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字子度,本是益州牧刘璋手下大将,后与法正、张松一同迎奉刘备入蜀,改投刘备。刘备在平定益州后,封孟达为宜都太守。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胜利后,派孟达从秭归攻房陵,攻城掠地。
孟达不负众望,进展顺利,斩杀房陵太守蒯祺,夺取房陵郡。他在夺取房陵后,乘胜追击,继续进攻上庸。刘备担心孟达一人拿不下上庸,于是令自己“义子”刘封从汉中顺着沔水,前去支援孟达,并统领孟达的军队。
刘备派义子前去帮助孟达,还有夺取孟达成果的意思。刘封和孟达夹攻上庸,并成功夺取。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征调刘封和孟达两人,却遭到了拒绝。后关羽败亡,孟达害怕刘备埋怨自己,同时与刘封不和,常遭到刘封的欺辱,连自己的乐队也被刘封抢夺。他于是带领4000多部曲叛变,投奔了曹魏。
孟达叛蜀投魏后,受到魏文帝曹丕的重用,被任命为新城太守,和夏侯尚、桓阶亲善。孟达占据的上庸三郡,属于半独立状态,对于曹魏皇帝的圣旨,想听便听,如果对自己不利,便当作耳旁风。
孟达有自己的私人部队,夹在曹魏和蜀汉之间,左右逢源,连司马懿、诸葛亮魏蜀两大统帅都对孟达非常忌惮,那么孟达的到底有多厉害?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诸葛亮忌惮孟达
魏文帝曹丕对孟达非常信任,夏侯尚、桓阶等曹魏重臣对孟达也友好,他没有反叛之心。然而,曹丕死后,孟达逐渐失宠,萌生了反叛的心思。蜀丞相诸葛亮抓住了机会,暗中与之通信,劝说其图谋叛魏。
此时,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对占据上庸的孟达非常忌惮,因此准备拉拢孟达。诸葛亮怕孟达反复无常,便想促他速叛。诸葛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想了个很奇葩的办法。他知道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有矛盾,于是派郭模到申仪那儿诈降,故意泄露孟达叛魏的大事。孟达得知自己叛变的事情泄露,筹备起兵。
试想,如果诸葛亮不是忌惮孟达,不是为了促进第一次伐魏的顺利进行,怎么会给曾经的叛将写信,诱导其归顺蜀汉。
《魏略》:(孟)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
司马懿忌惮孟达
申仪得知素来与自己不和的孟达有投敌的行为,便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司马懿也非常担忧,怕孟达突然发难,拉起大旗归顺蜀汉。他于是给孟达写了一封信,意在稳住孟达。孟达收到司马懿的信之后,对自己是否应该叛魏投蜀,犹豫不决。
司马懿明面上安抚孟达,暗中带兵前去征讨。当时司马懿手下众将认为应该先向皇帝请示,再做决定。而司马懿却认为应该快速出击,先斩后奏,在孟达反应过来前,将其除掉。
按照常理,司马懿得知孟达有反意,应该先禀报魏帝,拿到圣旨,再去平叛。孟达也是这么想的,认为司马懿至少需要三十日,才能抵达上庸。这段时间,孟达有足够的时间修筑防御工事,到时候司马懿大军来到,只能望洋兴叹。
然而,司马懿忌惮孟达,怕孟达反叛之后,和诸葛亮夹攻曹魏,因此在给魏帝上书的同时,带兵前去平叛。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司马懿仅仅用了八天便赶到上庸城,此时孟达大惊失色,这才被擒杀。
《晋书·宣帝纪》: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司马懿当时手握重兵,与之交好的魏文帝曹丕刚刚去世,他受到新帝曹叡的猜忌,随时可能有杀身之祸。对于魏帝曹叡来说,兵权是最大的倚仗,哪个大臣也不能不经过自己的授权,而随意动用军队。司马懿是冒着生命危险,带兵前去平叛的。他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有什么后果,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说明司马懿忌惮孟达, 怕孟达反叛对曹魏造成更大的伤害。
结语
诸葛亮在第一次伐魏时,忌惮上庸的孟达,害怕孟达与魏兵联手夹击自己,这才给其写信,将其收买,减少伐魏的阻力。
司马懿忌惮孟达与诸葛亮联合,对曹魏造成很大的威胁,这才冒着被魏明帝曹叡猜忌的危险,先斩后奏,带兵前去擒杀孟达。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