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女王”吴明珠:和袁隆平是同学,中国人能吃瓜自由多亏了她




本文作者:小海洋
责任编辑:蓝橙
有一个人,她和袁老毕业于同一所大学,袁老种水稻,她种西瓜,一个影响了中国的稻田,让中国人不再挨饿,一个影响了中国的瓜田,让中国人实现吃瓜自由。
她就是吴明珠奶奶。

吴明珠在育瓜生涯中一共培育了28个经国家审定的瓜种。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红心脆:

很多人喜欢的郁金香:

大家经常买的麒麟瓜:

有人说:夏天的灵魂,就是那一口冰甜的西瓜。
她培育的哈密瓜和西瓜,在新疆种植推广得到83 %。相当于我们每年夏天吃到10 个瓜中,就有8个多是吴明珠培育研发出来的。

而我们能自由吃瓜,耗费了吴明珠整整60年的心血。

“填写志愿表时,就想要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这是吴明珠的初心。
但却未能如愿,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央农村工作部上班。

1955 年,新疆的领导专门到北京要人才。
在首都上班,爱人杨其佑又正好在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这个分配对她们的生活与工作都刚好,但这些并不能消散她心中的念头:自己学的是果蔬专业,应该到一线搞科研,不该坐机关。
吴明珠放弃了别人羡慕的工作,找到领导申请去新疆。但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高材生,上面不会轻易批准。吴明珠只能经常找领导说软话,最终才来到素有“瓜果之乡”的新疆。
初来乍到,生活习惯就遇上了困难。
村民拿了手抓羊肉来招待她,但是生在南方的她爱吃鱼虾,吃不惯羊肉,吃了一口就跑到门外吐了,吐了又装作没事回到座位上去。
晚上睡在毡子铺的热炕上,被虱子咬得浑身发痒,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吴明珠出生在大城市,家庭条件好,在这之前,她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
她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收集散落民间的甜瓜品种。
为了收集甜瓜种籽,她经常和同事骑着毛驴奔波在人迹罕至的火焰山、大戈壁中四处打听。
那会刚好是夏天,非常炎热,戈壁滩又没有可以遮挡的地方。即使到了夜间,气温最低也不少于40℃。
一天走下来,吴明珠总觉得自己的头发被烤焦了。
晚上怕遇到狼,吴明珠就直接睡在废弃的窑洞边,第二天再继续走。
一旦有好瓜的消息,不管多远多热,吴明珠都要亲自上门去找,然后自己掏钱买回来。所以,每次到瓜熟季节时,她的工资很快就用光。
这样的工作持续了3年,吴明珠走遍了吐鲁番当地的300多个生产队,从农民的手里收集了100多份资源,并从中整理出44个品种。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品种瓜。
吴明珠总是干着别人不理解的事情。
1979年,吴明珠被提拔为地区副专员。担任领导占用了她很多时间与精力,使她没有更多的心思花在瓜杂交实验。
这并不是她想要的,为了能多和瓜接触。吴明珠借口回南京照顾久病的丈夫,辞去副专员的职位。实际上,她并没有回南京,而是申请调到新疆农科院,并提出一个要求:不当官,还去种瓜。
毕业那会放弃别人羡慕的大城市工作,奋斗多年,好不容易升为领导却又主动放弃。
吴明珠说:“瓜从播种到长大都有变化,不仔细观察有些变异就选不出来。”
观察瓜,才能学会跟瓜交流。
新疆的日晒和风沙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尤其对在乎形象的女生更是一种牺牲。
在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袁隆平见到从新疆来参会的吴明珠,他惊到了,20多年没见,曾经是校花的姑娘变成了一位又老又黑的老太太。吴明珠从小在大城市长大,长得漂亮,在上大学时,绑着两条大辫子,是学校少有的校花。
此时,袁隆平瞬间对这位老校友充满了敬佩。

新疆农科院院长陈彤说:“吴明珠老师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儿,而且做得很出色。”
有一次,盼来了期待许久的首次评职称,最有申报资格的她,却没有报送申请材料。有人问她为什么,她说:“正赶上给瓜授粉不能为了职称而误了农时。”
择一事,终一生。吴明珠说过:“这一生,我就是一直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这就是她的理想。
都说一份好的事业都有爱人的支持,吴明珠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丈夫杨其佑全心全意的支持。

在大学时,杨其佑和袁隆平是睡上下铺的兄弟。为了妻子的事业,杨其佑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来到新疆。
当时,杨其佑的成绩是非常好的,外文各方面都很优秀。

在新疆鄯善县,杨其佑开过拖拉机,打过井,种过蘑菇。他白天工作,下班回家做饭,晚上还为吴明珠摘录英文、俄文参考资料。有时担心妻子太累,还常常走几十里路去帮助授粉。
杨其佑说:“我甘当铺路石子,谁让我娶了个科学家老婆呢!”
因为工作太忙,生活上都是丈夫在照顾她,她没能顾得上丈夫,这也成了她一生的遗憾。
有一次,吴明珠出差一个月,回来后发现家里立着几个空酱油瓶子。原来,是丈夫每顿都用酱油泡饭。而平时,只要是吴明珠下乡蹲点,他总会送去油炒面和炒腌菜。这让吴明珠心生内疚。
因为没有照顾好自己,长年累积,使杨其佑得了胃癌。
在吴明珠的心中,丈夫是支撑着她生命的大树,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吴明珠憋不住,泣不成声,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悔恨:“你为了我,什么都没有了,都是我没有照顾好你。”
丈夫强作微笑地说:“别难过,会好的。你是我的骄傲,我无怨无悔,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说完,杨其佑伸出了3个手指,艰难地说“三连冠”。
这是他们夫妻间的默契,那天吴明珠培育的皇后、芙蓉、郁金刚刚通过品种审定。
吴明珠日夜守在丈夫的身边,给他唱歌,压出甜瓜汁,一滴一滴送到丈夫的嘴里,在离开吴明珠那年,杨其佑才57岁。
丈夫走后,吴明珠的儿女说要接她回南京的姥姥家。吴明珠不肯,她说:“我从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献,我的事业里有他的希望,我想继续留在新疆从事甜瓜事业。”
儿女们听后着急了:“我们没有了爸爸,不能没有妈妈,你们都奉献了,我们怎么办?”
作为妈妈,吴明珠很清楚自己不称职。孩子们从小就不在自己的身边,都是由外婆、舅舅和舅妈抚养长大的。
小时候,儿子杨夏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妈妈陪伴时,都会埋怨他为了工作牺牲家庭,但一想到妈妈在新疆吃苦受累,又会心疼和理解她。
清明节扫墓时,吴明珠都会带着新品种的甜瓜去和丈夫诉说:“其佑呀,我评上中国工程院士了,要是没有你,我不会有今天。我好想咱们在一起的日子,这辈子没照顾好你,让你为我吃了那么多苦。”
“其佑。我培育的9818黄皮甜瓜在美国加州试种成功了,瓜也已经进入超市了,这是我们国产甜瓜第一次在国外种植成功!”
每次成果,吴明珠都会跟丈夫讲,默默的告诉他,心中对他的想念与不舍。
吴明珠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我这一生,最亏欠的就是我的丈夫。”
最好的感情,莫过于两个人都一份共同的事业,一起为之奋斗努力,相互支持与理解。而最大的遗憾便是,你为了我牺牲自己,我却无以回报你。
在家庭里,吴明珠不算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在科技事业上,却是一个值得大家追逐的榜样。

在海南时,吴明珠租在附近一个农民的家。有一次她肚子疼得非常厉害,直到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急性阑尾炎。
做完手术回到家,农民老大嫂把自家的鸡宰了给吴明珠补身体。那个年代,鸡是非常金贵的,即使过年也舍不得宰了吃,农民都指望着它下蛋卖钱。
吴明珠嘱咐他们,不能再背着她宰鸡了。
谁知道,这家农民把仅有的5只鸡蛋全宰,用来熬汤给她补养身体。
看着炖好的鸡汤,吴明珠眼泪哗啦啦地掉下来。
农民喜欢她,也是因为她真诚热情。
不论在新疆,还是海南,只要瓜生病了,农民在电话里把情况跟她说上几遍,她能马上开出药方。
农科院前院长陈彤说:“吴明珠做人、做事、做学问,都给后辈树立了永远的典范。”
2003年,课题组里一个叫李劲松的年轻人萌生离开三亚的想法,想要跳槽到广州与爱人团聚。
这天吴明珠和往前一样,带着大伙们钻进大棚给甜瓜授粉。只见她娴熟地将雄花摘下,小心翼翼地将花粉抹在雌花的柱头上,用发卡夹住,再挂上授粉日期的牌子。
看着这位70多岁的老人循环往复地劳动着,李劲松心里升起一股感动:在老师面前,自己显得多么渺小。
新疆戈壁滩的风沙,海南的烈日,什么困难都压不倒她。
评上工程院院士那年,国家奖励她50万元。她把一半留给课题组,另一半全分给大家,连实验室临时帮工的农民也有分到。
新疆农科院准备为她修“院士楼”。她坚决谢绝:“我一年大半住在育种基地,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领导奖励她,她把奖金全部用在建大棚,搞实验上。面对大公司的高新招聘,她统统回绝。
作为她的学生,李劲松懂得老师的心,她不图索取,始终如一,一心着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吴明珠指着两行瓜架对李劲松说:“现在长得好的种子已经在太空转了一圈,叫做航天育种。我老了,以后多少前沿的科技育种需要靠你们年轻人去完成。”
老师的话打动了李劲松,当天晚上,他劝说爱人从广州调到三亚,留在了这里。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2005年,三亚成立了科技技术研究院,李劲松被任命为研究院院长。
拿到任命书,李劲松第一个跑到老师面前,吴明珠很高兴地说:“你虽然离开了课题组,可我们永远是战友。”
李劲松心里默默地说:“老师,您放心,我向您学做事,学做人,您永远是我的榜样和楷模。”

在吴明珠的言传身教下,研究所一批科技人员以她为榜样,向她学习做事、做人。
新疆葡萄瓜果研究所长廖新福说:“吴明珠是他的启蒙老师,更是他这一生都尊敬的人。”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那些曾经迷失方向的人,终于在星辰大海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灯塔。
这就是薪火相传的意义。也许最初它只来源于一个想法,一次举动。但最终,他会长大成一个个优秀的传承人员。

瓜就是她的生命,陪伴了她的一生。
因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吴明珠在82岁时告别了瓜地,回到重庆与儿子住一起。
在家里,负责照顾她的陈文香说:“虽然她的记忆力出现衰退,经常会将家人认作同事,但她始终没有自己坚守一生的瓜事业,时常念着想要会新疆种瓜。”
吴明珠89岁时,儿子带她来到曾经工作过的新疆瓜地里,她的眼里满是欣喜和痴迷。身子熟练地去给花授粉,然后将缠绕在一起的瓜梳理开来,笑容满面地说:“你看这些瓜长得多好呀。”
在新疆葡萄瓜果研究的展馆里,摆着一帧又一帧甜瓜品种的图文,陪同人员说:“这都是您当年育成的品种。”
吴明珠微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育成的,这是大家共同的成果。”
吴明珠经常说:“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觉得难受,就像母亲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如今,91岁的吴明珠已经认不出人,但却永远记得她的瓜。
有一天,她突然要出门,家人问她,您要去哪啊?
吴明珠嘴里小声嘟囔着说:瓜该授粉了。
排版:小鹿
校对:华子

本文作者简介:小海洋,一名写作爱好者,从事写作2年,累计输出50万字。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