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545期
  ——野史纲目——
还别说,原本慈禧太后真想过死磕八国联军,只不过很快被现实教了她做人。

1900年,清廷以光绪帝的名义,并由慈禧太后亲自拟定懿旨,向英、美、法、德、俄、日等十一个国家宣战,消息一出,瞬间震惊海内外。
要知道,当时的世界上,最强大的也就这几个国家了,而慈禧太后的这种举动,相当于单挑整个世界,这种“壮举”,真的可谓是前无古人。
硬气不硬气?那是相当硬气,这算是清廷在晚期最刚的一次官方表态了,慈禧太后也认为,用泱泱大清来死磕洋人,绝对是十拿九稳的事儿。
只可惜,这种硬气并没有维持太久。

有道是砍头的生意有人做,但赔本的买卖却没人干,慈禧太后的这道宣战令一下,地方上的总督巡抚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慈禧疯了!
先是作为传达清政府文件精神的邮政大臣盛宣怀,他亲自要求这个宣战诏书只传达到督抚一级,并且,还不辞辛苦的,通电同僚不要奉诏。
紧接着,两广总督李鸿章公开表示: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然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表示: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据说,张之洞的幕僚最早起草的声明中,写的是“臣待罪江南,不敢奉诏”,是张之洞亲自改成了“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也都表示,剿灭义和团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至于洋人跑到京城了,抱歉,他们不负责。
这些在地方上,要钱粮有钱粮,要兵有兵的大员们,为何会不听慈禧太后的调遣呢?因为,他们都知道,慈禧太后的这个宣战令,完全是赔本的买卖。
首先,在慈禧太后的宣战诏书中,大致的意思是,西方国家欺负她们孤儿寡母,因此,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只要开战,那么就必须和他们拼了。

问题是,怎么拼?如何拼?从哪里拼?换句话说,这个宣战令,既没有战略计划,也没有具体目标,这让地方上的大员们一头雾水。
只要牵涉到打仗,无论大小,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但慈禧太后的这道诏令,完全不知所云。
其次,如果真的开战,除了惨败,还是惨败,在这之前的几场对外战争里,哪一场赢过?中法战争?还是甲午战争?
三番五次的惨败,并非完全是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不行,更多的清政府“不行”,因此,不管战争胜负如何,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割地赔款。
一两个列强都被欺负得不敢反抗,现在要单挑整个世界?梁静茹还没出生呢。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假如真的开战,这场战争如果打输了,对于那些地方上的大员个人而言,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战死,要么背锅。
先前,武卫军的聂士成,在与义和团的对抗中,打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在廊坊一战中,成功地进行了阻击,但最终还是被包围,死在了炮火之下。
还有董福祥,作战十分勇猛,但只因多次炮轰东交民巷的使馆区,被八国联军定为首凶,要求慈禧太后将其处死,虽说最终逃过一劫,但从此永不述用。
“珠玉”在前,让地方上的大员们,如何敢再次拼了老本,舍了家业去给清政府玩命儿?
他们早就看明白,时代的变革已经是无法阻挡,而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腐朽的清政府除了瞎折腾,完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因此,听调不听宣,也就十分正常了,没了地方大员的支持,也就没有了死磕的资本。

当然,清政府也尝试过硬刚八国联军,只不过清军的战斗力,不仅让洋人们大感意外,还让一位忠臣良将羞愤自尽。
在宣战诏书下发后,并非所有人都没有行动,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就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响应,并且,带着亲兵,一路上历经艰难险阻,花了一个月时间,赶到了京城。
对于李秉衡的到来,慈禧十分高兴,马上提拔李秉衡为京畿清军的负责人,并且加封其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等诸多其他赏赐。
面对慈禧太后的重用和赏识,李秉衡顿感激动万分,主动请缨,向慈禧太后提出前往一线,去抵御八国联军。
结果,信心满满的李秉衡,被清军“惊人”的战斗力给惊呆了。

李秉衡带着大军行至杨村(今天津武清县)时,遭遇八国联军,对方只是放了几枪,这边的清军马上做鸟兽散,连营寨都没来的及扎起来,遂即就全军溃败。
用李秉衡的话来说,就是他从小到大,也算是经历了不少战争,但像今天这样的,“实所未见"!
然而,这还不是最让他吃惊的,清军在面对洋人时,未经一战便全军溃败,但在溃败后撤的过程中,这些清军,却发挥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当时,撤退的方向是通州,因此沿途经过了不少村镇,所到之处,清军挨家挨户,开始了大面积的劫掠,抢钱拿人,十分威风,丝毫看不出之前“闻敌既溃”的样子。
劫掠之后还不算完,清军还将所过村镇逐一破坏和焚烧,以至于让李秉衡采买军资,都没地方去买。
面对这一切,这个年逾古稀的水师大臣,自感有愧于朝廷,于是,在退至通州后,李秉衡留下一份遗书,选择了自尽。
就清军这样的战斗力,即便是慈禧太后有胆子和八国联军死磕,想必最后的结局,也是“闻敌既败”,一溃千里。

李秉衡的自尽,尚且是因为战事,而“庚子五忠”之死,才真的是叫一个冤。
内阁学士许景澄,曾在甲午战争后,为了减轻《马关条约》所带来损失,积极联合沙俄等国胁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主导了著名的“三国还辽事件”。
并且,在1899年,意大利提出租借三门湾,想趁机使其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时,也是许景澄严词驳斥,并配合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向清廷陈述利害,最终迫使意大利未敢再动,这是列强瓜分中国以来,清政府第一次拒绝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这类要求。
而在慈禧太后下达宣战诏书时,许景澄极力上书劝阻,但慈禧顽固不化,并冠以许景澄“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等罪名,将其处决。
到了临刑前,许景澄还挂念着存在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白银,担心俄国人赖账,几番交代身边同僚后,方才慷慨赴死。

还有太常寺卿袁昶,同样也是忠言劝谏,与许景澄一道,同日被慈禧处决。
另外,户部尚书立山、礼部侍郎联元、兵部尚书徐用仪三人,因为与极力主张和八国联军开战的端郡王载漪意见不合,并极力劝谏,招来了载漪极大忌恨,最终也被一一处死。
“庚子五忠”的死,是当时清廷内部,以载漪等人为清除异己所进行的卑劣手段,而这足以证明,当时的清廷,已经是烂到骨子里了。
大敌当前,不思痛变,却在想方设法的借机杀人,并且,对忠臣良将的合理意见丝毫听不进去,反而对其大肆诛杀,国事如此,还能说什么好呢?
而与“庚子五忠”的一心为国不同的是,其余的王公大臣,所作所为真的是让人不忍直视。
自打端郡王载漪将义和团引进京城后,满洲勋贵的胆子开始极度膨胀,他们深信依靠“神术”,必须能击败洋人,因此“众口一词,坚意主战”。
除了胆子极大之外,大臣们还不忘给慈禧编造神话故事。

御史陈嘉上书说到,慈禧太后神威无比,单凭篆文符咒,一口气就能让洋人消失;
吉林将军长顺说,如果洋人敢妄动,只要请出慈禧太后,那洋人的教堂必定会自动化为灰烬;
更夸张的,还有人上书,说五台山的寺庙里,手握神兵十万,只要朝廷一声令下,就能天降神兵,瞬间消灭洋人。
像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论,在当时比比皆是,一个个把慈禧太后捧到了天上,以至于让当时的朝廷,进入了神话世界。
正是在这种自我麻醉下,慈禧太后才放开胆子,发出了要与全世界宣战的惊世豪言,誓要与那洋人死磕到底,扬她大清国威。
但结果呢?神功不攻自破,清军一溃千里,纵然是有部分誓死卫国的官兵,但也无济于事,最终还是导致了京城沦陷,惨遭八国联军蹂躏,而曾经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只能仓皇西逃。
不知道她在逃亡的过程中,有没有后悔过杀掉“庚子五忠臣”?

总而言之,如果当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不跑,选择与联军死磕,以她的行事方针,其结局也不会有太大改变,甚至有可能慈禧太后会被作为首凶,死在八国联军的手中,而慈禧显然知道这其中利害,所以,她必须跑,跑得慢都不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