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四川省成都市,一家开业约半年的火锅店,尝试了一种“无人”服务模式,没有服务员端茶倒水、取菜打油碟、煮底料,全靠顾客自己动手,甚至吃完之后还需要顾客自己收拾餐桌。
两个痛点让传统餐饮路越走越窄
这家店的创办人杨亮在餐饮行业打拼快20年了,早期他在火锅店做了8年印度飞饼,2013年开始出来单干,做过烤鱼、冒菜、烧烤、锅巴土豆,等等,也开过厨师培训机构。一开始他自己下厨,后来店开多了,杨亮就主要负责运营管理。
在行业一线的打拼,让他对行业的痛点有切身的感触。回顾起来,他总结了两点:人力成本高、房租贵。
杨亮的第一个自主创业项目是冒菜。他物色了一个大约30平方米的店面,自己当厨师,雇了五六个服务员。杨亮说,2013年正是冒菜行业的风口,因此店铺扩张很快,高峰期时开了10家连锁店。
但人力缺乏的矛盾随之凸显。开业的一年多时间里,厨师换了4个,服务员流动的就更多了。
换厨师对一家餐饮店来说影响很大。杨亮说,传统餐饮业的味道做不到标准化,厨师换了,味道也就变了,顾客就会流失,消费粘性就会降低。服务员一年间也换了十来个,而且大都平均年龄40岁左右,20多岁的年轻服务员很难招到。
他一度感到担忧:如果这批上了岁数的人不做餐饮服务了,以后谁来做呢?
不是未雨绸缪,而是迫在眉睫
瞄准了餐饮业的上述痛点之后,杨亮想,如果谁能解决人力、租金成本这些问题,那么餐饮市场就能做大。无人店铺的模式开始进入他的视野。
启动无人火锅店项目,杨亮并不是一时冲动。他认为,现在餐饮产业链上的中央厨房、净菜厂等已经很成熟了,如果把这些资源通过智能化的形式整合到一起,可能是一条新出路。
2021年9月,在成都金牛区一个普通的街区,杨亮的无人火锅店开张了。没有服务员,店内有9张桌子,一排冷柜倚墙而立,最里侧的空间被单独隔出来当作收纳餐具的后厨。从调制锅底汤料,到收拾餐具,一切都需要顾客自行操作。冷柜在顾客扫码后开启,自动识别取出的菜品及其数量,手机端自动扣款。顾客需要自己去架子上取锅,扫码购买锅底后自己去倒水调制锅底。
按照无人火锅店的流程设计,顾客用餐后需要自己把锅底端到后厨去倒掉,并把脏锅碗放在指定位置,最好还能把桌面清理干净。对于这些流程,一些新顾客有点不知所措,但回头客就轻车熟路了。
当然,这家店并不是完全“无人”。会有一名服务员每天17时到22时在店里工作,主要负责菜品补充、打扫卫生等工作。在其他时段,若出现菜品不够或其他突发状况时,后台会发出提示,提醒服务人员马上到场处置。
杨亮说,因为有成熟的产业链,火锅这个传统行业也能做到标准化了。
“无人”运营模式尚有升级空间
无人火锅店并不是杨亮的首创。此前,重庆、黑龙江等地曾有无人火锅店的探索。
不过,2021年年初在重庆开业的一家火锅店在运营大约半年后已经关门。
杨亮曾去重庆那家无人火锅店体验过。他分析认为,主要是味道没有竞争力,另外设备经常出问题,比如打不开柜门或者乱扣费。杨亮说,考虑到前车之鉴,无人火锅店在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升级。
毕竟是“无人”运营状态,杨亮的这家无人火锅店也有一些意外情况,比如新顾客不熟悉流程,不知道怎么取菜,有的顾客离开后没有收拾餐桌,甚至忘记关闭电磁炉。杨亮说,这些问题会通过增加现场提示指引、提高设备智能化等方式来解决。比如考虑到顾客离开时可能会忘记关闭电磁炉,他们请厂家专门修改了芯片,电磁炉连续工作10分钟后会自动关闭。
杨亮说,他们正在思考应对更多的意外情况,比如针对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或者忘带手机的顾客,计划增设刷卡、刷脸等支付方式。此外,他还从运营的角度在思考,今后店铺开多了怎么办,“一家店好管,那10家呢、100家呢?”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