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怪现象,明知库兵从银库里偷银子却为何不抓?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281期
  ——野史纲目——
明知库兵偷银子却不抓,清朝这种奇怪现象的背后,正是官员们特殊的“生财之道”。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管理国库的户部发生了一件小事,几个负责看护和搬运国库银两的库兵,相互举报对方偷盗国库银两,本来这只不过是打几个板子的小事,但随着事情的不断发酵,牵涉进来的人越来越多,而涉及到的银两数目,也越来越巨大。
最终,这件事情越闹越大,被举报的库兵们,不仅相互揭发,还大肆宣传,事情闹到了无法收场、外界议论纷纷的地步,也闹到了道光皇帝的面前。
道光皇帝在听闻此事后,极为震怒,下令彻查并亲自审问,这一审不要紧,差点把道光给气没了,经过盘查,户部的库银,前后亏空和丢失的,合计高达九百对万两,要知道,当时大清朝一年的岁入也就4千多万两白银。
这个巨大的亏空,就连道光皇帝都没想到,虽说历朝历代,国库被盗并不是没有发生过,但亏空和丢失这么多银两,还尚属首次,并且通过审查,发现库兵盗银,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背后有一个完整的“产、运、销”产业链。

相对于现代金库的各种先进监控设备而言,清朝的国库,虽然没有高科技设备,但也拥有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相关岗位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国库银两的安全。
清朝户部银库设立有郎中一名,是国库负责出纳管理的官员。同时还设有员外郎、司库2-3名,笔帖式6-8名,另有库大使6-12人、验匠1-2人,以及负责看护和搬运银两的库兵20-40人。
这些人共同组成了清朝国库里负责银两入、管、出等各项工作,按理说,如此严密的管理方式,理论上是不应该发生库银丢失的事情,即便是某个库兵贪财拿上一些,也很快就能被发现,怎么可能会亏空九百多万两呢?
这里面最大的漏洞,就是负责搬运银两的库兵,毕竟银子没有长腿,不可能自己走出去,问题就出在这些库兵身上。前文讲过,库兵是负责银两的搬运和看护的,这就为其作案提供了方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每天看着白花花的银两,没有人会不心动的。
但银两不同于别物,如何带出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最开始,这些贪财的库兵,利用特殊的器具将银两夹带出来,比如藏在辫子中、衣服里,但这种方式十分的不保险,最终被暴露,因此,也在之后,清朝将库兵进出国库,改成了必须光着身子才行。
也就是说,一个库兵,上班时要把衣服脱掉进去,下班后进过检查,才能穿上衣服离开,这种方式虽然落后,但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库兵夹带银两的可能性。
有道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干成一件事情,只要挖空心思琢磨,总有方法,这些库兵们,在经过多方“试验”后,就找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
那就是用菊花来夹带。

这可是一个技术活,要知道清朝国库里的银两,个头可不小,将这些银两塞进去,一般人还真来不了。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有人练成了这“独门绝技”,躲过了层层检查,安安稳稳的将国库里的银子带了出来,根据记载,用这种方式夹带银两的库兵,最高纪录达到了一次带出80两纹银。
当然,这种技术单靠一个人是练不出来的,必须有人进行配合练习,以至于到了后来,这个指导、配合以及练习,形成了一门产业,叫做“旗倌”。
这些“旗倌”,专门负责往国库里“输送人才”,他们会找一些穷人家的孩子,安排师傅对其训练,教他们如何在菊花处塞银子,从少到多,在到一定程度时,接着练习如何运气不让夹带的银两掉下来。
经过反复练习后,“学艺有成”的就会被通过关系,送往国库当个库兵,而这些依靠身体吧银子带出来的库兵,在每次得手后,都要将银两和“旗倌”进行分成,毕竟这本领是人家教给你的。
但库兵也是一个只能吃青春饭的行业,在他们年龄大了以后,那个部位就会出现肌肉松弛,以至于那什么失禁,这时候,“旗倌”就会将年龄大的库兵赶走,换上新人。
那么,难道国库里的官员就是摆设吗?对库兵盗银就不知情吗?当然不是,国库里的官老爷,不仅知道,并且还是默许的。
上文介绍过,管理国库银两的领导,叫做郎中,郎中这个岗位,是一个公认的肥差,首先库兵的甄选和任用,完全是由郎中说了算,仅此一点,就是一个莫大的权力。
在清朝的,能当上库兵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在政治上可靠,因此,朝廷明文规定,库兵必须要从旗人中选拔,但这个规定,到了郎中手里,就成了敛财的工具。

“旗倌”训练出来的库兵,并不一定就是旗人,也有大部分是汉人,但经过“旗倌”的运作,以及对郎中的打点,这些人就统统变成了符合条件的旗人,因此,堂而皇之的就干起了库兵。
因此,“旗倌”必须要和郎中打好关系,以保证郎中能够从他们这里来选拔库兵,在嘉庆之后,“旗倌”在北京城,形成了门派,甚至为了争夺名额而大打出手的事件比比皆是,行业竞争相当激烈。
而郎中也不白白帮忙,除了必须要有的孝敬外,郎中最重要的收入,就是参与到库兵将银两夹带出后的“分赃”,这才是担任郎中最大的动力。
这样的一个郎中,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但却挣得最多,相比之下,那些“旗倌”也好,库兵也罢,只不过是拿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大头早就被把包括郎中在内的大小官员给私吞了。
毕竟单凭郎中一人,也完不成这整体工作,其余的包括员外郎、司库等岗位上的官员,也都不是瞎子,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官官相护”,每一个人都参与,每一个官员都有份的局面。
即使是要他人分成,但一个郎中在一年里,随随便摆也能弄到十几二十万两白银,这还是相对而言的“清官”,郎中的品阶不高,但可比朝廷的大员挣得还要多,
说白了,库兵就相当于一个行走的ATM机,他们利用身体,将国库中的银两夹带出去,然后与郎中等人进行分成,众人均得到一份利益。这样就是从选拔用人,到关节打通,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正是这个产业链,将大清朝的国库,一点一点的搬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亏空的国库银中,除了大部分流入库兵、郎中等朝廷人员,以及训练库兵的“旗倌”手中外,还有一部分进入了一个由库兵催生出的“黑吃黑”的产业中。
前文讲过,库兵需要将官银带出国库,交给“旗倌”,然后由“旗倌”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库兵这个行走的ATM机,就成了一些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眼中的提款机。
因此,在库兵下班后到“旗倌”处之间,就让这些人有机可乘,这些人为了钱无恶不作,在逐渐熟知库兵的行走路线后,找机会进行“黑吃黑”,杀掉库兵,取出官银,也是一条生财门路。
他们依仗的,除了胆大包天之外,主要是仗着即便是被发现,无论是库兵还是“旗倌”,都不敢声张,因为这银两来历不正。
所以,“旗倌”对于这种亡命之徒也是十分头疼,不敢把事情弄大,因此,除了加强库兵上下班路线的保密工作和加强护卫之外,别无他法,如果遇到这种人,只能花一大笔银子平事。
双方的前提就是,不能死人,一旦死人,官府就会追究,那么事情就会败露,因此,双方的较量,一直在暗中进行,互有输赢,总之,这也是这条产业链中一个特殊的存在。
这样的事情,是如何被发现的?其实,这种事情在当时差不多是路人皆知,只不过道光皇帝不知道而已。

事情的爆发,源自于一个要买官位的人,在向户部交纳买官的银两时,发现收据上的银两与他实际缴纳的银两,数目相去甚远,出现了少交银子多开收据的事情,这桩不起眼的买官卖官事件,正是户部银两亏空案的导火索。
买官卖官,在清朝中晚期十分常见,一些有钱的大户,用大笔的金银来换取一个官位,以此来光宗耀祖,这是在当时的一个常规操作。
但其中有个买官者,就在缴纳银两时,发现了户部官员在收据上,所写的银两远大于他所缴纳的数目,因此不满,才扯出了后续的一系列事件。
而因此事推脱责任的库吏,开始了相互揭发,最终导致该事件越闹越大,到最后,闹到了道光皇帝的面前。
道光皇帝也因此大怒,下令彻查,亲自审办,但在一番彻查后,查出来的结果更是让道光皇帝震惊不已。
牵涉的人员之多,涉及的年代之远,远超道光皇帝的想象。
清朝户部所藏的官银,从乾隆皇帝时期,也就是河神当国后,基本上就没在进行过大规模的清算与整理,在嘉庆年间,虽然进行了盘查,但其实也就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而已。
当时的国库,已经出现亏空,但相关的官员,上下打点之后,负责清点盘查的官员也就模糊其词的交差了事,因此,户部亏空的事情,一直就没有被发现。
这种贿赂盘点官员的事情,被一些初来京城的京官,或者参加会试的举子得知,这些人就会去向库吏勒索敲诈,而库吏为了平事,同样也大行贿赂,久而久之,在官场上,这种事情就成为了惯例,人人都习以为常。

在道光十年(1830),曾经有个官员周春祺,打算将户部官银亏空一事进行举报,但在其姻亲汤金利的劝说下,最终作罢,一直到道光二十三年,户部亏空的事情才被得以爆发。
道光皇帝在审问后,极为震惊,从库吏的供词中得知,几乎在朝的大小官员,都或多或少的接受过相关的贿赂,即便是本人没有,其家属或者奴仆也接受过库吏送来的银两。
这其中,御史骆秉章以及前文提到的周春祺,算是“出淤泥而不染”,也是唯一两个没有接受贿赂的官员,因此,在后期吗,道光皇帝对二人大为信任,并委以重任。
在审讯之后,户部亏空的银两,前后高达九百余万两,按照大清律法,凡是获得脏银的人,都应该被就地正法的。
但摆在道光皇帝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罚?都处罚谁?几十年的时间,负责的官员已经换了几茬了,更何况,这里面盘根错节,总不能将所有官员全部杀掉吧。
经过多方面考虑,道光皇帝最终没有因为此事而兴大狱,但亏空的银子,也不可能就此不了了之,最终,道光皇帝想出了一个还算绝妙的主意。
那就是分摊赔付。
具体方法是,如责任官员尚在的,那就由其按责任大小来赔付,如果故去的,则追问其子孙,由其子孙来进行偿还。
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追偿赔付就此展开,牵连进来的官员,多达百余人,包括因其家属或者奴仆收受贿赂,官员不得不进行偿还的事情时有发生。
有些故去官员的后代,因无力偿付,被朝廷追讨了数十年之久,苦不堪言。
而除了责任官员,一些清官也被要求按比例偿付,比如上文提到的骆秉章、周春祺二人,各自也分摊的赔付银五千多两。
但在实际的追讨过程中,道光皇帝的办法并没有如愿以偿,其中原因复杂,包括官员后人无力偿付、拒不赔偿等诸多情况,以至于到了后来,道光皇帝不断地降低赔偿标准,但最终到其驾崩,这笔亏空也没能补齐。

小结:
道光年间的户部亏空一案,是清朝中晚期各类奇案中的一个,但这个案件,深深的折射出晚晴的逐渐腐朽和没落,有道是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无数的蛀虫,对大清进行着啃食,户部亏空案只是冰山一角,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的资产被中饱私囊,以至于在清朝灭亡时,国库里仅剩几千个银元,这样贪墨成风、腐朽败坏的王朝,覆灭也不足为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