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司马懿两人,一个是曹魏的奠基人,一个是西晋的奠基人,但是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前朝的重臣兼权臣,却架空前朝皇帝,独掌大权,那么这两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呢?其实老毛(毛宗岗)说得再明白不过,看看下文分析大家就清楚了。
第一句: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
司马懿临终前,常常梦见贾逵、王凌两个曹魏的忠臣,非常自责,深感对不起老主公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人。而曹操呢,他面对众人的劝进,哈哈一笑,表示他老了,看儿孙的吧,儿孙想更进一步,成为皇帝,那是他们的造化。
从司马懿和曹操两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有悔恨之意,而曹操则是放纵,期望他的继任者开创新朝。
第二句: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
曹操干了什么“好事”呢?曹操虽然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官至太尉,但是他却从基层做起。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的时候,只是一个洛阳北部尉、顿丘县令之类的芝麻官。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才逐渐发达,还当过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代理奋威将军,此后,曹操大展宏图,先后当过东郡太守、兖州牧、建德将军、镇东将军、司隶校尉、大将军、丞相等官职。
这些官职都是曹操凭借战功一步一个脚印得来的,并无不妥。接下来曹操出格的做法就是毛宗岗所说的“好事”了,一共有三件。
1、公元213年五月,曹操打破“非刘姓不能为王”这个老规矩,逼迫汉献帝册封其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魏国就是汉朝之中的国中之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2、公元216年四月,曹操再次逼迫汉献帝册封其为魏王,邑三万户,地位在其他所有诸侯王之上。曹操还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等特权。
3、公元217年十月,曹操又一次逼迫汉献帝赐予其“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地位更加尊崇,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曹操三个出格的做法,司马懿一个都没有。这三个出格的做法,都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干的。司马懿在临终前,他还将相国、安平郡公都辞去。
曹操和司马懿两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一目了然。
第三句: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将刘备看成是与他齐名的英雄,其他人都不足挂齿。曹操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知道刘备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衣带诏,于是毕其一生精力,都在追杀刘备,从徐州到荆州,又从荆州到江东。曹操正是因为忌惮汉室宗亲中的贤能之士刘备,才不遗余力想除掉刘备。
反观司马懿,他诛杀曹爽,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曹魏江山社稷。当时的曹爽,掌握魏国军政大权,胡作非为,太不像话了(本文不一一罗列曹爽干的坏事了),连司马懿和陈泰这两个老臣都看不下去了,才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曹魏宗室之中的害群之马曹爽。
第四句: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曹操掌权后,汉献帝非常不满,感觉自己刚出了魔窟,又掉进了另一个魔窟,他随时都想干掉曹操,拿回属于他的一切。为此,汉献帝刘协进行了许多努力,然而这一切都白费了,还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
衣带诏事件败露,有身孕的董贵人及其父亲车骑将军董承都被曹操无情杀死,伏皇后和她生的两位皇子也被处死,伏氏宗族一百多人也被处死。
总之,曹操对待汉献帝刘协非常不友好,杀了汉献帝的贵妃、皇后、儿子。反观司马懿,虽然除掉曹爽,但是对郭太后和小皇帝曹芳毕恭毕敬,时刻牢记君臣礼节,辞让丞相,拒绝加九锡。
结语
以上四句话是毛宗岗对曹操和司马懿两人的客观评价,曹操和司马懿两人,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司马懿是魏国的忠臣,而曹操是东汉的奸臣。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