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君莫笑
责任编辑 | 柳叶叨叨
最近,一篇发表于20年前的专业论文竟然喜提热搜。
这篇论文的特殊之处在于“参考文献”的第一句: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口气之大,实属罕见。
网友不禁评论:“是谁那么目下无人?”
但当大家看到论文作者时,画风突变,纷纷转向“大佬随意”。
“本文作者——钱伟长。”
钱伟长有多“大佬”?
他身出名门,是中国物理力学分类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还是应用数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曾被爱因斯坦pick“可畏”。
纵观钱伟长的一生,可谓“传奇”。
他的人生不停“反转”,他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别人对他的认识,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让众人惊呼“意外”。
他被称作“无法贴标签的大师”。
身材矮小却成跨栏名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无锡名门钱家,父亲钱挚,学识渊博,曾创立多所小学教书育人,叔叔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
受他们影响,钱伟长从小喜欢读史书。进小学之前,他就熟读《春秋》、《左传》、《史记》等历史名著。
钱伟长16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去世,家中条件日益艰难,好在靠着叔叔的资助,钱伟长才能继续学业,并一举考入清华大学。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入学时,18岁的钱伟长身高只有1米49,几乎是清华最矮的学生。
然而,令全校师生大跌眼镜的是,“小个子”钱伟长竟然选择学习百米跨栏。
要知道,钱伟长仅比栏高30公分。
那要怎么跨过去呢?别人跑三步一跨,他就跑四步一跨。
为了不碰倒栏杆,他学着武林高手“片叶不沾身”那样,在每个栏上放置一片瓦,每次跨过去时,用脚只把瓦片扫落,栏杆保持不动。
钱伟长给自己研究的“秘笈”取名为钱氏跨栏法。
钱氏跨栏法的确“威武”。1933年,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钱伟长摘得百米跨栏项目的铜牌。
本以为这就是钱伟长的高光时刻,谁也没料到,他竟带领国足队拿了个冠军回来。
当年,跨栏比赛一战成名后,钱伟长先加入清华大学越野长跑队,接着又进入学校足球队。
因为他身体灵活,速度快,之后被选入国家足球队,做主力左前锋。
远东奥运会上,钱伟长一记穿裆球射门,直接让对手甘拜下风。
所有的“不可能”,在钱伟长这里,都变成“无限可能”。
在他看来,“逆风行驶”似乎更能激发他小身体里的大能量,这让他越发地“不按常理出牌”。
抱着“明知山有虎”的心态,却做着“偏向虎山行”的举动。
物理学渣却硬转物理系
钱伟长作为中国物理领域的扛鼎之人,你能想象他高考物理分数只有个位数?
钱伟长是个严重的偏科生,“两极分化”的高考成绩足以证明。
当年,钱伟长在钱穆的建议下,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出炉,语文和历史满分,化学和数学一共20分,尤其物理,只考了5分。
这样的成绩怎能进入清华大学?
谁让他国文和历史答卷太过于出彩,被当时的历史系主任陈寅恪极力挽留,他才破格进入清华。
毫无疑问,以钱伟长的天赋和储备,成为文史界的一名大家,不过是早晚的事。
然而,他自己却生生截断了这条康庄之路。
入学第二周,九一八事件爆发。
面对日军的入侵,钱伟长恨自己不能投笔从戎。
同时,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虽不能奔赴战场,但可以制造厉害的飞机、大炮,来对抗侵略者。
于是,仅凭一腔报国热忱,钱伟长做了这辈子最重要的决定——转系,从历史系转入物理系。
物理只考5分的人,要去读物理系,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转系申请一提出,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想都没想,直接拒绝了。
本来物理系名额就少,想读物理系的学生又多,怎么选也选不到钱伟长头上。
钱伟长哪那么容易放弃,正路走不通,他就“走后门”。
他让钱穆当说客,一边求着陈寅恪放人,一边拜托吴有训收人,他自己天天去物理系堵吴有训。
吴有训被他堵烦了,就一个劲儿地劝他更适合读历史。
钱伟长哪管这些,他不停地反驳吴有训说:
“我读物理是为了将来为祖国造坦克,造大炮,是为了救国。”
最后,吴有训被磨得没办法,只好提出条件,只要物理系的三门功课都能考到70分以上,就让钱伟长试读。
从5分到70分,这样的跨越岂是轻易能办到的。
可偏偏钱伟长就是一个越难越上,越挫越勇的人。他开启“疯狂模式”,拼了命地恶补数理化。
每天早上5点,他就跑到科学院背书,每天晚上10点,图书馆熄灯以后,他还躲在角落里挑灯夜读。
这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钱伟长又赢了。
他顺利通过考试,进入清华物理系。
50天完成的论文却被爱因斯坦点赞
钱伟长转入物理系后,他的人生开始呈现“大爽文”般的故事走向,每一个情节,都令人忍不住直呼“精彩”。
1939年,钱伟长考取了英国公费留学生。但第一次赴英时,他搭乘的客轮被扣作军用,只好半路折回。
第二次,他刚上船,发现护照上是日本签证,他和同行伙伴一致决定,不能接受侵略者国家的签证,宁可不留学也要表达对日本的愤怒。
于是,他们把护照扔进黄浦江,带着行李下了船,这一次又没走成。
直到一年以后,钱伟长才顺利抵达多伦多大学。
进入多伦多大学没多久,钱伟长便得到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赏识,并被他带在身边,赴美做第一枚导弹的设计工作。
工作之余,钱伟长还得挤出时间写论文。别人用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的论文,钱伟长只用了50天。
有人难免质疑,在如此高深的研究领域,50天写就的论文能有多大价值?
这篇论文最终发表在冯·卡门的文集中,这本文集收录的都是当时世界数一数二的科学家的论文。
更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在看到他这篇论文后,大声赞叹这个28岁的年轻人,直呼“后生可畏”。
他甚至对着钱伟长的论文感叹:
“我这一辈子,就这个问题没解决。”
得到爱因斯坦的青睐后,钱伟长一发不可收,频频给中国人长脸,丘吉尔更是在回忆录里不胜感激地称赞他:
“使伦敦减轻灾难的,是中国青年。”
钱伟长当年的一项提议,曾让整个伦敦市区免于巨大灾难。
二战期间,伦敦遭到德国火箭的威胁,丘吉尔向冯·卡门教授的研究团队求助。
钱伟长提出通过假象蒙蔽德国,使德国导弹按原射程攻击,这样一来,伦敦市区的损失就能降到最低。
丘吉尔采纳了钱伟长的建议,果然,伦敦市区免遭严重破坏。
从文史才子,到物理精英,再到拯救城市的“超级英雄”,钱伟长的前半生可谓高潮迭起,“惊喜”不断。
而支撑他每一次做出“意外”选择的,除了绝不认怂的勇气,更有心系家国的胸怀。
物理大家却成跨界“杂家”
有人称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不仅玩转物理和数学,还经常跨界搞个发明。
小到“举得容易”,大到坦克电池,都出自钱伟长之手。
这一切得从钱伟长“逃”回国内说起。
当初在得知抗战胜利的消息后,他向导师冯·卡门提出回国请求,然而,冯·卡门怎能轻易放走这位得意门生。
何况,钱伟长在美国从事的是火箭和导弹的技术研究,美国更是不肯放人。
无奈之下,钱伟长以思念家人之名,要求探亲假。
为了掩人耳目,他只带了几件衣服和几本书,便悄悄“逃”出美国。
回国后,钱伟长几乎“包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的力学相关课程。
1968年,没能逃过时代风暴的钱伟长被下放工厂。
虽然干着炉前工的活儿,但钱伟长并不“安生”,竟偷偷搞起了发明。
他建造热处理车间,还研发了一种杠杆设备,可以让工人轻易地举起52公斤铁棒。
这方唱罢,他又开始琢磨身边的液压机。
经过他一次次改良设计,在钱伟长手里,诞生了当年全北京最好的液压机。
动荡一结束,钱伟长就收到了一项特派任务——研究坦克电池。
可是,电池属于化学领域,他哪懂这个。当然,钱伟长肯定接下这项任务。
一则,按照钱伟长的“叛逆”性格,肯定专挑有挑战性的事情去做,二则,这项任务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派发的。
于是,一年多的时间里,钱伟长骑着他的大轮自行车,满北京城地跑,看到和电池有关的单位,就进去打听学习。
翻阅的资料更是堆积如山,足足有三百多万字。
经过一番“死磕”后,钱伟长终于研制出比美国通用公司产品性能更高的电池。
此时,钱伟长已年近古稀,但他的“折腾”还在继续。
七旬高龄却任“四流大学”校长
栏也跨了,球也踢了,导弹也造了,电池也成了,发明也搞了,跨界也玩了,白首仍少年的钱伟长,还有什么没做过?
“改造”学校。
1983年,71岁的钱伟长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一职。
他上任以前,这所大学可是有名的“四流大学”,全校学生不足1000人,学校管理一塌糊涂,当地人一向瞧不上。
钱伟长一看,瞬间干劲满满,因为挑战的机会又来了。
他一上任,马上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破“四墙”,实行学分和导师制度,强调老师多上课,倡导学生多自学。
改革效果很快显现,1996年,上海大学已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此后,钱伟长一直从事高校教育研究工作,把自己置身于年轻人当中,将毕生所学传授于更多的莘莘学子。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于上海逝世。
一代大师的传奇人生,落下帷幕。
钱伟长这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制造“看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的精彩。
而他所有的“反转”,都被一种忘我的精神串起。
无视身高的缺陷,不管专业的欠缺,忽略所受的赞誉,不问利益的得失,忘掉身处的困境,破除年龄的局限,看清内心所爱,只顾一路向前。
正如当年感动中国给予钱伟长的颁奖词:
“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排版:燕子
校对:华子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喜欢娱乐影视类文章的朋友
欢迎关注柴叔带你看电影
再纯的爷们儿,也希望变得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