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by二姐)
今天参加了蒋能杰导演作品《一切都会有的 》放映+映后谈活动,还是蛮有体会的,现在来聊聊我的感受。
第一次知道蒋导应该是在腾讯视频的banner图上,那个时候是蒋导的纪录片《矮婆》上映,这部剧情长片讲述的是留守儿童的故事,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12岁的小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要负担繁重的家务,以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蒋导的作品,会有一些共鸣,因为我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个留守儿童,爸妈在外打工,很多时候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比起小云洁,我的生活要舒适很多——不用干繁重的家务活,甚至洗碗都不用。
今天是参加《一切都会有的》纪录片放映会,其实也有点巧合,晚上是跟朋友约了吃饭的,周二法爷在群里发了通知有这个活动,但是那会是白天在忙工作,就没怎么放在心上。
然后昨天下午法爷又在群里发了一遍通知,刚好下午比较空闲了,我就想着跟朋友看完这个记录片,晚上再跟朋友去吃饭。虽然地铁过去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点,但我知道法爷推荐,必属精品。
本想着下班后跟法爷报名说去参加的,刚好法爷就来问我有没有空去参加,真的是和法爷以及这部纪录片有点缘分呀!!!
好了好了,扯了这么多,正式开始今天的感想吧。
《一切都会有的》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心智障碍者”,一般指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症状的人。
这部分群体有,但是很难被大家关注到,市场上也很少有这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
我有一个亲戚的儿子就有这个症状,小时候还好,后面长大后就开始不正常了,表达能力出现问题,经常易怒打人骂人之类的,据说好像是神经压迫这类的。
他比我大几岁,因为情绪越来越难把控,经常打骂我太婆,就被送到某医院去长期居住治疗了。
这类群体的家人最关心的就是生活和就业方面了,因为家人很难照顾一辈子,影片中大部分内容是生活相关,当然也有部分是就业相关,比如说他们拖个地,就能赚多少钱,算是培养生存技能吧。
影片中刘斯博,是有自闭症的人,易怒,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一上来就拿石头砸玻璃,曾经一连砸过好几块汽车的玻璃,还有房屋窗户的玻璃。而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总是很耐心地去引导他们,这是让我很佩服的地方。
影片中还有一个小小的片段,有个工作人员,用棍子威胁或者是恐吓过“心智障碍者”,后来被劝退的,因为康复中心不允许这样的行为,他们的理念是把这部分群体的人当做正常人看待,去尊重人、包容人。
康复中心的存在,或许是更像一个特殊的学校,心智障碍者们可以在里面学习一些必备技能,比如唱歌表演、主持小活动、买菜做饭以及日常的打扫卫生,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让心智障碍者融入这个社会,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放映后谈话环节,忘记了是谁说了一句“也许只有在这样的场合,我们才会想起他们”。是的,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脑海里很难去知道他们,了解他们。
我觉得要是我们能像影片中的浩哥一样,有可乐就幸福,那该多好啊...
放映后谈话环节,我向蒋导提了一个问题,我说:“我们应该怎么去跟这些心智障碍者相处呢?”
蒋导说了很多,我记下了最重要的两个词:“尊重、包容”。是的,我们在路上也有可能会遇到这部分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包容他们,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
后来我们聊到了这类题材作品的当前发展情况,在市场上好像不太广泛受欢迎,这些的播放量,可能还不如抖音一个唱歌跳舞的视频播放量大,而且也没有多少人会去拍这样的作品,很大因素是不赚钱。
就像好几年前的电影《盲山》,知之者甚少,很多渠道也不会去宣传。
蒋导说到,真正的思想是阻碍不了的,人到了某一个社会阶段就会反思。
我的理解是,我们不可能永远需要那些娱乐性的作品,我们也需要那些能直击我们内心深处的作品。
电影除了娱乐功能,还有记录功能,电影还有它的基本原则在——带领我们了解世界。
最后聊聊蒋导吧,蒋导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把这部作品拍摄完成,当问到蒋导会不会继续拍这类作品,或者还有没有创意去拍新的东西的时候。
蒋导说了一句“有表达的欲望,创意很难枯竭。”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我写公众号,我一直希望有个平台可以去表达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只要我一直保持想要表达的欲望,我的创意也很难枯竭,我也会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度,思考度。
以上,是我今天对纪录片《一切都会有的》放映会感想,内容可能会有凌乱,记录和联想的顺序可能也会有缺陷,请大家理解。
最最后,当我们遇到这类心智障碍者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做的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包容他们。
-----------------------------------------
每日一句:
尊重他们,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包容他们,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一起终生成长~
今天是持续写作的第19/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