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509期
——野史纲目——
故宫里的水井,最早是可以喝的,只不过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同时有了更好的水源,井水这才没人去喝,但它也没闲着,还有更重要的用途。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紫禁城,修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完工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成祖朱棣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设计并建造的皇家办公居住场所。
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拥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除此之外,故宫里最多的,就是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水井了。
这些水井,共有70多口,分布在各个宫殿,按理说,水井自然是供人日常饮水用的,但据溥仪退位后,从宫里流落至民间的老太监讲,这七十多口井,居然没人敢喝井里的水。
这就让人觉得十分奇怪,放着跟前的井水不喝是因为什么?同时,不喝井水,那么皇宫里上至皇帝,下至太监宫女,这么多人平常喝什么?
实际上,放着井水不喝确实是有原因的,这些井年代久远,从明朝到清末,期间几百年的时间里,曾经围绕着这些井,发生过很多事情,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井水变得不能饮用,同时,皇宫里的人也找到了更好的饮用水源,因此,这些井水才会逐渐失去了饮用的资格。
提到故宫的井,最出名的就是位于贞顺门的珍妃井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皇帝迫于慈禧太后为威慑,娶了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但他对于隆裕的感情十分一般,并且在婚后,也开始逐渐疏远她。
次年,一个长相清秀俊美的小姑娘被选入宫中,这个小姑娘是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入宫之后,由于其接受过西洋文化,并且活泼好动,很快赢得了光绪皇帝的喜爱。
这个姑娘,就是极受光绪帝宠爱的珍妃。
与珍妃在一起的日子,应该是光绪皇帝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两个人思想接近,十分聊得来,这就让两个人的感情急剧升温。
但与此同时,备受冷落的隆裕,就时不时地找慈禧太后哭诉,而慈禧看到侄女受了委屈,自然是极不乐意,因此就对珍妃颇有意见,一直想寻找机会去整治珍妃。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处心积虑的慈禧太后,借助珍妃和她顶嘴之事,认定其“习尚浮华,不尊家法”,将珍妃“褫衣廷杖”,即扒去衣服毒打。
当时的珍妃,已经身为皇妃,但仍然遭到了如此羞辱的责打,任谁求情也没能阻止慈禧,而在一番责打后不久,珍妃被关入皇城内的北三所寿药房中。
在这里,珍妃度过了数年的冷宫生活,不仅缺吃少穿,还经常受到太监的羞辱,精神几近崩溃,但她的噩梦,远没有结束。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被吓破胆的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临行前,特意命大太监崔玉贵将珍妃叫出来,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为由,命令珍妃投井。
对此,珍妃自然是不愿意,就在慈禧太后面前哭闹起来,但最终,慈禧太后还是狠心命崔玉贵将珍妃硬推到八宝琉璃井中。
据说,在崔玉贵架着珍妃往井里扔的时候,珍妃死死地抓住栏杆不松手,最后还是崔玉贵使足全身力气,将珍妃头朝下推了下去,并且,为了防止珍妃爬上来,还在井口压了一块大石头,这才放心离开,跟着慈禧太后去了西安。
就此,珍妃香消玉殒在这口井中,并足足在井里泡了一年之多,一直等到慈禧太后回京,尸体才被打捞上来,后来有太监回忆,珍妃的尸体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泡的看不出人模样了。
而这口井,从此之后,就被人们称之为“珍妃井”。
对于这样的井,里面的水敢喝吗?肯定是不敢,而故宫里七十多口井,类似的事情可不止这一件。
明朝成化年间,有一个万贵妃,此人曾经陪着年少的朱见深长大,到朱见深继位后,对其极为宠爱,但由于万贵妃年龄过大,因此生育就比较困难。
她自己生育困难不当紧,她还见不得后宫中其他妃子怀有身孕,为此,据说她曾干出过不少丧心病狂的事情,比如想方设法的让怀孕的妃子流产,还有更恶毒的一招,就是往皇宫内的井中,投放药物,让妃子们无法怀孕。
久而久之,宫里的人都知道万贵妃在井中投毒,因此也就不再饮用井中的水了。
当然,除了珍妃被慈禧太后推入井中有明确记载之外,像万贵妃井中投毒的事情,大部分都是捕风捉影,很多都是来自于民间故事,或者是一些野史当中,其真实程度还有待考证。
不过,从紫禁城建成的那一刻,皇宫中确实也发生过不少因“井”而死的事情,比如宫女受委屈了,一时想不开,投井而死,或者后宫中发生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利用古井来毁尸灭迹,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虽说这些故事有夸大的成分,但至少说明,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过,尤其是珍妃,可是有明文记载的,慈禧太后想必也不是第一个想到,将讨厌的人推到井中处死这种方法的人,所以说,因为各种原因命丧在故宫这些井中的人,肯定不止珍妃一个。
这里面可能有不受宠的妃子,有犯了错的太监、宫女,总之,数百年的时间,围绕着这七十几口井,发生过不少故事,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最终这几口井成了一些人的归宿,而古时候的人想必也明白,井中的水被污染后,已经无法饮用,所以,也就没人敢喝井中的水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喝井里的水不安全。
这不安全,并不是指普通的太监宫女,而是指生活在皇宫中的皇帝、后妃、皇子以及公主等人,这些人是天子之家,因此就会对自己的性命看的十分重要。
如果这些人和普通的太监宫女一样,饮用井中的水时,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创造机会,万一有人想在井中下毒的话,就会很容易得手。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不管这井水是否被污染,至少这些皇族成员是绝对不会喝井里的水,不然很容易就会被“连锅端”。
那么,不喝井里的水,皇城内的这么多人,平常喝哪里的水呢?
要知道,那个时候可没有自来水,想喝水,就得凭人力从外面挑,但如果这个水源地过于远的话,就很容易跟不上皇城内使用,总不能让皇上渴着等水来吧?
而距离颐和园四五里地的玉泉山,就成了明清两代皇宫的宫廷用水,之所以会选择玉泉山,有两大原因。
其一,它的距离远近合适,玉泉山距离颐和园仅四五里地,完全在人力运送的范围之内;
其二,玉泉山中的泉水清澈甘甜,适合饮用。
玉泉山最突出的地方是“沙痕石隙,随地皆泉”,也就是说,在玉泉山上,大小泉眼颇多,并且,这里的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所以才会有“玉泉”这个名字。
玉泉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明代之前,这里就有“玉泉垂虹”的传说,曾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金国时期的金章宗,曾在这里建有玉泉山行宫,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曾在此建筑昭化寺,经过历代帝王的不断修建,到了明朝时,这里已经是有名的避暑胜地。
而关于玉泉山泉水的故事就更多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乾隆皇帝“银斗秤泉水”的传说了。
相传,乾隆皇帝曾将天下出名的泉水,如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虎丘泉,以及玉泉山的泉水,放在一个银质的小斗里去秤,看哪里的泉水重量最轻,最轻意味着杂质也就最少。
秤的结果是,其他地方的泉水,重量都在一两二厘以上,唯有玉泉山的泉水,每斗重量仅为一两,因此,玉泉山的水,就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为赞赏,并赐封天下第一泉称号。
有这么好的水源,自然不会去喝那些井水,而运送过来的玉泉山水,也是按照比例进行分配的。
根据史料记载,皇宫中每日饮用水的供给,是按照身份地位的高低,来进行相应的分配,作为皇帝,每天水量为50罐,皇后为40罐,妃子次之。
而那些普通的太监宫女,每天的供给水量,只有可怜的两罐,这些水也就只能让他们解渴而已,根本不能放开饮用,但即便是当日的水量用完,忍着口渴,这些人都不会去喝那井中的水。
毕竟这井中,不管是有人命丧在此也好,还是什么东西掉进去也好,总之这井水不干净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因此,基本上没有人因为口渴去喝井水,但这些井水却并非毫无用处,相反,它还有更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故宫的整体建筑材料,大多采用木制,而木质建筑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防火性较差。
在明清两代的历史中,故宫曾经发生过多次火灾,引发火灾的原因很多,除了人为不小心失火之外,还有由于雷电造成的失火,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故宫就曾经发生过一次雷击导致的火灾,灾后光是修缮宫殿,就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
至于那些因为不小心造成的人为失火就更多了,康熙年间,曾经就因为御膳房炊火未熄灭,导致发生火灾,差一点烧了太和殿,气的康熙皇帝一次就杀了六个人。
还有一些为了掩盖错误的故意纵火,比如为了毁灭证据,人为纵火,这种例子也有很多,总之,木质结构的故宫,是非常容易发生火灾的。
因此,为了防范火灾,也为了在发生火灾时及时地抢险,故宫里分布在各个角落的那七十多口井,就派上了用场,一旦哪里有火情,就可以就近打水,方便扑灭火灾,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样一来,这些井水就有了用武之地,虽说不能喝,但用来救火还是可以的。
不仅如此,为了更方便救火,在每个宫殿的附近,都会摆放一个大缸,宫里的人称之为“太平缸”,也叫“吉祥缸”,其作用就是储水,等到发生火灾时,更加方便救险。
平日里,会有专门的太监,来回巡视这些大缸,看看大缸中是否水满,如果不满,就会在附近的井中打水注入缸中,防止用的时候,缸中无水。
总而言之,故宫里的七十多口井,没有人敢喝里面的水,其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井中曾经有人丧命,井水被污染,第二是防止有人在井中下毒,让皇帝等人有生命危险,第三,就是京城附近有比井水更为甘甜可口的玉泉山泉水,因此,才会没有人去喝井水,而井水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放火,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起到及时灭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