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896期
  ——野史纲目——
提到周培公,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那个运筹帷幄,并帮助康熙皇帝平定察哈尔叛军、劝降王辅臣的第一谋士。
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有没有周培公这个人物呢?答案是有,只不过,他的人生经历,与电视剧中稍微有些不同。
周培公,湖北荆门人,自幼丧父,十岁又丧母,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苦孩子。
到了他青年之际,经人介绍才得以在衙门里担任小吏,靠着微薄的俸禄勉强度日,直到后来来到京城后,进入了内阁担任供奉(类似于秘书之类的职务),日子才算稍微好过一点。
而他能在后来平步青云,某种程度上要“感谢”吴三桂。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盘踞云南的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计划联合陕甘提督王辅臣以及靖南王耿精忠一同推翻康熙。
而为了对清廷实施全面包围,吴三桂试图打通云南、陕甘和福建之间的通道,以便让他和王辅臣、耿精忠的防区连成一片。
不过,他的这种战略意图,被康熙皇帝一眼看穿,因此,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康熙皇帝任命名将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前往陕甘地区,力求一举平定王辅臣,以彻底击破吴三桂的联盟计划。
而在图海出征之际,周培公作为幕僚也随军其中。
抵达陕甘地区后,清军很多将士却不愿意出战,为什么呢?因为王辅臣不仅兵多将广,并且以骁勇善战闻名,所以不少清军将士对他十分恐惧。
不得已之下,图海广征破敌之策,作为幕僚的周培公审时度势,向图海献上了《平凉策》,计策的大意,是说王辅臣之所以起兵反叛,是因为情势所逼,其实他舍不得高官厚禄,因此,只要能对他许以承诺,并对他劝诫的话,那么王辅臣就可投降。
并且,周培公还表示,愿意亲自前去招降王辅臣。

周培公的勇气和胆色,受到了图海的高度赞许,而在经过康熙皇帝的恩准后,周培公携带谕降诏书,冒死前往平凉城招抚王辅臣。
最终,经过周培公恰如其分地游说,再加上同乡龚荣遇的配合,王辅臣最终同意投降,接受清廷招抚。
至此,三藩之乱中的麻烦之一王辅臣,在周培公的三寸不烂之舌中,兵不血刃的完美解决,事后,康熙皇帝对周培公大加封赏,除了升他为山东登莱道外,还对其家人进行了高规格的赏赐。
而周培公也借助招降王辅臣一事一炮而红,自此迈入权力中心,成为了康熙的重要谋臣之一。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谋臣,后期并没有留在京城,而是被康熙调往盛京,并且,因为忍受不了盛京的酷寒,最终染上重病,死在了任上。
对于他最终死在任上这个结局,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属于典型的兔死狗烹.
毕竟“功高盖世者身危”,这也是古代封建时期君臣之间经常会出现的事情,因此,就觉得周培公结局凄凉,完全是功高盖主,遭到了康熙雪藏的结果。
而在电视剧中,周培公则是因为汉臣的身份,不被朝中大臣所接受,于是联合起来挤兑周培公,最终康熙为了稳定朝局,不得不将周培公调任至盛京,因此导致了他染病而死。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总之周培公的盛京之旅,似乎都带有发配、流放的性质,那么,周培公真的是被康熙发配了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康熙从来就没有对周培公干过兔死狗烹的事。

首先,康熙对周培公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
在平定王辅臣后,康熙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与此同时,周培公向康熙提出了一个小要求,什么要求呢?就是想让康熙对他的母亲进行旌奖。
周培公的母亲孙氏,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当初丈夫因为抵抗李自成而战死,孙氏得知消息后,自戕双目并在丈夫的棺椁前撞死,算是为丈夫殉了节。
这也是为何周培公少年时期孤苦无依的主要原因,而在他用计降服王辅臣后,对康熙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康熙皇帝能追封其母。
而康熙也十分痛快,果断地答应了周培公的要求,不仅将周培公之母追封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并且,对周培公的父亲,也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康熙在收拢汉臣人心这方面,确实做得相当不错。
而这并不是全部,在追赠完毕后,康熙皇帝亲自为周培公的母亲撰写祭文,要知道,能让皇帝亲自写祭文的,是当时一个极高的荣耀,由此可见,康熙对周培公是何等重视。
并且,在此之后,康熙又下旨拟定了周培公之母的祭祀规格,要求地方官员必须按这个规格去办理,这么一来,更能彰显周培公在康熙心里的位置。
如果仅仅是在祭祀方面康熙对周培公重视倒也不算太稀奇,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之后周培公特殊的官场之路。
按照当时的礼制要求,周培公需要回家守孝三年,因此,在被康熙升为山东登莱道后,周培公一天班都没上,一直到守孝三年结束后才到岗。
如果康熙只是因为周培公收服了王辅臣,对他和他家人进行褒奖的话,那么在周培公守孝三年后,康熙虽然不能拒绝但是完全有理由拖延,可是康熙并没有,可见周培公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不低的。
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一件更能体现康熙对周培公的重视的事情。

周培公上任后,与当时的总兵官意见不合,两人经常闹矛盾,发展到后来,几乎是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终,周培公一气之下,辞官不干了。
具体两人之间究竟是因为什么产生的矛盾,史料中没有记载,只知道周培公在任上三年后,便选择了罢官回家。
而他这一罢官,足足罢了八年之久。
直到八年后,也就是康熙二十九年,蒙古的噶尔丹起兵作乱,听闻消息的周培公马上向康熙递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对击退噶尔丹的计策,康熙迅速采纳,并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命他赴任戍守边疆。
这件事有两个特别的细节,首先,周培公在家里已经赋闲八年之久,而仅凭着一张纸条,就让康熙迅速启用他,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康熙对周培公的重视始终没变。
如果不重视周培公的话,那么即便是周培公献上的计策再好,也不会马上启用他,康熙完全可以放一放,或者看面子给他的小官之类的先干着。
但是康熙不仅马上起用了周培公,还将他放在了盛京这个十分重要的地方。
为什么说盛京十分重要呢?单论天气的话,当时的盛京确实属于苦寒之地,但是别忘了,这里可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在清朝入关之前,这里是作为首府存在的。
也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盛京的地位才稍微有所下降,不过,有清一代,这里始终都是陪都。
因此,盛京提督这个职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周培公之前,盛京提督一般均有八旗的某个旗主担任,再不济也是满人中的显贵,总之从来就没有过汉人担任盛京提督的现象。

毕竟是自己的发迹之地,肯定要交给自己人才觉得放心。
但是康熙在接到周培公的纸条后,二话没说,直接就将他安排到了盛京,并且委任其为盛京提督,足以说明,康熙对他的信任有多深。
如果这是发配或者雪藏,那么康熙随便找个其他地方将其安置不就行了?
还有一点,就是盛京这个地方,在当时属于边疆重镇,除盛京之外,清朝还有黑龙江、吉林、乌里雅苏台和伊犁这几个边疆要塞,而在这其中,以盛京为首,也就是说,盛京当时的军事地位极高。
这么一个地方,作为精明的康熙皇帝来说,自然知道其重要性和利害关系,怎么可能会在派往当地的官员上随意处置呢?
所以说,康熙将周培公放在盛京担任盛京提督这个举动,并非是所谓的发配或者流放,而是实实在在地委以重任,正是相信周培公的能力,并且也对他重视以及高度信任,才会把这个戍守边疆的重任交给他。
只不过,周培公确实由于水土不服,加上气候寒冷,才在盛京染上了重病,最终也病逝在了任上。
但不管怎么说,康熙对周培公确实从来就没有过兔死狗烹的意思,而是一直在重用他,至于说周培公被康熙处死这一说法,更是所谓的无稽之谈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