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在重庆,国民政府出面组织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生日宴会。
各界名流、各党政要纷纷参加且送上寿礼,寿星本人并未到场。
事实上,这位寿星已经一百岁了。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他因为贡献卓绝被赋予“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之盛赞。
他就是生于国难、死于国危的清末爱国老人马相伯。
马相伯一生精彩至极,他经历了五位皇帝、六位总统,曾在政府担任要职。
因为山河破碎,他发誓愿宣教救国;深感无望后,他以期参政救国;再次落空后,他立志教育救国。
为救国,他费尽了心思,耗尽了心血。虽然一路上有明枪暗箭亦假亦真,他却不曾泯灭过心中的热忱。
也正因为此,他活成了中国的良心,活成了民族的脊梁。
为救国,出会入世
1840年,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出生后也受礼入教。
5岁时,他入塾学儒家经典,饱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到了12岁,他瞒着父母,偷偷地搭乘内河民船,孤身前往上海。
小小年纪的他,带着对新知识的无限渴求,把贫瘠落后的村庄抛在身后,再也没有回头,一往无前地踏上了漫长的风雨人生路。
到了上海,他先后进入公学和大修院学习。本就天赋异禀的他更加刻苦勤勉,先后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数理等,在学校里逐渐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也从没有懈怠过。
经过数年的正规训练,他学业有成,不仅通晓八国语言,还一举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他的学问和精神都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文化精英。
因为表现优异,他荣任公学校长一职,力主研习经史子集,从不反对学生们参加科举考试,甚至还“亲自送考”。
这番举动与教会传教的使命背道而驰,不免引起了主教和会士们的警觉和不满,教会开始对其百般刁难。
一系列不公的遭遇让他意难平,他认清了教会的殖民主义立场,也对一心坚守的传教事业产生了动摇。
他本以为教育旨在“为国储才,以复兴国族”,不曾想竟是侵略者迷惑中国民众的工具。
加之当时洋务运动如日中天,自强自立的精神振奋人心,反观自己,一身才华无用武之地,还受尽教会的排挤冷落。
想到自己惨淡不公的经历,想到自己救国无门的境遇,他决定出会入世,以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荀子·修身》中说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若是能有足够的勇气,定能冲破所有桎梏,最终达成所愿。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马相伯深谙此理,一直为他的救国理想负重前行。即便遭逢重重挫折,他始终无畏亦无惧。
所以,当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受到教会的力阻时,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脱离耶稣会,踌躇满志地登上了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
为救国,参政入仕
1876年,马相伯经人推荐正式担任山东布政使的幕僚。由于学识广博、人品高尚,他颇受众人的赏识,又被推举参与洋务新政。
可是,志向远大的他却连连碰壁。因为昏聩度日的很多官员对洋务不甚了然,他苦心孤诣提出的改革方案如泥入海,杳杳无迹。
不止于此,他还在层出不穷的权力争斗中丢掉了职位。
壮志空怀的他一度郁郁寡欢,友人推荐他拜会李鸿章。一番交谈下来,李鸿章对他的学识抱负大为欣赏,将其纳入麾下。
当受命调查轮船招商局的来往账目时,马相伯发现洋务大员们的官僚习气深重,机构经营不善,他便上报一些强国之策,仍被束之高阁。
而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因为教会学习的背景,马相伯在清廷并不得志,饱受他人的猜忌和质疑,且终身没有加官进爵的机会。
功名利禄,他全不在乎;流言蜚语,他一一忍下。
国难当头,他只想出一份力,尽一份心,无奈却不被认可。
鉴于此,他感到了深深的无奈,同时也对国人近乎麻木的精神状态深为堪忧。
恰逢洋务事业资金短缺之际,马相伯提议向美国借款,获准后,他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筹到远超预想的金额,不仅没得到清廷的褒奖,还招来国人的一片谩骂,借款事宜也被及时叫停。
这趟无功而返的美国之行,让他对清政府彻底失去了信心。
为一解长久以来的压抑,马相伯没有急于回国,而是转道欧洲,进行了一场自由自在的漫游。
当然,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他没有流连于新奇的建筑和精致的美食,而是奔忙于各所著名大学中,考察其人才培养制度、教育方式等。
这一次思想解放也让他明白,文化教育基础薄弱才是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
回国后,马相伯看到洋务运动的断壁残垣,看到大清帝国的日薄西山,忆起自己十多年从政救国的无数次努力却以“奇功乃复遭蜚语“为结局,不禁心寒。
他深知,他的一己之力唤不醒愚昧无知的四万万民众,挽救不了已显颓然之势的昔日王朝沉沦覆灭的命运。
一如当时离开教会时的决绝,他退出了混沌不堪的政坛。
有人说,“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
此时,马相伯已年至花甲,虽然满腔的热情终究化为难言的失望,但一次次的挫败仍然没有击垮他救国的信念,他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为救国,兴学办校
晚清官员盛宣怀曾说过,“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既然传教不能扶大厦之将倾,参政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加之欧洲之行得出大学促成西方发达的结论,马相伯打算建立一所新式大学。
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个人办校无异于天方夜谭。为了赢得教会的支持,他将自己的3000亩田产悉数捐出作为创办大学的基金,同时立下字据:“自献之后,绝无反悔。”
这毁家纾难之气魄、护佑中华之壮举,赢得全国上下的敬仰。
很快,“震旦学院”成立,马相伯亲任校长。
他旨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所以注重真才实学。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不谈教理。这一切自然不是教会所期望的,他们便设计阴谋取代马相伯,夺走了学院的领导权。
慷慨激昂的学生们纷纷摘下校牌,带走教具和图书。数日后,他们约请马相伯商谈复校事宜。
已近古稀之年的马相伯欣然同意,他拄着拐杖,为寻找校址、募集资金四处奔波。
不久,在吴淞废弃的提督衙门,一位形销骨立的老人,一百多名意气风发的学生,开始了教与学。这就是名校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
“复旦”二字,取自《尚书·大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复兴震旦,振兴中华,也暗合了马相伯的心愿。
后来,马相伯赴京任职,国民愚弱的现象让他觉得再建学校很有必要。于是,志在“兴国安邦”的他又历尽艰辛,创办了融古今欧华为一体的辅仁大学,培养出了一批有识之士。
1931年,一声枪炮在东北大地上炸响。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91岁的马相伯也当仁不让。
他俨然一位斗志昂扬的青年,奋不顾命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接连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抗日言论,号召四海仁人志士“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抗战爆发后,为了给前线募集抗日资金,他颤颤巍巍地走上街头写字筹钱,一副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他硬是凑齐了10万元。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不顾身体孱弱,不顾个人安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没多久,上海沦陷,马相伯移居广西,后因战事辗转流离,因病滞留越南谅山。虽处江湖之远,他生命不息,呼号不止。
时值百岁,各地为他举办贺寿活动,他撰文回应:
“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救国重于祝寿,当团结御侮,愿拼老命和爱国人民一道抗日救亡。”
有人来访时,他回想起自己为救国穷尽一生的过往和国人仍浑浑噩噩的现状,突然泣不成声:“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100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这一份拳拳爱国心,这一份殷殷报国情,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1939年11月,他在谅山逝世。噩耗传出,举国顿成泪海,山河为之同悲。
顾炎武有诗言,“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真正的勇士,敢于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与万般苦难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为救国救民于水火,马相伯受尽磋磨,倾尽所有,却以“坚忍不拔之气,强立不返之志” 展现了一代大师的铮铮铁骨。
国民党元老柳亚子曾写诗赞曰,“一老南天身是史,百年亚瑟步如歌”。
马相伯确是如此,他是一个平凡人,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
他出生时,英国列强入侵的恶举触目惊心;离世时,日寇铁蹄践踏的暴行惨不忍睹。
一百年间,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种种屈辱,虽知前路渺渺,却义无反顾地以一颗赤子之心,为实现救国之梦呕心沥血。
无论是宣教救国、入仕救国,还是兴学救国,他都殚精竭虑。
可叹的是,每一次,他都带着希望而来;每一次,他都带着失望而去。
纵然如此,他一次次地重新站起来。他像一束微光,燃起了整个民族永不磨灭的星火。
如今,斯人不在,昔日的盛名渐失;复旦犹在,名校的声誉日隆;风骨犹存,一腔真心万古留。
百年世事沧桑,百年砥砺奋进,他为后世留下了高山仰止的背影。
关乎他的荣光与辉煌,夹杂着抗争一生的传奇,幻化为历史永远的记忆。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