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雍正儿子弘时的下场如何?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796期
  ——野史纲目——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时,因不满父亲雍正立弟弟弘历为储君,就与八叔胤禩密谋篡位,并且,又拉来了隆科多,但最终篡位计划失败,弘时被雍正赐死。
而在正史中,弘时的结局同样很惨,原本,他是最有希望成为皇储的,但最终却在雍正继位数年后,被削去宗籍,贬为了庶民。
并且,正史中的弘时,死因非常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在他被贬为庶民后不久,就离奇的暴毙身亡。
没有证据表明,弘时是死在雍正手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死,至少和雍正脱不了干系。
至于为何最有希望能成为皇储的弘时,会落了个如此凄凉的下场,这还得从雍正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说起。

雍正刚登基时,作为最年长的皇子,弘时原本是最有资格成为皇储的。
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一共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几个或是早逝或是夭折,到了雍正继位时,还健在人世的只有弘时、弘历、弘昼和福惠四人。
这其中,弘历和弘昼刚满十二岁,按清朝的说法,十五岁才算成年,所以,这二人在当时还算是个未成年。
至于福惠,在当时还只是一个不满一岁的娃娃。
而弘时在父亲登基那年,已满十九岁,并且也结婚生子,因此,于情于理,弘时都是最具备成为储君的资格。
但我们都知道,雍正所册立的皇储是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并非是弘时。
不过,由于雍正实行的是“秘密立储”制度,因此,在雍正元年时,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皇储究竟是谁的。
在这种背景下,认为自己极为可能成为皇储的弘时,自然是在当时极力表现。
之所以说弘时会自认为自己最有资格,除了他当时在几个皇子中,最为年长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他在当时身上没有任何头衔,还是一个光头阿哥。
按照清朝惯例,皇族宗室只要年满十五岁,就可以授予爵位,爵位大小暂且不说,但通常只要到了十五岁,那百分百就会被授爵。
比如,在雍正登基之初,不仅册封了老十三胤祥为怡亲王,同时还册封了二阿哥(废太子胤礽)之子弘晳为郡王。
但在当时,符合授爵标准的弘时,却并没有受封,依然是一个光头阿哥。

这种迹象极不寻常,雍正皇帝不可能故意漏掉自己的亲生儿子,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弘时曾被雍正纳入过皇储候选人之一。
正是考虑到他也许会成为皇储,因此才会不对他进行任何册封。
不仅如此,在雍正继位之初,曾命弘时进宫居住,还大费周章请来了大儒王懋竑作为弘时的老师,要求他认真教导弘时。
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在雍正刚刚登基的时候,他和弘时的关系十分不错。
也正是出于这种情况,让弘时觉得,自己很受父亲器重,因此就有很大几率上会成为皇储,但就在他暗自欣喜的时候,雍正的一个举动,让弘时心情瞬间跌入谷底。
雍正元年十一月,适逢康熙皇帝周年忌辰,按礼法,雍正皇帝应当亲自前去祭拜,但他并没去,而是把祭拜康熙的任务,交给了儿子弘历。
众所周知,清朝皇室祭拜祖先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现任皇帝没有亲至,而是派某个儿子前去的话,那这就意味着这个被派去祭祖的儿子,就是将来的储君。
因此,当时就有不少人纷纷猜测,被派去祭拜康熙的弘历,就是雍正的接班人。
而此时,原本对自己抱有很大希望的弘时,自然会相当郁闷,凭什么前去祭祖的是比他要小弘历而不是他?
如果这次祭祖,并不能完全确定雍正的真实意图的话,那么在次年,弘历再次代替雍正祭拜康熙,就彻底粉碎了弘时所有关于皇储的幻想。
而在幻想破灭后,弘时开始放纵自己,这一放纵不要紧,他的所有前途尽皆毁灭。

当然,弘时的放纵,并非是声色犬马,而是他和一个特殊的人越走越近,正是这个人,将他拉进了无尽深渊。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在康熙晚年发生的“九子夺嫡”中,“八爷党”的首脑胤禩。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他曾经是雍正皇帝最大的一个竞争对手。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废除胤礽的太子名位后,曾在当年十一月,召集群臣商讨推举新太子一事。
原本,按照康熙的想法,是有意复立胤礽为太子,但大臣们当时的反应却极度出乎他的意料。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康熙皇帝命群臣从众多阿哥中挑选一位新太子,其中,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等朝中重臣为代表,他们联名推举皇八子胤禩为储君。
这个结果,令康熙大感意外,首先,他的本意是复立胤礽,并且在之前也有意无意地透露给大臣们,因此,他就认为,像佟国维等人应该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也就会借坡下驴。
但他们不知道是故意忽略了自己的意思还是真的不知道,始终没有提一句胤礽,而是推举了皇八子胤禩,这一点,就让康熙着实有些不满。
而更让康熙愤怒的,是近百名官员联名推举的均是胤禩,这才是康熙感到最恐惧的。
为什么呢?很简单,这就说明,这近百名朝中文武,已经成了胤禩的党羽,成为一个小集团,封建时代的任何一个皇帝,对于结党都十分忌讳,因为这会无形中威胁到他的统治。
所以,一旦有这种苗头,古代的皇帝们基本上都会以残酷的手段清理,哪怕是亲儿子也不例外。
而胤禩被近百名官员的联名保举,正好触犯到了康熙的忌讳,所以,最终,胤禩被康熙多番责难,再加上后来又发生了“死鹰事件”,更让康熙对这个儿子极度厌恶。
虽说胤禩并没有成为储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九子夺嫡”期间,曾对雍正造成过极大威胁,并且,在他没有希望成为储君后,又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能量,来帮助皇十四子胤禵与雍正竞争,总之,雍正的登基之路上,胤禩没少给他制造困难。

而雍正排除万难登基后,依他睚眦必报的秉性,自然就不会放过曾经对他威胁最大的胤禩,从雍正元年开始,雍正对胤禩就开始持续性的敲打,先是将其党羽逐一剪除,后又借太庙牌位一事责罚胤禩,之后更是有事没事就将其训斥一顿。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对胤禩想做什么,那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只不过,至少在雍正四年之前,雍正考虑到朝堂局势的稳定,以及边疆战事影响到了他一部分精力,因此才没有对胤禩下手太狠。
但是,下手不狠不代表就放过了胤禩,雍正只不过在等待机会而已。
而就在雍正对胤禩的态度十分明确之际,他的亲儿子弘时,却和胤禩走到了一起,并且还越走越近。
这一点,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就有演绎,电视剧中表述的是弘时在年幼之际,就和八叔胤禩关系很好,正史上对此没有交代,但情况应该差不多。
总之就是,弘时在失去成为储君的希望后,与胤禩越走越近,而弘时这种的举动,自然逃不过雍正严密的监视。
所以,本身就对胤禩不喜的雍正,看到儿子弘时与其关系紧密,肯定是心存不满。
但弘时对此也不知道是不自知还是故意如此,他不仅和胤禩越走越近,甚至还因为胤禩,公然与父亲顶撞。
据记载,在雍正四年的一次宴席上,弘时就父亲雍正对八叔胤禩的责罚太重提出了意见,他当时借康熙皇帝的名义,说"康熙皇帝临终时,希望后人兄友弟恭,但父亲对八叔的责罚,明显不符合这个要求。"
正是这番话,彻底惹怒了雍正,在他看来,这个儿子简直就是不可救药,是丧心病狂,居然会给胤禩求情。
因此,在当年,雍正发布了一道谕旨,这道谕旨,宣告了弘时的政治前途彻底结束。

谕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将弘时过继给胤禩当儿子。
清朝皇帝历来就有把自己的亲儿子过继给兄弟的惯例,但在弘时之前,皇子被过继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被过继出去的皇子,深受皇帝宠爱,但又没有成为储君的资格,因为将其过继给某个亲王,以便让亲儿子将来继承该亲王的爵位,说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再者,就是皇帝的某个兄弟没有子嗣,为了延续其爵位,皇帝就会把某个皇子过继;
从努尔哈赤开始到康熙,但凡被过继出去的皇子均是如此,但唯独到了雍正时期,弘时的过继是一个例外。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胤禩有亲生儿子弘旺,并且当时还活得好好的,所以就不存在延续其爵位这种说法。
另外,胤禩历来被雍正不喜,因此,足以说明,弘时的被过继,就是因为失宠于雍正。
还有,弘时被过继的理由,按照《清史稿》中记载的说法,是因为弘时“放纵,行事不谨慎”,但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弘时并非是一个荒唐之人,不然也不会在雍正登基之初,不仅被雍正带进宫里居住,还为他请来大儒教导学业。
所以,雍正下这一道谕旨,只能说明弘时在某些地方触犯到了雍正的底线,而结合弘时的人际关系和经历来看,触犯雍正的,就是因为与胤禩走得太近。
如果仅仅是过继给胤禩,弘时最起码还算是皇室成员,只是政治前途没了而已,但在一年后,也就是雍正五年,决定弘时命运的又一道谕旨下来了。
这道谕旨的内容,是雍正下令,削除弘时的宗籍,将其贬为庶民。

削除宗籍,在清朝时对于皇室以及旗人来说,是除杀头之外最狠的惩罚,意思就是将这个人除去黄带子,并从玉碟上除名,从此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
除非是犯了大罪,不然很少有宗室会被削除宗籍,况且,弘时还是雍正的亲儿子。
但雍正最终还是下狠心这样处置了弘时,而根据记载,在弘时接到这道谕旨后不久,就莫名其妙的身亡。
他的死,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上没有解开的谜团之一。
按史料中的记载,弘时是因为听到自己被削除宗籍后,郁郁而终,但这其中有很多疑点,首先他死得太快,其次,就是关于他的史料十分稀少。
作为雍正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关于他的史料理应是比较全面,但目前能查到的却并不多,仅知道他的大致经历。
并且,他在接到被削除宗籍的谕旨不久就去世,实在是不合情理。
有一种说法,是说雍正派人杀了弘时,《雍正王朝》就借鉴了这一点,剧中是雍正派人送去了毒酒,弘时被迫喝下后毒发身亡。
不过,要是雍正这样做的话,难免会留下把柄,本身他就已经干了将自己的兄弟囚禁至死的事情,如果再干杀儿子的事,那暴君的帽子就摘不掉了。
但要说雍正和弘时的死没有丝毫关系那也不对,如果不是雍正的谕旨,弘时也不至于“郁郁而终”。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弘时确实是被雍正下令杀的,只不过,雍正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没有让自己担上杀子的恶名而已。

这种方式叫做“冥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存在。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一个人关进密牢后,或是用火,或是用冰,总之就是让身体受到极大刺激,从而患上病症,继而死亡。
比如,当年多尔衮就用这个方式,将豪格整死,要知道豪格可是曾经在战场上生猛得很,但在关进大牢后,仅一个多月就去世,如果多尔衮没有采取点特殊手段,那这个根本说不过去。
而弘时同样也是如此,在他被削除宗籍后,雍正下令将其交由履郡王允祹“约束养瞻”,如果仅仅是削除宗籍,那为何还要派一个亲王去看管呢?直接让其自生自灭多好。
因此,这个去看管弘时的允祹,极有可能就是雍正派去对弘时下手的人。
而在允祹“精心”的约束养瞻下,当时只有二十四岁,并且身体机能各方面都不错的弘时,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说白了,弘时死于雍正之手,只不过雍正怕自己担上恶名,找人帮他完成了这件事。
当然,由于史料中的含糊不清,我们也是只能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推断,具体真相如何,已经无人得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弘时之死,雍正绝对脱不了干系。
总而言之,雍正的儿子弘时,其最终结局十分凄惨,好不容易盼到了自己父亲当了皇帝,但仅仅做了三年多的皇子,就被过继给外人,之后又被削除宗籍,最终在年纪轻轻时,就不明不白去世,而他的死,也为乾隆继位彻底扫除了所有障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