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924期
——野史纲目——
1884年,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失败。慈禧下令将军机处所有大臣全部罢免。领班恭亲王奕䜣暗中大骂:“这臭女人过河拆桥,好狠,这是一个阴谋!”
开战前期,恭亲王倾向于妥协,不主张与法国战争,按理说战争失败他所负的责任并不大。
可是慈禧却以雷霆手段将恭亲王一撸到底,这明显是慈禧的一石二鸟之计。
如果战事顺利,慈禧可以借机打压主张妥协的恭亲王。如果战事不利,慈禧又可以将战争失败的责任归咎于负责战争筹划的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
慈禧的目的就是要借这次战争拿下代表宗室势力的恭亲王,扫清自己掌权道路上的最后一个障碍。
从这开始,慈禧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那些曾经自以为能力卓绝,打算与慈禧一较高下的能人异士们,有的俯首称臣,有的一蹶不振,还有的身首异处......
一个女人,周旋于心机深沉的权臣之间,为什么却能独占顶峰,一览众山小呢?
一、慈禧掌权名正言顺
1852年,17岁的叶赫那拉氏被咸丰帝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四年后,兰贵人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为此叶赫那拉氏从兰贵人晋升为懿嫔,一年后又晋升为懿贵妃。她成为后宫中除皇后外,最为尊贵的女人。
后人习惯称呼她为慈禧,这个名字其实是同治帝登基后才给她加的徽号。
慈禧母凭子贵,地位水涨船高。又因为她聪慧伶俐,深得咸丰帝宠爱。在咸丰帝的允许下,慈禧参与了很多政事的处理。
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北京。
咸丰帝带着妃嫔、皇子,在肃顺为首的朝廷大臣的拥护下,从京城前往热河避暑山庄。
名义上是“北狩”,是去“度假”,实际上就是逃难。
到了热河没多久,咸丰帝病倒了。
眼见沉疴难愈,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咸丰帝对他死后的朝政大局做了安排。
儿子只有一个,载淳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可是,载淳只有六岁。年纪幼小,无法处理政事。
追随咸丰帝在热河的八大臣: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景寿是咸丰帝的亲信,他们以肃顺为首。
八大臣非常有才干,如果有他们的辅助,朝廷大事应该无忧。
可是八大臣位高权重,特别是领头的肃顺,更是飞扬跋扈。咸丰帝如果不在了,无人能够压制他们,八大臣又以肃顺马首是瞻,恐怕皇权会被他掌控。
为了预防皇权旁落的风险,咸丰帝决定利用皇后慈安和慈禧来牵制肃顺。
于是,咸丰帝任命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又授予慈禧“同道堂”之印,慈安“御赏”之印。
八大臣做出的决定,谕旨同时加盖慈安和慈禧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咸丰帝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周全的方案,八大臣辅助小皇帝打理朝政,慈安和慈禧为小皇帝做最后的把关,限制八大臣的权力。而慈安和慈禧又可以互相制衡。
咸丰帝死后,六岁的同治登基为帝。
作为同治帝的母亲,慈禧天然就拥有抚育幼子的权力,借用小皇子的名义发号施令非常便利。
虽然咸丰帝死前留下遗言,让慈禧和慈安共同拥有决定权。
可是慈安为人宽厚,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而慈禧心机颇深,喜好弄权。慈禧和慈安同时拥有决定权,意味着这个决定权绝大多数是由慈禧来行使的。
慈禧在26岁的时候,有小皇子作为挡箭牌,又有咸丰帝的遗言作为护身符。名正言顺地拥有了参与政事的权力。
在许多次权力更迭出现危机时,慈禧都为自己找到了合理的处理政事的“名分”。她凭借“名分”牢牢控制着朝廷内外。
肃顺曾经在咸丰帝临终前建议立子杀母,防止后宫干政。
如果没有这些“名分”,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就会被排除在权力之外,甚至性命不保。
同治帝成年后,按理说,慈禧应该远离权力中心,将政权还给同治帝。
可是,以慈禧的强势和对权力的狂热,她是不甘心退居幕后做个闲散太后的。
因此,她与同治帝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导致同治帝仅仅亲政一年就含恨而去。
随后,慈禧选择了四岁的光绪作为皇位继承人,同治帝幼年登基的一幕又重新上演,她又光明正大地成了光绪背后的实际权力掌控人。
此后,慈禧利用种种手段,将所有的反对者消灭殆尽,并把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光绪到达亲政年龄时,朝廷内上上下下都是慈禧的亲信。
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光绪帝都没有任何话语权。
慈禧此时也不再需要“名分”作为自己的遮羞布,而是毫无顾忌地发号施令。在男权社会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二、慈禧具有杰出的政治手腕,做事稳准狠
即使在慈禧拥有合理“名分”的时候,也有很多政敌想找机会将她踩翻在地。
不过,慈禧可不是个单纯的深宫女子,而是头脑聪明,杀伐果断,对政治相当敏感的女强人。
在多次出现危机时,她都能早于政敌出手,并将对方打击到毫无还手之力,这份“稳准狠”少有人能及。
慈禧干的第一场漂亮的政变是“辛酉政变”。
咸丰帝死于热河后,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并不把慈禧看在眼里。
慈禧要求“垂帘听政”,但是八大臣却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反对。
他们认为,两宫太后虽然手握印章,却不过是走个过场,无知女人没有权利对政事发表意见。
可是,慈禧怎么能够容忍自己成为一个傀儡呢?
她在慈安面前哭诉孤儿寡母受八大臣欺凌的惨状,游说慈安与自己统一阵线,开始暗中筹备除掉八大臣。
慈禧很清楚,自己手中没有兵权,与八大臣斗,根本没有胜算。
她将朝堂上的人仔细琢磨了一番,眼光盯住了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奕䜣。
奕䜣曾经是咸丰帝争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后来虽然咸丰帝得到了皇位,可是他却深知,奕䜣的能力在自己之上。
于是,咸丰帝即位后,处处排挤奕䜣,不许他接触实权,只让他处理与洋人的沟通事宜。
没想到的是,咸丰帝到热河逃难,留在京城的奕䜣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解决了争端,威望渐隆。
慈禧心里盘算,如果能够争取到奕䜣的帮助,自己的胜算就大了许多。
于是,她立即派遣心腹安得海去京城与奕䜣暗通款曲。
奕䜣本就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谋定而动,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
他借口吊唁咸丰帝来到热河。在咸丰帝的灵枢面前伏地大恸。接着他提出要面见寡嫂和侄子,以示安慰。
肃顺根本就没有把一个没有实权的王爷和两个年轻寡妇看在眼里,竟然同意了。因为轻敌,他的命运即将滑入深渊。
奕䜣与慈禧密谈两个多小时后,一个大胆的政变计划就形成了。
回到京城后,奕䜣一边收买了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大将僧格林沁,一边与英国侵略者秘密协商,争取他们的支持。
慈禧也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开始行动。
她先是以安葬咸丰帝为借口,要求八大臣尽快回京。
在回京的路上,慈禧以同治皇帝年幼体弱为由,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她们穿小路先行回京,剩余六大臣扶枢走大道后行。
两个队伍路程整整相差三天,杜绝了肃顺将太后和皇帝作为人质的可能性。
慈禧回到皇宫的当天,就与恭亲王立即行动。历数肃顺、端华、载垣等罪状,将他们革职。
接着,恭亲王示意侍卫将端华、载垣擒拿,使得他们失去了向肃顺通风报信的机会。
第二日,慈禧安排军队半路拦截肃顺等人,在他们对事情毫不察觉之际,就将他们一网打尽。
按照大清律规定,满族贵族享受特权,宗室人员犯罪,不得判死刑。
可是慈禧深恨肃顺,也怕留下他后患无穷。因此,示意朝廷各部门将他重判。
肃顺被当街斩首,死状凄惨无比。
在与一群老谋深算的权臣们斗智斗勇时,慈禧毫不怯场。利用肃顺等人对她的轻视,精密谋划,闪电般出手,毫不留情,展现了一个权谋家惊人的天赋。
这一连串行动,环环相套,丝丝入扣,每一步都需要冷静和智慧。
作为一个从小就养在深闺,17岁就入宫的女人来说,她的非凡勇气、胆识和行动力确实是让人惊讶!
辛酉政变后,慈禧彻底攫取了国家大权。立了大功的奕䜣也被委以重任,成为了手握重权的议政王,直接掌控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奕䜣的能力有目共睹,他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将满清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他还支持“洋务运动”,促成了“同治中兴”,获得“贤王”美称。
可是,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奕䜣对慈禧的强势干政越来越反感,对慈禧多次提出了反对意见。
最初,慈禧找了一些借口来惩戒奕䜣,没想到朝廷全是奕䜣的人,纷纷帮他求情。
迫于无奈,慈禧只能妥协,暂时隐忍起来。此后慈禧开始网罗人才组建自己的班底。
趁着法国入侵越南,与中国发生战争之机,慈禧终于找到了击垮奕䜣的机会,她发动了第二次政变“甲申易枢”。
这确实是一个阴谋,慈禧之所以同意出兵与法国对抗,就是为了找一个理由扳倒奕䜣。即使以万千兵士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奕䜣倒台后,慈禧选择了无能却非常听话的礼亲王世铎为军机大臣首领。同时,又安排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譞进入军机处,希望由他来逐渐掌控实权。
新一班军机大臣碌碌无为,完全仰望慈禧的鼻息行事。
“甲申易枢”后,慈禧的亲信遍布朝廷内外,满清的权力被慈禧牢牢抓在手中,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之抗衡。
三、结束语
慈禧从26岁开始,一步步铲除异己,将一个又一个在宦海沉浮多年的老油条毫不留情地掀翻在地。
直至73岁逝世,她从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妇到鸡皮鹤发的老妪,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代皇帝,慈禧都稳坐最高权力中心。
不得不说,慈禧具有非常高超的政治天赋,帝王心术无师自通,一生杀伐决断,是一个杰出的弄权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