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赵云是刘备的忠实部将,也是刘备集团仅次于关羽、张飞的“四弟”。按理来说,赵云一生追随刘备,理应对刘备忠心耿耿,然而赵云在蜀汉朝堂上说的一句话,却让刘备明白,原来赵云真正忠心的不是刘备,而是另有其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称帝半年后称帝,重建汉朝,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东征江东,给关羽报仇雪恨,顺便夺回荆州。刘备于是在朝堂之上,和文武大臣商讨如何讨伐东吴孙权。然而,刘备刚刚提出来,赵云便不知趣提出了自己的异议,他谏言道: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赵云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曹操(曹丕)是汉贼,不是孙权,应该先灭魏,再灭吴,不能因公废私,放任曹贼不管,而去给关羽报仇。
刘备听完赵云的这句话,大怒不已,认为赵云不理解他的苦心,不忠于他,而是忠于汉室,汉献帝刘协。然而,刘备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一心想着东征伐吴,为死去的关羽报仇,无时无刻不想夺回荆州,教训被盟的孙权。他因此将赵云晾在一边(留云督江州),带着黄权、吴班、冯习、张南、辅匡、赵融、傅肜等人东征,后来还有沙摩柯等五溪蛮族加入,声势浩大。打仗正是用人之际,刘备却将最能打仗的赵云留在后方,押送粮草,不得不说他太意气用事了。
还有几件事情,能说明赵云真正忠心的不是刘备,而是汉室汉献帝刘协。
其一,赵云先后投奔公孙瓒、刘备。
赵云是常山郡人,而常山郡属于冀州,按地域来说,他应该投奔袁绍。然而,赵云认为袁绍家族虽然是“四世三公”,但袁绍不是明君,也不会施行仁政,因此他舍弃袁绍,千里来投公孙瓒。
赵云跟随公孙瓒征战了几年,发现公孙瓒也不是他理想中的明君,但他发现依附公孙瓒的刘备是当世少有的明君。赵云于是跟随刘备征战沙场,是刘备帐下骑兵统领,为其冲锋陷阵,立下了无数功劳。但赵云名义上还是公孙瓒的部将。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他回去给他兄长办丧事,于是离开公孙瓒。后来,在公孙瓒败亡之后,赵云再次出山,千里寻找到刘备,正式成为刘备的战将。
赵云在袁绍、公孙瓒、刘备三人之间选择主公,他最主要的是看哪一个主公能施行仁政,匡扶汉室,袁绍刚愎自用,徒有虚名,公孙瓒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也不是最佳主公,只有刘备以仁德闻名于天下,又是汉室宗亲,是最有可能复兴汉室江山,辅佐汉献帝刘协重振汉室之人,赵云于是义无反顾地投奔到了刘备帐下。即使刘备没地盘,没兵没粮,屡战屡败,赵云也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其二,赵云反对刘备分封成都城中房舍和城外桑田。
刘备在经过几年的征战后,终于平定了益州。许多跟随刘备征战的将领于是向刘备建议,将成都的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和城外的桑田给分了,犒劳一下出生入死的将军们。
说实话,这些将军士兵跟着刘备打仗,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土地和钱财,让后代子孙过上富裕的生活吗?从这一方面考虑,这些人请求封赏的要求并不过分。然而,如果刘备真的这样做了,势必会激起民变,激化益州本土的士族、老百姓的矛盾,得不偿失。
赵云本着为复兴汉室江山着想的初心,出言反驳道: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赵云这一番话,明显是“找抽”,他不想要土地,你别断了别人的财路啊。但是赵云还是这样干了。刘备思索良久,他同意了赵云的建议,将益州的田地还给了益州的老百姓。
结语
赵云反对刘备东征的话说明赵云自始至终,真正忠心的不是刘备本人,而是汉室汉献帝,只是恰巧刘备是当时最有可能匡扶汉室江山的人罢了,赵云才追随刘备一生。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