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祭祀时会赏赐大臣猪肘子,为何有人一出宫就扔了?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107期
——野史纲目——
平常人家忆苦思甜吃窝窝头,爱新觉罗家就不一样,人家忆苦思甜喜欢吃半生不熟的猪肘子。
简单来说,所谓的祭祀活动不过是一种仪式而已,只要是仪式,就会存在“做样子”的因素在里面。
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用十三副铠甲起兵,建立了后金。满清发源于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

满清老祖宗们当年也是以彪悍著称,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这种半生不熟的白肉,是女真人的家常便饭。
至于味道,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没有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的仪式以及祭品的分配都在悄然间发生改变,到清朝时期,清皇帝还在遵从先祖留下来的习俗,用半生不熟的猪肘子来祭祀祖先。
胙肉虽然作为一种祭祀用品,它的地位也在随着历史的发展改变了不少。
最初人们的物质水平低,胙肉作为祭祀用品可以说是香饽饽被人争抢。但后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简单烹饪的胙肉就变得有些难以下咽了。

按照祭祀要求,在祭祀举行前,皇宫的后厨会提前准备祭祀用品。一场祭祀下来,对于猪肉的需求量非常之大。
御厨们要事先将杀好的猪肉肢解好,然后集中放到一个大锅内煮。
大锅内只放置清水,没有任何的调料品,而且肉不会被煮熟,因为煮熟的猪肉看相不太好。
因此,为了让祭祀用肉能够有一个好的“卖相”,往往厨师只会将肉煮到七成熟的样子。
祭祀活动会如期举行,在这里不再赘述,环节无非是皇帝发表演讲,皇后发表相关感慨。内容呢基本都会集中在祈求风调雨顺,祈求祖宗显灵,祈求统治可以绵延不绝。
除此之外,还少不了一些装模作样的“碎碎念”。当这些工作都做完以后,便到了最“令人期待”的吃饭环节。

吃饭自古至今都是一件令人感到开心的事情,但清朝皇帝很强,他硬生生地就将这个事搞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儿。
每当祭祀过后,皇帝都会将祭祀用的猪肉赏赐给大臣,并且会看着他们用餐。皇帝赏赐的东西,恩情比海还要深,臣子一定要“大快朵颐”才好。吃得越开心,吃得越干净,来年升官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吹不黑,皇帝心里面有一杆秤,政绩方面都比较优秀,那么如果在祭祀大会上肉吃得又比较酣畅淋漓,那么升迁的概率至少增加一倍。
当年爱新觉罗·弘历就是在祭祀活动中,雍正赐给了他一块胙肉,这家伙眼都不眨的将这块胙肉全都吃尽了肚子里。
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皇位落到了弘历的手中,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这个人是一个比较自恋的“皇三代”,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给他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借着祖上的荣光,乾隆皇帝还赶上了“康乾盛世”的末班车。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乾隆自比十全老人,一生多次下江南,还作了4万多首诗,至于水平,众人心中自然有一杆秤。
因此,乾隆特别喜欢搞这些祭祀活动,这也给了大臣们多次吃肘子的机会。
一个肘子个头也不小,皇帝也算是体贴入微,命令大臣们,吃不完的可以打包带走,这也让不少臣子可以松一口气。
平日里山珍海味吃得多了,这些大臣们还真吃不下去这些油腻的猪肘子,不少人听说可以打包带回家之后,内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只要是带出了皇宫,吃与不吃,怎么吃,就有了可以操作的空间了。而这些肉毕竟是皇帝赏赐的,如果直接扔掉亦或者给动物吃,只要是被别人举报了,那么就只有来生再见了。
可恰恰就有一个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人就是纪晓岚。
纪晓岚喜欢吃白切肉,由于为官清贫,平日里还吃不上这么多猪肉。
据史书记载,纪晓岚熬茶一壶就可以吃十盘猪肉。正史中的纪晓岚也算是个奇葩,不单单好色成瘾,而且无肉不欢。
因此,这些大臣们便在出宫之后,一股脑的将皇帝赏赐的猪肉给了纪晓岚,处置得合情合理,而又不留痕迹。

至于纪晓岚是吃了还是扔了,那就是纪晓岚的事儿了。
乾隆皇帝让臣子将肉带回家的做法,本身就是给他们台阶下了,既不违反祖制,又让臣子可以舒心。
最聪明的还是纪晓岚,为大臣无限接盘,既帮了大臣忙,又让乾隆有面子,自己还能落下实惠,简直完美。
END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有趣更有料的内容
尽在李时针历史趣谈
样式 | 来源于脑洞大开
图片 | 来源网络
文字 | 来源于灵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