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宁可三日无肉,不能一日无馕。
馕是新疆的传统美食,皮芽子馕、芝麻馕、小牛奶馕、玫瑰花馕……馕的做法有上百种。作为新疆的一张特色名片,馕正在发生蜕变,传统美食飘“新香”。
“加快推动馕产业发展,提高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使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之一”“瞄准市场、丰富品种,提高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使小馕饼成为大产业,托起大民生”……馕产业已经成为新疆“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
小小的馕饼,承载着大大的幸福。
越来越香的馕饼
近日,从西安前来新疆旅游的李先生和老伴,在喀什市馕文化产业园参观了打馕工艺演示,还买了一大包各类馕饼。
35岁的木萨江·艾沙,一家三代都是打馕师傅。他15岁开始学习打馕,去年4月来到产业园打馕。“这一年多我挣了些钱,装修了房子,还买了辆车。我有五六个员工,他们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他说。
喀什市馕文化产业园已开发出120多个品种的烤馕,拥有500多个馕坑,日产馕量超30万个。“产业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拓宽就业渠道。”喀什地区馕产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阿不都艾尼·司迪克告诉记者,目前全喀什共建有14个县市级馕产业园,仅园区就业人数就达1.25万人。
“园区生产统一了馕坑大小、烤馕时间、重量尺寸等标准,保证了馕的品质。”阿不都艾尼·司迪克表示,得益于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化调整,新疆馕产业正快速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这张新疆人一日不可或缺的馕饼,正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香。
“全地区有馕产业园14个,还有合作社201个,村一级馕小屋2300个,另外还有54家制作馕的食品企业。”最近几年,喀什地区通过建立馕产业园、馕合作社、馕小屋等三级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中发展,其主打的“喀食味道”餐饮连锁店已经在新疆内外市场全面铺开,面向全国的电商销售也初具规模。
在新疆,产业园区从无到有、馕企业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转变,形成从街边小铺、露天土馕坑到馕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的良好发展势头。喀什市馕文化产业园是其中的发展模式之一,新疆各地均有探索。
2020年12月正式运营的阿勒泰市馕文化产业园,如今已入驻商户48家,注册“泰好吃”馕品牌,研发各类馕和糕点类达100余种。产业园采取“工业+旅游+文化”发展模式,致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购物、珍品收藏、古老岩画及特色美食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体验打卡地。
小圆馕敲开致富门
和面、揉面、拌馅、烤制……走进新疆伊宁市塞外疆馕文化小镇,空气中弥漫着烤馕香。整洁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分工协作,包装好的馕将运往外地。这里规划了生产加工区、体验区和生活区,日产馕4万多个。
“我以前主要工作是做装修,每个月收入不固定,打馕每月能拿到六七千元。”打馕工人祖力甫卡尔·卡合尔说。现在他和妻子都在这里工作,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工信局园区管理处处长杨文秀告诉记者,近年来,伊犁州全力推进馕产业集聚发展。截至目前,已引导367家小作坊主进入园区生产。各县市馕产业园用工4023人,其中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473人。
小圆馕,敲开致富门;合作社,合出致富经。馕合作社是馕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孜汗村,有个吾孜克仁达西馕坊,这里的负责人库尔班·买买提是第三代打馕人,他从15岁开始打馕,今年52岁。库尔班·买买提对和面、捏馕胚、扎馕针、烤馕温度和时间的把握,要求很高,打出来的馕内软外焦、酥香诱人,品质和口感都非常好。现在每天可以出馕3000多个,还是供不应求。
“原来打馕给村里人吃,今年开始卖给游客了。”需求增多了,他领头成立了打馕合作社,由5户家庭、10个人组成。35岁的肉孜买买提·亚森原来是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已经实现脱贫。
根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的数据,新疆馕产业在吸纳就业、助力脱贫、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自治区馕产业吸纳就业13万余人,已有10万余户家庭通过打馕实现了脱贫致富。
来源:工人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