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十一次北伐,绝非匡扶汉室,而是另有目的,他的真实目的是啥?此人的遇刺说明了一切


姜维,本是魏国天水郡参军,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受到天水太守马遵的猜忌,走投无路之下投奔诸葛亮,成为诸葛亮的“关门弟子”。
在诸葛亮五伐中原的时候,姜维尽心尽力,在诸葛亮公元254年病逝五丈原的时候,姜维奉命断后,击退司马懿追兵,使蜀军顺利撤回益州(另一位大将魏延因为私仇不愿断后)。从此,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遗志,穷尽一生从事前蜀汉丞相诸葛亮未完成的事业,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这十一次北伐,胜多败少,大大壮大了蜀汉声势,削弱了曹魏国力。在一般人看来,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真实目的是匡扶汉室。

实则不然,姜维十一次北伐,绝非为了匡扶汉室,而是另有目的,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其实从费祎的遇刺已经说明一切,姜维吸取费祎遇刺的教训,转移内部矛盾,北伐中原。如果运气好,蜀国打败魏国,灭了魏国,甚好,如果没有成功,也没什么太大的损失。
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人,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是继诸葛亮之后的蜀汉重量级人物之一。他文武全才,还善于外交,多次奉诸葛亮之命出使东吴,从容应对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东吴君臣的无故刁难,受到孙权的礼遇。
诸葛亮五丈原交代后事的时候,向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和费祎,认为此二人品德端庄,才能出众,能接替丞相之职。在蒋琬病重后,费祎顺利接替其职务,成为蜀汉新的掌舵人。他在接替蒋琬为蜀汉尚书令后,对文书过目不忘,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然而,在延熙十六年(253年)过年的时候,后主刘禅大摆筵席,与满朝文武庆祝,志虑忠纯的费祎却被魏降人郭脩刺杀,伤重不治而亡。此后,姜维掌握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也无人阻挡其北伐步伐,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伐魏之战。
《三国志》相关记载: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欢饮沈醉,为脩手刃所害,谥曰敬侯。
有人说,费祎的遇刺,幕后主使是姜维,因为姜维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的个人实力达到了巅峰,在蜀汉呼风唤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

后主刘禅当时只是处理了直接行刺的刺客郭脩,没有深究。因此费祎遇刺是一件大悬案,到蜀汉灭亡也没有彻底真相大白。但是刘禅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明君,定然不会放任图谋不轨的奸人掌权,也不会不给费祎讨公道。因此可以推断,姜维对于费祎遇刺一事并不知情,也不是幕后主使。
不可否认的是,费祎遇刺身亡后,最大的得益者确实是姜维。此后,姜维成为蜀汉大将军,多次带兵北伐,有胜有负,打得不亦乐乎。
但是,姜维自知以他自己的本事,和恩师诸葛亮差远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姜维有自知之明,他深知他即使伐魏偶尔打几个胜仗,也无法灭掉曹魏,复兴汉室江山。他之所以不停地伐魏,目的绝非匡扶汉室,而是为了转移蜀汉内部矛盾。

当年诸葛亮五次伐魏期间,蜀汉内部铁板一块,大家一致对外。在诸葛亮死后,蜀军内部便发生了内讧,大将魏延和长史杨仪闹翻了,自相残杀,魏延被杀,后杨仪因不满官职被流放汉嘉郡,不久入狱自杀。
现在又发生了费祎遇刺案,总之,“和平时期”的蜀汉,朝堂之上事情不断,内讧不断。此时,蜀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事者,带着蜀军继续伐魏,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全身心投入到“复兴汉室江山”的事业中,减少内耗,减少自相残杀。

结语
姜维一生之中虽然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但是他的真实目的绝非匡扶汉室,而是为了转移蜀汉内部矛盾,费祎的遇刺便说明了一切。姜维十一次北伐和诸葛亮五次北伐是一样的道理,姜维和诸葛亮都是为了整合蜀国内部各派,转移矛盾,达到一致对外的效果。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