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月烧光18亿!又一生鲜电商陷入至暗时刻!



回复“电商”领取《1000份电商运营干货案例》
作者 | 张逸(TOP电商主笔)
来源 | TOP电商(ID:itopec)
明星创业者的悲哀在于,在未爆出危机之前,往往都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一旦爆出危机,往往就是人去楼空的悲怆。
 
只有到了最后一刻,才会彻底揭下伤疤!
 
11月20日,生鲜电商呆萝卜爆出陷入经营危机后,如今近两周时间过去,资金链问题不仅没能够解决,反而进一步爆出“员工欠薪”、“大量卡车被工厂追回”等负面消息。
 

而且,事情还在继续发酵。
 
1
8个月烧光18亿元!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没有听过呆萝卜这家生鲜电商?
 
因为,这是一家崛起于2019年初的生鲜电商公司。同时,也极有可能在2019年底,彻底划上终章!

 那么为何,呆萝卜会受到舆论的巨大关注呢?
 
原因在于,这是一家明星企业,并且受到了资本的强力追捧。2018年8月,呆萝卜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今年6月,呆萝卜再次获得了高瓴资本和晨兴资本累计6.34亿的投资。
 
毫无疑问,无论是融资金额还是背后的投资方,都是无数创业者梦寐以求的“成功”!
 
时间回溯到今年9月。
 
根据呆萝卜提供的数据,截止到今年9月,呆萝卜已经进驻到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19个城市,门店数量超过了1000家,月订单超过了1000万。
 
这就意味着,呆萝卜每个月的GMV至少超过1亿元!
 
不仅如此,在APP打开率和次月用户留存率的数据显示上,呆萝卜都超越了包括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在内的明星企业。而且,根据呆萝卜创始人李阳的介绍,“未来呆萝卜将成为一家科技零售公司。”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风光过后便轰然倒塌!
 
在过去半年里,按照融资额和每月GMV计算,呆萝卜的资金流应该高达15亿元。如果再加上各种拖欠款,那么呆萝卜至少烧掉了18亿元。
 
可以说是彻底失控。
2
员工欠薪、社保断缴、分公司关闭
呆萝卜上演“苦情戏”
 
自从呆萝卜爆出经营危机后,各种负面的报道便接踵而至。
 
11月22日,呆萝卜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
“由于经营不善导致资金紧张,公司日常经营受到重大影响。对此,我们对大家报以最诚挚的歉意。”

 
一副“文邹邹”的口吻。
 
随后,或许是遭到了舆论的猛烈攻击,又或许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呆萝卜打出了情怀牌。
 
11月23日,呆萝卜再次发布公告,称“呆萝卜是一个负责人的企业,我们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并将尽最大努力妥善处理当前出现的各类问题”;11月24日,呆萝卜发布了一条“众志成城,保卫萝卜”的推文,并且让员工、合伙伙伴、消费者三方进行了表态。
 
员工:“人在店就没关,企业就没倒”;供应商:愿与呆萝卜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供应链正在逐步恢复;消费者:力挺萝卜,继续营业。
 

随后,呆萝卜又先后发布了《今日,我们将逐步恢复办公!》和《感谢大家支持,我们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有意思的是,推文中还提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内容,呆萝卜客户团队回复办公重新上线后,“在一个小时内,来自全国消费者的关心、问候和支持,让我们这个寒冷的触动充满了温暖。”
 
好不热闹的一出“苦情戏”!
 
3
“生鲜赛道难”只是表象,关键败在经营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的渗透率仅3%,尽管被视为“高频需求+低渗透”的蓝海市场,但是却又是企业的“坟场”。
 
原因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是普通蔬菜的低毛利;另一方面,是保鲜期短、易损耗、品控难的老大难。更重要的是,由于消费者习惯处在培育阶段,只能通过烧钱买市场份额。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88%亏损,4%持平,只有1%盈利”这样一种说法!
 
但在我看来,“生鲜赛道难”确实不假,但是让呆萝卜迅速走向陨落的真正原因,还是归咎于企业本身。
 
根据相关的报道,其实高瓴资本原本打算继续领投B轮,投资金额为2亿美金。但在看到呆萝卜的账目后,便放弃了。
 
从高瓴资本的角度说,如果不能参与B轮投资,那么意味着无力进一步拓展市场,前期投资将前功尽弃。但即便如此,高瓴资本都毅然决然选择放弃。可想而知,高瓴资本看到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账目。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说到底,是因为经营的混乱!
 
比如,在用人选人上,创始人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部都混了进来;比如,采购部缺乏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不仅造成滞销品堆积、损耗严重,而且账目也特别混乱;再比如,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监守自盗、虚报损耗的现象。
 
也就是说,除了高昂的市场费用之外,高昂的管理费用也成为了压垮呆萝卜的重要原因。
 
4
总结
 
谁也不会否认,生鲜电商是一块肥沃的蛋糕。但是,这块蛋糕却不好消化。
 
可以预见的是,当高瓴资本拒绝参与新一轮融资时,基本上意味着这家靠着“烧钱”迅速崛起的生鲜电商平台,就此彻底凉凉了。
 
更何况,即便一时解决了资金难题,可是企业管理呢?
 
创业者的格局和实力,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宿命。毕竟,资本只是助推剂,如果公司本身不可救药,即便是再多的资金也无济无事。
原创不易,请按规则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