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于公元207年出生,221年被立为太子,223年登基为帝,263年退位,成为安乐公,271年病逝。
以上是刘禅的个人极简简历,再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世人对于刘禅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刘禅骄奢淫逸,任用宦官黄皓,不信任大将军姜维,是一个十足的昏君,然而,也有人认为刘禅“知进退”、善于审时度势,大智若愚,在位长达41年,是一个难得的明君。那么正史上的刘禅到底是一个傻子皇帝,还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皇帝呢?
人们认为刘禅是一个傻子皇帝,主要是因为他在司马昭的宴会上说过“此间乐,不思蜀”六个字。
在蜀汉被灭后,司马昭为防止后主刘禅在成都再次割据,于是封刘禅为安乐公,并将刘禅及其老婆孩子们、原蜀汉文武大臣都带到洛阳,“集中看管”。有一天司马昭大摆筵席,款待刘禅和原蜀汉文武大臣。大家推杯换盏,有说有笑,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宴席上突然演奏蜀中乐曲和歌舞,蜀汉老臣们看了之后,怀念亡国,纷纷落泪,然而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后主刘禅。
此时,司马昭起了坏心思,故意戏耍刘禅道:“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啊?”刘禅不假思索,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六个字一出,满场震惊,不但蜀国旧们满面羞愧,就连司马昭也坐不住了。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此间乐,不思蜀”这六个字足以证明刘禅的愚蠢。然而,后面还有四个字,那才是刘禅的大智慧,这四个字是“诚如尊命”,结合上下文翻译过来是“和你说的一样啊,你是怎么知道的”。
精彩的还在后面,蜀汉旧臣郤正实在看不下去,趁上厕所的时候,叮嘱刘禅道:“主公啊,你不能这样回答,如果司马昭再次询问,你应该闭目怀念,并哭着回答祖先坟墓在蜀国,日思夜想。”酒过半巡,司马昭再次询问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这次,刘禅学“聪明”了,把郤正的话说了一遍。
司马昭听了后,惊奇道:“你怎么说的和郤正说的一模一样啊。”刘禅也奇怪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啊!”司马昭听了后,哈哈大笑,自此彻底打消对刘禅的疑虑,认为刘禅是一个诚实的人。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司马昭听了刘禅的话后,竟然笑死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司马昭都是病逝的,并非笑死)
《汉晋春秋》: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有人说,刘禅是真傻,听不出司马昭对他的嘲笑。实则不然,试问,如果刘禅真是一个傻子,刘备怎么可能选其为继承人呢?如果刘禅真是一个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一样的傻子皇帝,他如何能在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蜀国重臣的环绕下,坐稳四十多年皇帝的?
因此,刘禅绝不是一个傻子皇帝,而是一个“大智若愚”的皇帝。蜀汉被灭,已经没有复兴的希望,如果刘禅逆天而为,继续和司马昭对着干,将会死很多人,给益州老百姓带去更多的灾难。
在什么岗位,就干什么事。刘禅在位的时候,想的是如何将蜀汉治理好,如何让自己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刘禅当安乐公的时候,想的是如何消除司马昭的疑虑,如何让益州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再经受战乱之苦。
换成任意一个人,被司马昭如此戏耍,都很难忍受,然而刘禅却忍受下来了。他还“配合”司马昭,完成“此间乐,不思蜀”的表演,似乎向司马昭表明心迹,不想复兴蜀国,余生只想当一个快快乐乐的安乐公。
在司马昭试探的时候,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六个字被嘲笑千年,然而他后面还有四个字(诚如尊命),才是大智慧,刘禅用自己独有的智慧,保全了自己及家人。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汉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