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981期
——野史纲目——
听说过功高震主,但你听说过功高到让主子嫉妒的吗?
没错,大字不识几个,却历经三朝一路青云直上,官居一品,成封疆大吏坐镇一方,深受百姓爱戴的李卫,就是这么一个人!百姓对他的爱戴让乾隆深深嫉妒和吃醋了!
乾隆皇帝 剧照
但庆幸的是,那时的李卫早已作古,乾隆再嫉妒也只能狂砸李卫的塑像来发泄。至少在李卫活着的时候,二人还是君臣和睦的。
当然,李卫作为雍正手下四大宠臣之首,那可是从九子夺嫡的大风大浪中走过来的。并且其作为一个几乎目不识丁之人,能入官场十年就升为大权在握的一品大员,那自有一套保身之道。
在雍正生前,李卫就早给自己做好了护身符。所以即使雍正死后,李卫在乾隆朝也照样是位高权重的一方封疆大吏,深得乾隆帝的倚重。
那么,李卫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雍正帝死后,他的结局到底是如何?他遭乾隆嫉妒和吃醋又是怎么回事?他在雍正帝生前,到底给自己留了什么后手?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到300年前,走进这位大清朝最极品封疆大吏的传奇人生。
李卫 剧照先了解一下李卫的传奇一生。
1、花钱买官,步入政途。
有一部叫做《李卫当官》的电视剧,说李卫是个街头乞丐出身,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历史上真正的李卫是出生于江苏丰县一个家境殷实的人家。
李卫从小不喜读书,直到二三十岁还大字不识几个。在他29岁那一年,家里花钱给他买了个从五品员外郎的闲职小官。
这里说一下,在清朝时候,想做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科举,一种叫捐纳,捐纳就是买官。当时每个官位都是明码标价的,除了某些关键职位不能买之外,只要你有钱,甭管知府还是知县都可以买。
而李卫当时就是靠这种途径当上官的。这个时候是1717年,还是康熙朝,离雍正当皇帝还有5年。
李卫买官
2、入了四阿哥的法眼。
李卫虽然识字不多,但是为人机灵,头脑灵活,为人处事滴水不漏。买官短短两年以后,他就升到了户部郎中的职位。
当时正值九子夺嫡的白热化时刻,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斗得你死我活。李卫正是在这时候通过一件事入了四阿哥的法眼,并成为四爷党的人的。
李卫任户部郎中时,主要负责管理银库事务,当时有一位亲王的属下对于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总之就是给自己增加一种非法收入)。
李卫屡次向亲王劝谏,但人微言轻,亲王根本就不理他。于是李卫索性就在户部门口走廊上放置一个柜子,就将加收的银子放在柜子里,然后在外面贴一张纸条“某王赢余”,指明是某王的非法收入,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了多收。
正因为这件事,让李卫给人留下了不畏权贵,头脑机灵,办事灵活的深刻印象。在夺嫡中始终力挺四阿哥的十三阿哥胤祥便把李卫举荐给了四阿哥,同时还给了李卫“才品俱优,可当大任”的极高评价。
若论雍正帝最信赖的人是谁,那一定是十三阿哥胤祥,正因为有自己最信任的人的举荐,并且当时也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李卫也就这样加入了四爷党。
《清史稿·李卫本传》:“世宗在藩邸,知卫才,眷遇至厚。”
九子夺嫡中的四阿哥 剧照
3、政绩卓越,平步青云。
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李卫在九子夺嫡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是从雍正帝一即位就将他封为云南盐驿道主管盐政这个事情便可看出,在李卫加入四爷党之后的这两年,他已经充分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在古代,盐政可以说是一国之经济命脉也毫不为过,由此可见雍正对李卫信任和能力的认可。果然在一年后,李卫就因政绩卓著而被雍正升为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行政财赋,包括盐政。
又一年后,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成为浙江省地方政务的最高长官;再一年后,又升任两浙盐政使,可以说是手握大清朝钱袋子也毫不为过;再一年后,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掌一省军政,成一方封疆大吏。
有人说李卫不是大字都不识几个吗?如何处理政务呢?是的,因为李卫的官是买来的,所以他识字不多,师爷等人起草公文奏章,都要读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马上指出修改,并且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令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李卫的过人机智由此可见一斑。
之后,李卫又被加封太子太傅,历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可谓人臣荣宠之最。
雍正帝死后,乾隆帝当时对李卫什么态度?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这时的李卫48岁,职务为直隶总督,是清朝级别最高的封疆大臣之一。乾隆皇帝即位后,便让李卫兼管直隶河道总督,兼管直隶河道水务事宜。
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此时李卫手中的权力是不减反增的。也由此可见,乾隆即位之时对雍正朝的几位老臣,如鄂尔泰、李卫等还是比较倚重的。
1738年,李卫疾病发作,乾隆还亲派御医前去诊治。后来李卫因病不治而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乾隆帝命按总督规格赐予祭葬。同时还执笔为李卫写下了非常高的评价。
《清史列传·李卫》乾隆帝:“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由此可见,在雍正死后,当时乾隆皇帝与李卫其实是君臣相谐的,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当然,这与李卫在之前给自己做好的护身符不无关系。
那么,李卫到底做了什么护身符?在李卫作古多年后,乾隆皇帝又吃的什么飞醋,连李卫的塑像都给砸了呢?请看下文。
乾隆皇帝李卫的护身符。
1、民间声望。
李卫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对那些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官员深恶痛绝,当他还是一个微末小吏时,就敢对亲王级别大人物的贪赃枉法说不。
甚至在听人说书时,如果李卫听到有良善受欺压,忠贤遇不平等事,就会呜咽、愤恨,甚至拔剑而起。所以李卫对于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行为是绝对零容忍的。
所以在李卫为官后,他能够真心实意地为民做主,不论肇事者是皇亲国戚还是内阁大臣,他都绝不容情,史料中就不乏李卫弹劾皇亲、大臣鱼肉百姓的记载。
《清史稿·李卫传》:十一年,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得实,请罪鄂尔奇。
李卫坐镇浙江后,在浙江为民做主、伸张正义、打击盗贼、修筑海塘,为当地人民干了不少实事,深得百姓爱戴,在民间有极高声望。
所以,在乾隆即位之初,哪怕就是为了不引起民间非议,也是不会去动这样的一个李卫的。此其一。
2、士林声望。
李卫刚到浙江时做过什么事呢?他出钱修了《浙江通志》(就类似于纪传体浙江通史),同时还通过书院,给在读浙江士子以丰厚的膏火钱,因为他自己家境殷实嘛。就光这一点,李卫就在浙江的读书人心目中留下了一个极好印象。
之前浙江发生了多起文字狱,所以雍正皇帝一怒之下便让全浙江士人停止参加科举来作为惩处。这下可让浙江士子们全部人心惶惶。好不容易,十年寒窗,结果你不让我考了。
当时李卫以浙江总督兼巡抚的身份来到浙江后,便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调解各种矛盾,纠正士子们的错误,引导其一一改正。
之后,李卫又上奏朝廷,为浙江士子说了不少好话。雍正帝见奏折后,很快就恢复了浙江的科举,然后第二年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
所以,李卫在这些士子心目中,可以说是恩同再造般的地位。同时这么多年过去,这些士子在朝中也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呼声。所以,就从这点来说,乾隆也没有必要去动李卫。
那乾隆最后狂砸李卫的塑像是咋回事?
杭州西湖有十八景,其中一景便是李卫主持修建的“湖山春社”,是李卫当初任浙江总督时,领导疏浚西湖,筑金沙堤,然后修建而成的。
湖山春社修建后,李卫又倡导恢复了南宋开始的西湖花朝节(自农历二月十五日始至端午节止),并将湖山春社列为花朝节的聚会地点。一时,春社内红男绿女,游客如云。
湖山春社门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然后,李卫在着力打造西湖景色的时候,估计是想早日位列仙班,于是便将自己的塑像放在供奉花神的主殿里,还在一小神龛内放置了一张他和妻妾们的画像。
而杭州的百姓们因为感念李卫的曾经在杭州所做过的功绩,常常自发的前来李卫塑像跟前供奉香火。
不想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来到这里,见到这样的情况顿时火冒三丈,心中一定想着连我这个十全之人都没能享受百姓香火,你李卫何德何能?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将李卫的塑像砸掉,画像全都烧掉,以发泄心中的愤怒。突遭这样的飞来横祸,如果李卫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呢?
《清史列传·李卫》乾隆帝:“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做能臣很难,做清官更难,做一个又能又清的官更是难上加难。但偏偏就是目不识丁,靠着捐纳当官的李卫做到了。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或许李卫做官靠的真不是学识,而是情商与智商,以及对清、正、廉、明四个字的始终恪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