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467期
——野史纲目——
曾国藩如果听了曾国荃的话,起兵造反,他可能会死的很惨!
在曾国藩带领湘军克复南京后,朝野上下赞颂不已,一时间,曾国藩获得巨大威望,也就是在此时,曾国荃向哥哥曾国藩提出了起兵的建议。
曾国荃的理由很简单,克南京是天大的功劳,但是朝廷仅仅是拿一个侯爵之位就将曾国藩给打发了,并且,还多次下诏,要求湘军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
这分明就是过河拆桥。
不仅如此,朝廷火速提拔了原是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将领,让这些人与曾国藩平起平坐,如此操作,任谁都看得出来是要压制如日中天的湘军首领曾国藩。
曾国荃认为,既然朝廷不仁,就怪不得他们不义,此时趁着湘军兵强马壮,何不一举打进京师,恢复汉家河山?
搏一搏,很有可能单车变摩托!
对于弟弟曾国荃的提议,曾国藩反应倒是很冷静,直接一口回绝了。
对于曾国藩的反应,曾国荃等人很是不解,他们认为,曾国藩可能是出于担忧湘军实力不足以与朝廷决一胜负,唯恐得不偿失。
在曾国荃看来,当时湘军坐拥三十万大军,曾国藩还兼任两江总督,不仅如此,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以及旧相识左宗棠,都与曾国藩交情不浅,大清东南的半壁河山,可以说都在曾国藩的掌控之中,如此大好形势,有何担忧?
即便是曾国荃分析的如此到位,曾国藩依旧是一口回绝。而曾国藩的一番话,最终打消了曾国荃起兵的这个念头
在曾国藩看来,即便是如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和自己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他仕途一直坦荡,那么这些人依旧会对他毕恭毕敬。
但是若是曾国藩起了二心,要推翻清廷,那么首先来征讨他的,就一定会左宗棠、李鸿章等人。
在感情和利益面前,感情几乎是一文不值。
在曾国藩如日中天的同时,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已经刻意的与曾国藩拉开了距离,毕竟谁都知道这两人与曾国藩有着一定的交情,如果做得过进,被朝廷认为是抱团,那等待他们的,就真的是完犊子了。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清晰的认识到,如果自己造反,那么,这些人不但不会援助,还会第一个对自己展开攻击。
除此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朝廷不是傻子,已经在暗中防着曾国藩了
慈禧太后除了火速提拔曾国藩的老部下,来制衡曾国藩外,还安排了湖广总督官文守武昌、富明阿、冯子材分别驻守长江上游的武昌以及下游的扬州、镇江等地,目的就是钳制曾国藩的湘军。
就这样还不放心,又安排同样实力不俗的僧格林沁,率兵南下屯兵皖、鄂之交,虎视南京。
如此安排,老练如曾国藩,会不知道朝廷的深意?会不知道朝廷想做什么?
正是曾国藩深刻的明白这一点,他才不会,也不能有起兵推翻清廷的想法,只要他有任何的异动,不远处虎视眈眈看着他的几个人,就会在第一时间扑过来。
届时,湘军能扛得住这来自朝廷的“正义之师”吗?至少曾国藩有些信心不足。
按理说,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争洗礼的湘军,战斗力理应是非常强的,何况,还刚刚赢得了南京大胜,并且此时的湘军,如曾国荃所说,坐拥三十万大军,还是具有一拼的实力的。
但有句谚语怎么说来着,叫做姐儿俩守寡,谁难受谁知道,湘军看似风光无两,背地里什么情况,曾国藩是相当清楚的。
坐拥30万大军,这个确实不错,这其中,仅曾国藩能够直接指挥的,就有12万人,但湘军内部的派系,却十分的复杂。
人事关系纵横交错,人员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所有湘军都是曾国藩的直属部队,真正属于他的嫡系,也只有弟弟曾国荃以及彭玉麟所率的水陆军六七万人而已。
同时,湘军本身就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存在,能够保持狼一般强大的战斗力,是全靠喂肉、喂骨头的出来的结果,巨大的财富刺激,让所有人都会暂时的依附在曾国藩身边。
在克复南京后,太平天国宣告灭亡,湘军也从一路战争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此时的湘军,人人都发了大财,都想着回老家享受,至于斗志,哪里还有?
饿狼吃饱了,也就没有动力再征战四方了。
事实上,曾国藩对于湘军目前的状况,是十分清楚的,三十万大军,只不过是一个唬人的空架子,如果造反,这三十万大军,不会跟随自己卖命的,反而会调转枪头,对付自己。
指望着嫡系的六七万人去造反?但凡有盘花生米,也不会醉成这样!
当然,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历史上还是有些牛人,在各种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运用个人能力,最终取得天下的,比如白手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起点可谓是史上最低。如果曾国藩有朱元璋的能力,别说全部,哪怕一半,不用曾国荃建议,自个早就开打了。
但曾国藩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虽然有一定能力,但他更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曾国藩打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屡败屡战,另外就是,他打起仗来,速度堪比蜗牛。
打安庆,耗时15个月;打九江,耗时16个月;打南京,耗时达到了26个月。
之所以打得慢,正是要在打的过程中,以时间换空间,来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而在每场战争中,曾国藩对于自己的能力,已经逐步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他不是当皇帝的料,更没有当皇帝的命。
所以,在诸多因素的考虑之下,曾国藩才会在弟弟曾国荃提出起兵造反这个提议时,一口回绝,并且不容商量。
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会让自己死得很惨,会让家族分崩离析的糟糕决定。
相反,如果他不起兵造反,反而会安安稳稳的,坐享荣华富贵,在朝廷重用、人人敬仰中,度过一生。
饱读儒家圣贤书,不干赔本买卖的曾国藩,是必然不会选择造反,而是低下头来,去当一个忠诚于清廷的大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