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之后,10多万皇族子孙去了哪里?


1912年2月,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大清朝宣告灭亡。
清朝灭亡,对于亿万计深受压迫的百姓来说,自然是天大的好消息,但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满清贵胄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灾难了。
毕竟曾经作威作福,如今却失去特权,怎么想都不痛快。
但时代要改变,不是以他们的意志就能决定的,大清亡了就是亡了,往日风光的日子,也再不可能回不来了。
那么,大清灭亡后,这些皇族子孙都去了哪里呢?“铁杆庄稼”一倒,自然也是树倒猢狲散,各自奔前程。

先说溥仪一家子
溥仪一家,命运各异。
溥仪退位后,先是在皇宫中居住了数年,但由于冯玉祥发动兵变,因此,在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
之后,从北京辗转到天津,在此居住了七年,期间,搭上日本人这条线,抱着复辟的幻想,前往东北,出任“伪满洲国”皇帝。
1945年,伪满洲国覆灭,溥仪在奉天机场被苏联红军逮捕,并被苏联关押,期间,在1946年,溥仪作为证人,出席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到了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学习改造,九年后,溥仪获得特赦。
出狱后的溥仪,先是在北京植物园工作,之后又担任了全国政协文史委员,并在1962年,与护士李淑贤结婚。
从一个封建皇帝,到一个普通公民,溥仪的一生充满传奇,但相比于历史上众多末代皇帝的结局而言,溥仪的结局无疑是最好的。

溥仪的大弟溥杰,当年与溥仪一道,去了东北。
到了东北之后,溥杰成为了伪满政权的重臣,先后担任了多个要职,在此期间,溥杰还娶了一名妻子嵯峨浩,并生下两个女儿。
同样也是在1945年,溥杰在奉天机场被捕,之后与哥哥溥仪一起,在苏联服刑。
1959年获得特赦后,溥杰担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员,1994年,溥杰因病去世,享年87岁。
溥仪的小弟溥任,又名金有之,清朝灭亡后,他与父亲载沣一直留在北京的家中,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1947年,溥任将醇亲王府的后院,改造为一所小学,他亲自担任校长,妹妹担任老师,以教授周边孩子读书来补贴家用。
到了解放后,这所小学被溥任卖给了政府,他则选择当一名教书匠,继续在这所学校里教书育人,直至退休。
而他居住的醇亲王府,同样也是在解放后,出售给政府做办公场所,而全家则搬到了东城魏家胡同的一座宅院。
最为“最后的皇弟”,溥任的一生极为低调,几乎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上,而他退休后,致力于清史整理,为清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资料。
2015年4月,溥任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末代铁帽子王
清朝初期,分封有八大铁帽子王,到了中后期,又加封了四个,因此截止到清末,一共是十二大铁帽子王。
末代礼亲王,叫做爱新觉罗·世铎,是努尔哈赤长子代善的九世孙,清朝灭亡没多久,他就因病去世,逊清小朝廷将爵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诚厚。
诚厚在继承爵位时,正值时局混乱,加上年龄也小,究竟他去了哪里,并无资料记载,大概是死在了战乱中。
末代郑亲王昭煦,于民国三年继承爵位,虽说当时清朝已经灭亡,但丝毫不影响他吃喝玩乐,为了维持高额的花销,昭煦不惜的变卖祖产,像什么金银首饰、宅子等,统统被他卖个精光。
到了后来,实在没什么可卖了,他又将祖坟刨开,将祖宗的陪葬品拿出去典当,以供挥霍,最终,昭煦再无消息,是死是活不得而知。
像昭煦这样的末代王爷,靠着变卖祖产来维持生计的不在少数,比如末代豫亲王端慎,就曾经在民国时期,将豫亲王的金印都拿到了中央银行典当,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纵然是变卖祖产,但由于他们不懂得经营,加上大手大脚的恶习不改,很多人都坐吃山空,以至于卖无可卖时,基本生活就成了问题。
像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最初也是靠着卖祖产过日子,该吃吃该喝喝,但等到所有东西都卖光了,就不得不在大街上靠着拉人力车来混口饭吃。
晏森这样的,最起码还能自食其力,还有一部分曾经的皇族成员,最终沦落到沿街乞讨,或者是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下场极为悲惨。
除了上述几个铁帽子王之外,还有一小部分投靠了日本人。
末代肃亲王善耆,以及末代恭亲王溥伟,这二人在清朝灭亡后,不仅不接受现状,反而组成“宗社党”,利用日本人的支持,企图进行复辟。
不过,没等他们完成复国的春秋大梦,两个人就先后死在东北,死因不明。
末代铁帽子王的结局,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满清皇室子弟的最终结局,面对大清朝的轰然倒塌,部分人不仅没有想办法顺应时代的改变,反而继续活在自己的梦里,要么吃喝玩乐,将八旗子弟的纨绔演绎的淋漓尽致,要么卖身投敌,因此,结局凄凉也是必然的事情。

皇室宗亲
满清一灭亡,曾经的皇室宗亲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为了生存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满人们纷纷开始改姓。
其中,爱新觉罗改姓“金”,而其他的满族姓氏,改的就有些五花八门了。
有一部分是取原姓氏的第一个字,比如章佳氏改姓“章”,佟佳氏改姓“佟”,还有一部分是根据汉语的音译进行改姓,比如钮祜禄的汉译是”狼“的意思,因此就取谐音改姓”郎“。
其中像雍正皇帝的九世孙启功先生,他原本全名叫做爱新觉罗.启功,但他直接弃掉爱新觉罗不用,改名就为启功,以名字的第一个字为姓。
更多的就比较随意了,还发明出一些原本汉姓中没有的姓氏,比如肇、图、德、呼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改为汉姓,比如现居住在河北以及东北的一部分满族人,就改姓“赵”。
当然,改姓只是隐藏其身份的方式之一,除了那些醉生梦死的纨绔子弟之外,还有一大部分皇室宗亲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不同的人生。

第一种,无钱无势的,放下身价,埋头生活
在皇室宗亲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钱有势,还有一部分也是寻常人家,清朝灭亡后,他们又不甘心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自甘堕落,因此,一些头脑灵活的,就开始想办法自谋生路。
有走街串巷做生意的,有在街头杂耍卖艺的,总之是各凭本事,去给一家人挣饭吃。
第二种,回到故乡定居
溥仪在前去东北担任伪满洲国皇帝时,有一部分皇室宗亲也跟了去,之后,又有不少人回去,毕竟东北是满人的发源地。
根据统计,前后大约有三万余人回到故乡,他们在回去后,除了一部分在伪满洲国担任各种职务外,还有更多的组成村落进行定居,然后繁衍生息,如今我们还能在东北看到不少以满族人为主的村子,这些基本上都是满清的皇室宗亲后裔。
第三种,远渡重洋,移居海外
还有一部分,自身经济实力允许,同时为了躲避战乱,就带着金银珠宝,移居到海外定居生活,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是他们的去处之一。
第四种,就地同化,融入平民生活
这是皇室宗亲中,选择最多的一种,大部分都留在了原生活地,继续生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汉人同化。
在1920年的时候,上海有一家《民国日报》,就曾经刊登过一篇《今日之旗人生活状况》,他们通过走访调查,将当时满人的生活现状分为四大类。

1、贵党派
这一类指那些原先拥有很高地位,并且经济实力较强的,他们继续过着平静的贵族生活。
2、谋生派
这一类就是前文所说,那种头脑灵光,因迫于生计,开始想辙找饭吃的。
3、遗老派
这一类属于典型的顽固分子,整日里为幻想复辟,而奔走呼号。
4、待死派
这一类就是上文中,那些坐吃山空的纨绔子弟,靠卖祖产来花天酒地,最终导致赤贫,只能沿街乞讨。
总而言之,这些曾经的皇室子孙,在清朝灭亡后,都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能快速适应的,就能活下去,而那些依旧沉浸在往日梦里的,最终大多结局凄惨,而在大清灭亡百余年后的今天,仍有一些人做着满清贵族的梦,靠着不知真假的身份血统,来博人眼球,其行为着实可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