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究竟送给沙俄多少土地?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821期
  ——野史纲目——
由于清朝在后期的不争气,不仅导致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同时还被迫与列强们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比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等。
这些条约的中心思想,无一例外的都是割地、赔款、装孙子。
鉴于此,就让很多人认为,但凡是清朝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这其中,在康熙年间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同样也被扣上了丧权辱国的帽子。
并且,还有不少人认为,正是由于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才把整个远东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割让了出去,不然的话,今天的我们就可以在贝加尔湖畔钓鱼。
但实际上,《尼布楚条约》对当时的清朝来说是利大于弊,并且,条约签订后也确实给清朝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最重要的是,该条约的本质,是清朝与沙俄对远东利益的一次具体分配,借助条约,双方准确的勘定了各自的国界线,因此也就谈不上割让土地。

时至今日,还有俄罗斯学者在提到《尼布楚条约》时忿忿不平,他们始终认为,俄国在这份条约中亏大发了。
这些俄罗斯学者之所以会认为亏了,这还得从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说起。
康熙初年,趁着清朝内部忙于平三藩等统一国家之际,沙俄出兵黑龙江流域,并在尼布楚、雅克萨等地构筑寨堡、工事,以此为据点,侵扰黑龙江中下游地区。
对于沙俄的行为,康熙皇帝原本是想和平解决,因此在初期的时候,多次遣使与之交涉,也进行了多次警告,但沙俄置若罔闻,迫使康熙帝下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
时间到了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在国内形势稳定之后,康熙皇帝派遣大将彭春等人北上,清俄之间的“雅克萨之战”正式开打。
最终,清军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沙俄侵略军,沙俄方面仅剩66人存活,四年后,双方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按理说,清朝在当时是占据优势的,但为何会在战胜的情况下,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呢?这个条约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次,康熙皇帝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当时的局势让他必须这么干。
我们先按时间顺序,去捋一捋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前几年,康熙都干了什么。
公元1681年年底,清军攻入云南昆明,这标志着持续了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得到了基本平定。
公元1683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海上的明郑灭亡。
从这个时间上就可以看出,自打康熙亲政后,清朝内部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终于清除了大部分影响其统治稳定的威胁。
而这十年的时间,国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是时候休养生息恢复实力了。
除此之外,当时的清朝,还面临着迫在眉睫的一个巨大威胁,这个威胁来自于西北方向的准噶尔汗国。

从康熙继位之初开始,准噶尔汗国就不断在四处扩张,而在清俄之间发生雅克萨之战时,同样也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甚至一度打到了漠北蒙古,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
这个时候,康熙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消除准噶尔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必须要做出选择,也就是快速解决东北方向的问题,准确地说,是解决与沙俄之间的问题,以便让自己能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噶尔丹。
所以,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目的,就是让沙俄与清朝和平共处,并且还要保证沙俄不会暗中扶持准噶尔,不然的话,如果沙俄和准噶尔联手,清朝就会难以应付。
另外,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北部边陲,也就是尼布楚、西伯利亚等远东地区,一直是没有国界这个概念的。
曾经在努尔哈赤时期,这里生活过蒙古的茂明安部,但在皇太极时期,由于后金人丁匮乏,皇太极北上招抚,茂明安部便响应号召,南下加入了后金,同时,也迁至如今的内蒙古东部生活。
而在此之后,这里就像是一块无主之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对于这块区域,清朝并不稀罕,为什么呢?这里极度苦寒,既不适合耕种,也没有什么特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就连世代生活在关外的女真人都不愿意去那里。
这也就是为何茂明安部愿意接受皇太极的招抚,同意迁往关内的原因。
而在茂明安部迁走后,俄国人在这里建立了尼布楚据点,留在这里的鄂温克族首领投靠了俄国,并且在尼布楚接受了洗礼,正式加入俄国籍。
这就是《尼布楚条约》在签订之前的时代背景,而在条约签订之前之前,康熙皇帝就给代表团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称作“狮子大开口”方案,康熙的意思,是想将贝加尔湖以东的地区,全部纳入清帝国。
当然,这个方案是比较离谱的,相当于把俄国人已经驻军的多个据点全部划归清朝,对此俄国人自然不会接受。
而第二个方案,才是康熙真正的理想方案,他把整个黑龙江流域的所有支流,均划归清朝所有。
但第二个方案有一个争议,争议点就是尼布楚地区。
前文讲过,尼布楚地区曾经是茂明安部的生活区域,但茂明安部投靠了后金,也迁居至内蒙古东部,而在之后,俄国人在这里建立了据点,并且还收了鄂温克族这个小弟。
因此,双方就尼布楚地区的归属,产生了极大的争议。
清朝索要尼布楚的理由,是这里曾经居住过茂明安部,而茂明安部如今是清朝的属民,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清朝的领土。
但沙俄方面却不同意,他们认为,目前生活在当地的鄂温克族首领,已经加入了俄国国籍,所以,这里的地盘应该是俄国的,况且,俄国在这里也已经驻军二十多年之久。
这也就是为何会说张三和李四把王五的地给分了的原因,因为从法理上来讲,这里并不属于清朝和沙俄其中任何一方。
但由于双方各自都有索要此地的理由和依据,因此,在谈判之初,双方的口气都很大,并且互不让步,场面一度充满了火药味。
而就在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噶尔丹四处开战的消息,让康熙如坐针毡,他希望迅速结束谈判,而沙俄方面,也因为争夺黑海出海口,与奥斯曼帝国开战。
双方各自面对的军事压力,促使谈判团终于坐下来,认真研究划界问题。
最终,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七月二十四,《尼布楚条约》正式签订,在条约中,双方就领土问题做出了如下约定: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也就是说,康熙皇帝放弃了尼布楚等地区,但同时以法律形式确认外兴安岭以南、额尔古纳河以东的所有区域,归清帝国所有。
也正是通过该条约,清政府的统治区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在此之前,清朝最北界的行政机构是宁古塔,康熙继位后,在这里设立了黑龙江将军,其驻地在瑷珲,也就是说,瑷珲和宁古塔,是清朝实际控制的最北饥饿。
但《尼布楚条约》中,则让清朝自瑷珲为起点,向西和向北辐射甚远,并且,根据条约要求,在这个区域内的俄国人必须全部撤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清朝是新增了大约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
并且,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对于清朝无疑是有好处的。

好处就在于,清俄之间达成的和平协议,让原本已经稍微有所成型的沙俄、准噶尔之间的联盟彻底瓦解。
要知道,在此之前,准噶尔与沙俄一直是眉来眼去,沙俄也没少暗中给准噶尔送枪等武器,之所以准噶尔有扩张的底气,前期就是因为有沙俄的支持。
但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方面在没有出动过军队协助准噶尔作战,同时,也停止了向其输送武器等行为。
而这就让康熙在后期收拾准噶尔时,能够全神贯注,不需要再考虑俄军的侵扰和进攻了。
还有,《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换来了清俄边界百余年的和平。
如果说雅克萨之战,只是让俄军认识到了清军一部分实力的话,那么,在签订《尼布楚条约》前后发生的事,则是让沙俄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在当时并非清帝国的对手。
在清朝代表团从京城出发时,康熙皇帝担心代表团会受到欺负,特意下旨,让驻守瑷珲的黑龙江官兵共计一千五百人协同代表团一起前去谈判。
而这一千五百人的队伍,除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官兵外,在他们出发时,还带上了驻地的四十门火炮。
这一点,在俄罗斯的相关资料中就有记载,他们记录,当时清代表团共有“骑兵、步兵一万五千人,以及团炮、榴弹炮共计五十门”。
这个规模,如果放到当时的欧洲战场上,就等同于一场中等规模战役所配备的力量。
正是清朝方面强大的实力展示,让沙俄认识到,自己在当时驻守在西伯利亚的兵力,远远不是清军的对手,也不可能打得过清军。
因此,在《尼布楚条约》里,就有了这么一条内容,“永息兵戈,永世和好”。
也就是在此之后的百余年里,不管是清朝打谁,比如准噶尔,沙俄都没有插手,老老实实当一个中立者,让清俄边界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状态。
当然,百余年后,清政府的懦弱,让沙俄起了觊觎之心,开始吞食清朝领土,但这与康熙已经没有关系了。

综上所述,《尼布楚条约》并不存在清朝割让给沙俄多少土地,因为在条约中所涉及的土地范围,最早的时候并不归双方所有,因此法理上也不算任何一方的领土,但通过《尼布楚条约》,明确了双方的国界,并且,双方在当时可谓是各取所需,所以,这对清朝来说,明显是好处大于坏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