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高君曼,为何宁愿让世人唾骂,也要和姐夫私奔相守?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怀春少女情窦初开,一爱,就是一辈子。
遇上良人,便是一生一世一双人;若不幸爱错了人,那就是人我两空,落得孤苦无依的下场。
高君曼,就是后者。
《觉醒年代》中,她是一个耀眼的存在。
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吟诗作赋,秀外慧中,就连李大钊也曾当面赞许她的才华:
“婉约如李清照,让人心碎”。
然而,她却因一时之错,所爱非人误终身,彻彻底底地沦陷在和姐夫陈独秀的情仇纠葛中。
风华绝代,兰质蕙心,可这世间,唯有清醒才是一个女人的顶级智慧。

爱错了人,要懂得放手
高君曼出身于官宦之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她聪颖过人,深受长辈喜爱。在她7岁那年,父亲还专门请名师教她读书识字。
高君曼在学习上很有天赋,别人家的孩子花一年半载才能学完的诗书,她多读几遍就能对答如流。
后来新式学堂兴起,父亲把她送到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继续深造。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高君曼已然是一名有着新思想的知识女性,她思想开放、向往自由。
这一点,恰恰是最打动陈独秀的。
陈独秀的原配夫人高大众,是高君曼同父异母之姐。姐妹两人不仅相差12岁,其他方面也是天差地别。
高大众是典型的传统女性,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缠过小脚,没上过学。
陈独秀和她的结合,只能说是迫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压力,注定是一场闹剧。
一日,陈独秀苦口婆心,希望妻子能学习读书写字。
无奈高大众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反倒觉得陈独秀“放洋屁”,指责他搞革命是“大逆不道”。
陈独秀胸怀大志,岂能受此侮辱?
他无法抑制心中的愤怒,大笔一挥,在《安徽俗话报》上犀利批评“包办婚姻”的陋习:
“一位才貌双全的才子配了一位一字不识的蠢妇……不能退婚再娶, 也算是终身恨事了。”
在巨大的思想认知差异上,夫妻二人关系迅速恶化,渐行渐远。
作家苏芩说过一句话:“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
好的爱情,向来都是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两个人彼此助力,相互吸引,才能携手走得更远。
1909年,高君曼来到安庆陈独秀的家里做客。
她对姐夫的才华仰慕许久,早就希望见上一面了,此次见面,正遂了她的心愿。
那时的她出落娉婷,一身潮流的装扮,谈吐不凡气质出众,骨子里透着一种知性美。
第一眼,陈独秀只觉心中一阵阵的荡漾,竟多了些许柔情和耐心。
两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从古今历史到男女情事,心越靠越近。
她眼里有他,他眼里有光,所谓一见钟情,不过如此吧。
他们时常见面和独处,一来二去,两人无法控制地相爱了。
可惜这段恋情“冒天下之大不韪”,为陈、高两家所不容。高父勃然大怒,大骂小女儿“此乃荒唐之举”。
可,这又如何?

23岁的高君曼深陷情网,爱得死去活来,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浓烈,已然没有了清醒。
1910年,陈独秀带着高君曼私奔到杭州。
此时的高君曼不会想到,这个冲动的决定,多年后竟把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正如作家连岳所说:“很多时候面临失去、面对所爱非人,放纵情绪,执着因果是本能的选择。但最终的因果只能是,我爱错了一个人,所以搭上了一生。”
成年人的爱情,不是孩子之间玩过家家。遇到不对的人,及时放手,才能求得一片安稳。

走错了路,要及时转弯
来到杭州后,两人休戚与共、伉俪情深,好似一对神仙眷侣。
高君曼知书达理、才情横溢,陈独秀以此为荣,对她尤为爱怜。
两人常携手游西子湖,以诗会友。
在陈独秀远赴日本留学时,高君曼一人相思成疾,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不少怀念陈独秀的诗作。
《月词》
嫩寒庭院雨初收,花影如潮翠欲流。
绣幕深沉人不见,二分眉黛几分愁。
倚窗临槛总成痴,欲向姮娥寄所思。
银汉迢迢宫漏永,闲阶无语立多时。
《饯春词》
洛阳三月春犹浅,刚觉春来春又归。
若个多情解相忆,征鞍还带落花飞。
化碧鹃魂竟日啼,骄红姹紫怨何如。
抛人简单仓促去,莫到江南又久居。
茫茫人海,难得遇见心灵契合的伴侣,灵魂相似、频率相同,又岂在朝朝暮暮。
高君曼不同于普通女子。
她深知,她爱上的是有崇高理想的文化领袖,纵使千辛万苦也要慢慢相守。

然而,高君曼动荡的下半生,才刚刚拉开帷幕。
1913年,陈独秀参加“二次革命”,四处讨伐袁世凯。夫唱妇随,高君曼跟着他逃亡于安庆、南京、上海之间。
1914年,陈独秀远赴日本留学,高君曼一人留在上海操持小家,独自照料两个孩子:陈子美和陈鹤年。
经济困难,加上劳累交加,年纪轻轻的她竟患病咯血。
陈独秀回国后,高君曼更是一天好日子都没过上。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全国上下掀起了爱国浪潮。
高君曼厉行节约,一边帮助陈独秀整理《新青年》的文稿,一边招待各方好友;
在陈独秀“出教室进囚室,出囚室进教室”的艰难时刻,她甚至抱病陪他坐牢。
古人有言:家有良妻,如国之良相。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位伟大的女人。
女人的才华和见识,一定程度上让男人受益,助力其事业发展。
高君曼与陈独秀风雨共度15年,这15年,正是陈独秀一生的辉煌时刻。
遗憾的是,长期聚少离多,二人嫌隙渐生。
一代才女,如今系上围裙做羹汤,连普通人家的安定都不曾拥有。
高君曼经常陷入反思:当初为爱不惜众叛亲离,值得吗?
亚科斯说:人生90%的痛苦,来源于不懂得及时止损。
可谁又没有年轻过,犯过错?
只是,年少无知走错了路,及时转弯,才能避免跌入深渊。

 一个人强撑的爱情,要及时止损
陈独秀性子刚烈叛逆,激进固执,从来不听人好言相劝,也从未设身处地替高君曼着想。
1915年,陈独秀将《新青年》迁至上海,其前妻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孩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来此地闯荡。
他们白天外出做苦力,晚上就在新青年发行所打地铺,好不凄惨。
连外人都看不下去,一同做工的人说:
“(他们)食则夸饼,饮则自来水,冬仍衣拾对襟长袍,夏不张盖,同与工人同作工,故颜色焦枯,人多惜之”。
二人虽非高君曼亲生子女,但毕竟血缘关系在,她一向视为己出。
高君曼对兄弟俩心生内疚,想把他们带回家,却意外遭到了陈独秀的强烈反对:“妇人之仁,徒贼子弟,虽是善意,反生恶果!”
她不理解,向陈独秀的好友潘赞化哭诉:
“今不令其在家住食,知之者不言,而不知之者,谁能谅我?”
既是继母,又是姨母,高君曼所有的心酸苦楚,只能一个人往下咽。
此事如洪水猛兽般,冲刷掉了这15年来一点一滴的美好。
他们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还经常出手互打。陈乔年好友汪原放曾表示:
仲翁夫妇吵架,老是在不得开交时,要叫人把大叔(即汪孟邹)叫去,不止三番五次,实在记不清是多少次了。”
可悲的是,陈独秀居然指着高君曼鼻子骂,说她是“资本主义”。
高君曼失望透顶,就像是一盆冷水,一次次地浇灭了心中仅存的火苗,直至一点光亮也消失不见了。

在北京生活时,民间偶有传言陈独秀风流成性,常跑八大胡同。
高君曼心中早有知数,睁只眼闭只眼作罢。原来,陈独秀竟是恋上了一位年轻女医生施芝英,二人同居处之。
得知此消息,高君曼伤心落泪,悲痛欲绝。
她因爱流离失所,把他当成全世界,而他却有他的全世界。
1925年后,高君曼带着一对儿女回到娘家南京,与陈独秀此生不复相见。
爱错了人,终究是不适意,及时止损,比什么都重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后的高君曼才真正明白,人终究要为年少的任性自私买单。
无尽的痛苦、愧疚、悔恨、自责……常年折磨着她,使之贫病交加。
1931年,高君曼香消玉损,孤身凄凉离世,终年43岁。
潘赞化得知噩耗,专门从上海赶来,将她安葬于南京的清凉山墓丛中。

而自始至终,陈独秀都没有出现。
这样的结局,着实令人心疼。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她一定不愿意再过这样的人生:所有付出,都被心爱的人亲手毁灭。
易中天曾说:“如果走错了方向,停下来就是进步。婚姻也一样,如果走错了婚姻,离开就是赚到,聪明的女人都懂得在婚姻中及时止损。”
好在,高君曼在后半生及时抽身,换种方式度日。这份决绝,亦是一份迟来的清醒。
她怨,她恨,她悔,她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
再痴迷的感情,都可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唯有保持清醒,才是一个女人最高级的筹码。
愿你我在这尘世中,时刻保持清醒,做自己人生的大女主。
作者 | 鹿鸣,行己所爱,爱己所行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觉醒年代》剧照(侵权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