起创造
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不到一年,李丞壕的团队已经有了自己的饲料厂、屠宰场,马上就要收购一个母猪场。公司已经和20多户村民签约,有了3万头生猪存栏,“到年底应该会有15万头”。“为什么我能那么自信地说这个数量,因为村民真的非常朴实,这一户加入我们、认可我们的模式之后,就会替我们主动宣传。”李丞壕抱着一只黑猪仔,笑得露出了10颗牙。
“我们要串起整个产业链,接触不同商业模式的不同公司,很考验我们的学习能力,特别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希望年轻人能回家乡看看,现在的乡村不一样了,有很多新的事业值得大家回来一起去创造和努力。”李丞壕说。
从创业初期3个人,如今已经有了20多个成员,汪星宇的乡土之旅正在进行中。他现在想做的,是把“解释成本”降下来,他说:“大家对‘乡村笔记’的第一反应是有情怀、有意义,但这不够,一定要有趣、有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才会大众友好。”
于是,汪星宇准备举办“本村狗狗选美大赛”“对星空吹牛大赛”“套大鹅圈套大赛”等诸多重要赛事,诚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