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901期
——野史纲目——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一家赶出紫禁城。没想到有两位太妃又哭又闹不肯走。愣是在紫禁城赖了16天,将溥仪丢下的宝物藏起来,趁乱搬出皇宫。
光绪帝穿过的龙袍,皇帝和皇妃用过的仪仗,来不及带走的瓷器、字画、衣服等等,都被两位太妃想办法藏了起来。
除了偷偷找机会从皇宫运出一部分宝物外,两位太妃出宫的时候,连人带东西还用了八辆汽车。
两位太妃中,领头的是同治帝的遗孀瑜妃。
瑜妃经历过同治、光绪、溥仪三位清朝皇帝,她并没有像其他守寡的妃嫔一样,行将就木地度过一生。
而是在枯槁的后宫生活中,奋斗出几次高光时刻。
一、身不由己、政治斗争中被殃及的瑜妃
瑜妃,赫舍里氏,满洲正蓝旗人,父亲是广州雷州知府崇龄。
同治帝17岁时,东宫太后慈安和西宫太后慈禧下懿旨举办八旗选秀,为同治帝娶亲。
14岁的富察氏活泼俏丽,深得慈禧欢心,慈禧要求同治将她封为中宫皇后。
同治一直受到母亲慈禧的控制,又恰逢青春叛逆期,在立后一事上无论如何不想再任人摆布。
他喜欢端庄娴静的阿鲁特氏,为此同治和慈禧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后来在慈安的支持下,慈禧不得不同意了同治的选择。阿鲁特氏被册立为后,富察氏被封为慧妃。
这场表面的选秀,背后却是各种势力的角逐。好强的慈禧遭到同治的反抗,输了慈安一局,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
一个月后,赫舍里氏被封为瑜嫔,另一位阿鲁特氏被封为珣嫔、西林觉罗氏被封为瑨贵人。
同治的后宫中有了五位妻妾,可是同治却没有享受到莺环燕绕的美好生活,反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同治喜欢皇后,慈禧却逼着他临幸慧妃。同治内心极度反感,却不得不委屈自己去亲近慧妃。
几次冲突后,同治一气之下,将五位妻妾都抛在一边。外出寻花问柳,染上花柳病,遍寻名医却沉疴难愈。
为了给皇帝祈福,两宫太后大封妃嫔,瑜嫔晋升为瑜妃。
这个举动并没有挽救同治的生命,没多久,同治一命呜呼。皇后阿鲁特氏吞金自尽,追随同治而去。
16岁的慧妃,19岁的瑜妃都成了寡妇。开始了她们漫长的守寡生涯。
同治去世后,慈禧没有为儿子立嗣,而是立醇亲王之子为帝,也就是光绪帝。慈禧的身份还是皇太后,依旧牢牢掌握军政大权。
慧妃凭借着慈禧的喜爱,晋升为皇贵妃,在同治的妃嫔中,地位最高。常常对瑜妃颐指气使,而年长慧妃三岁的瑜妃,处处要看慧妃的脸色,心里非常不爽。
被封闭在后宫小小的一方天地中,独守深宫的瑜妃是极度无聊的。她只能将自己的心绪寄托在笔墨中,在寂寥的岁月中,如花的容颜渐渐凋零。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瑜妃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曾经泛起过一丝小涟漪,那就是在慈禧60岁大寿时,她被晋升为瑜贵妃。
“贵妃”这个称号就是漫长的枯槁岁月中,对她流逝的容颜和青春的唯一馈赠。
二、乱世中的高光时刻
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跑,临走前,急匆匆将光绪帝的妃子珍妃推入井中,带走了光绪帝的其他妃嫔。
同治帝的妃嫔们却无人理会,她们被抛弃在紫禁城中,自生自灭。
八国联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当时的老百姓对洋人非常恐惧,谈之色变。
后宫中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们,常常听闻洋人的恶行。此时的紫禁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她们的恐慌可想而知。
妃嫔们日夜啼哭,瑜妃却表现得镇定自若。她一边安慰大家,一边与大臣们商议应对办法,组织护卫守卫内廷。
幸运的是,八国联军入侵紫禁城后,只是抢劫财物,并未侵犯这些后宫妃嫔。
在大难来临的时刻,瑜妃能够镇定自若,表现出少有的从容,维护自己和后宫妃嫔们的尊严,这份勇气和智慧极其难得。
她的胆识第一次得以展现在众人眼前,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1908年,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过继给同治,同时兼承光绪之祧。这也就是说,溥仪既是同治的儿子,也是光绪的儿子。
《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太皇太后命教养宫内。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
第二日,慈禧太后病逝。
溥仪登基后,光绪的皇后隆裕被尊为太后,就连光绪的妃子瑾妃都升为太妃。可是瑜妃的称号却依旧没变。
隆裕太后手握遗诏,认为溥仪只是自己的儿子,不把瑜妃在内的同治的妃嫔当成溥仪的母亲,对她们根本不屑一顾。
瑜妃和隆裕本是平辈,可是按照清朝礼制,妃子见太后要跪地自称奴才。瑜妃咽不下这口气。
瑜妃不想示弱,却又不想正面冲突。她避免去见隆裕太后,用冷处理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隆裕太后自然对瑜妃的表现很生气,常常背后指桑骂槐。
在慈禧入葬东陵的那一天,矛盾终于爆发了。
瑜妃和珣妃、瑨妃借葬礼的机会出宫后,拒绝回宫,要求继续住在东陵的行宫中。
摄政王载沣去动员她们回宫,瑜妃生气地问:“皇帝入继,是否只继德宗(光绪),不继穆宗(同治)?”
载沣被问懵了,沉吟半响才说:“兼继穆宗。”
瑜妃又问:“既然兼继穆宗,孝钦后(慈禧)及孝哲后(同治皇后)今已逝去,则穆宗一系,我的身份最尊贵。皇上既然同时过继给穆宗,为什么只以隆裕太后为母,而我为奴才呢?”
载沣无言以对,瑜妃嚎啕大哭,坚决表示,如果让我当奴才,我宁可不回皇宫,还不如追随慈禧老佛爷于地下,宁愿死在这里。
另外两位妃子急忙附和,三人作势就要往旁边的柱子上撞。
一哭二闹三上吊,并不是市井泼妇的专利,尊贵的皇妃迫不得已也要用上这一招。
别说这招还真的挺有用,如果三人真的因此而亡,或者从此不肯回宫,皇家的颜面何存?
载沣只好向隆裕太后汇报,隆裕太后无奈,和大臣们商量后决定,晋封瑜妃为皇太妃,不再自称奴才。瑜妃这才作罢。
瑜妃独守寂寥岁月,无情无爱,无权无势,更没有亲人的温暖。她所能争取的只有”名分“二字,“名分”就是她的一切。
她能够不畏权势,不甘心当作奴隶,争取自己应当的一切。在那个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年代,可谓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
可惜的是,仅仅只过了三年多,宣统帝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大清国亡了。
瑜妃费尽心力争夺的“名分”,就这样化为泡影。
三、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家葬礼
民国建立后,溥仪与后妃们还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内廷。
直至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一家赶出了紫禁城。
瑜妃坚决不肯出宫,又哭又闹,甚至以死相逼,在紫禁城坚持了16天。
最终将溥仪来不及带走的大批宝物收藏起来,运送出宫,作为后半生生活的依靠。
虽然离开了生活了几十年的皇宫,她却并未有什么留恋。尽管年岁已高,前途叵测,重返自由的人世间,瑜妃还是长出了一口气。
1932年,瑜妃病逝,享年77岁。
她的葬礼十分隆重,虽然已经是民国时期,依旧按照清朝皇贵妃的丧事礼仪办理的。溥仪给她的谥号是“献哲皇贵妃”。
这是北京人所看到的最后一次皇家葬礼。参加丧礼的有清朝皇族、遗老遗少、社会名流,足足办了十几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北京老百姓争先恐后前来看热闹,造成万人空巷的局面。
1935年,瑜妃和另一个太妃的遗体入葬清东陵惠陵妃园寝。
瑜妃的一生,曾经身不由己,在茫然无知时就被困于一方窄小的天地。
可是,她却并未如其他人一样形如枯木,而是心中还有挣扎的火焰,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她在史书上留下的几丝痕迹,让我们知道她并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个有向往、有追求的勇敢的女人。
这份坚持让她的一生虽然无奈,却还能够偶尔闪烁一些象征生命活力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