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考研“内卷化”了,你觉得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为什么我们还要努力考研?
而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看我们刚刚经历过、正在经历和将来可能会经历的考研时,或许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内卷”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农业,指在资源有限、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农民花费时力在每一亩土地上精耕细作,却未能得到与之匹配的产出。
这几年受大环境影响,“内卷”成为国民性热词,在社会多个层面引起共鸣。人们喜欢用“内卷”去解释自己面临的竞争:在K12教育中,“内卷”和“鸡娃”被同时热议;职场里,“打工人”“干饭人”和“内卷”享有相似的叙事语境;再看大学,围绕“内卷”讨论最多的则是“绩点” 困境。
仿佛每个人都被裹挟在功利其中,即使有人想另找出路,却又担心停下脚步,狂奔的人潮会将自己甩在身后。似乎真的无处不竞争、无处不“内卷”。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赞成将“内卷”泛化使用,社会上竞争机制广泛存在,不能把竞争激烈都等同于“内卷”。因为竞争激烈和内卷在深层次上的内涵并不同:竞争是更强者胜出,总有人会享受到红利和资源;而内卷的原生义是,所有人都付出超额努力,最后只能共享有限资源。
所以我同样认为考研的竞争,算不上“内卷”,考研的出路是读研,提升学历、向上生长,这与其他领域的“真内卷”有本质区别。
人们之所以觉得“考研”内卷化了,是看到近年来考研报考人数快速增长,但招生名额只是“稳步扩大”,考研上岸总体上变难。
有考研的小伙伴感觉“卷”,我也非常理解。因为这可能是我们第一次努力争取一样东西,却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那般顺遂,这个时候我们归因于 “内卷”,似乎与客观答案很接近了。
但我们再换几个维度,思考同样的问题,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维度,考研是向上生长,学历红利依然潜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活力。社会转型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需要丰富的人才资源,但当前我国本科以上学历人口,只占大约4%;9亿多网民中,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也只有8.8%,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提升空间还很大,所以不要觉得研究生已经太多了。——争抢红利,这不是内卷。
🌈第二个维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现今社会,学历变得逐渐重要,个体看似承担了很多学业压力,但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确幸,我们至少拥有选择考不考研的自由,比起祖辈、父辈,我们已经拥有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如果你想追求更高学历,就要付出努力,去参与这种竞争。——躬身入局,这不是内卷。
🌈第三个维度,这是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在跑步上进,我们的国家也是,社会上也处处是赛场,在考研中感受到的这种类似于“内卷” 的压力,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找到自身坐标,我们终究要适应竞争,如果从没有全力以赴地为自己争取过什么,迟早会在社会大课堂里,用更大的努力补这一功课。——早做功课,这不是内卷。
🌈第四个维度,资源虽有限,但也存在一定苟且红利。考研大军的规模看似很大,但其中一定有大量的划水者,只要我们自己坚决不苟且,就会走在他们前面,就能享受别人苟且的红利。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如果我们选择考研,就要保持自己的专注和定力,发挥工匠精神,让自己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迎风前行,这不是内卷。
考研是一个赛道,恰好轮到我们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条路值得走。如果这条路变拥挤了,这也不是我们的错。我们选择用考研提升自己,这不是盲从大流,而是我们在20来岁的时候,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我想对刚经历完考研、正在经历考研和未来有意读研者说,如果你想好了,就努力去做吧,不必在意不同的声音。
我们最后都将明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体系构建,也在于心智训练和内心建设;求学的目的,既是改变命运,也是认识自己。
不管你承不承认,20来岁的我们,都已经掌握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舵。我们会在不断的奋斗中学会权衡成功和成长,未来还将面临更多选择,并终究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最后靠奋斗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考不考研,归根到底是一道主观题,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选择什么都没有错,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赛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各有路,只要保持前进的步调,就不必畏惧落后于人,只要我们保持一直走,脚下的路也会一直有。决意出发时,也不要介意时候太晚,我们努力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