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告诫过,中国想强大,该国是隐患,果然应验


晚清时期,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也还停留在“被朝廷消灭过的海上倭寇”。再加上日本是个极小的岛国,在世界版图上找不到踪影,大清对在日本也都很轻视,不把这些挑衅放在眼里。

但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为了躲避岛上的天灾,日本人开始物色周围的国家,想要效仿西方国家给自己占领一块殖民地。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
“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
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
“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晚清的中国虽然科技落后,但土地富饶,资源丰富,于是引起了日本的觊觎。
光绪帝一直在寻找机会大干一番事业,夺回政权,于是在没有听取李鸿章“求和”的建议下对日本贸然出手。
(此处不排除李鸿章是为了自己的私心——保存自己的军队,而劝诫光绪帝。)

日本凭借自身拥有的先进的军事武器取得胜利后,光绪帝气急败坏,坚持在经历过战败之后又加派兵力再战——
那么,北洋海军实力如何呢?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北洋水师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人。
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我国二次战败结束,战斗过程中丁汝昌都壮烈牺牲。
北洋水师在经过艰苦奋战后失利,最后李鸿章严令北洋海军不得出战,只能坚守威海卫军港之中,李鸿章见到再打下去就有可能让自己的军队有“倾覆之危”,于是为了保全自己手中的力量,便下令撤退,正是他这个近乎愚蠢的决定,导致了北洋舰队悲惨的彻底覆灭……
1895年1月19日,所向披靡的日军水陆并进,直扑威海卫……丁汝昌率军奋起抵抗,使进攻的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因敌众我寡,渐渐力不能支……
就在将士们与敌人敌人孤军奋战的紧要关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坐视不理,没有给予丝毫援助。2月12日,在得知援军无望的情况下,悲愤的丁汝昌自杀殉国……
甲午大海战,看北洋水师和日本是如何决一死战的!
清朝惨败,李鸿章代表清廷去签署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原本贫瘠的日本因为这笔赔款而瞬间暴富,实力进一步增长。
战败后李鸿章进言提议说:无论日本提出怎样的要求都可以满足,唯割地不可以。
光绪帝此时一心了结此事,加之日本人表现出的态度异常坚决,最终在经过商定后清政府还是被迫割地赔款,签订了历史上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事实证明,李鸿章说的话是确实是有些许依据的,他早看出日本这种边陲小国的狼子野心,但是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军队,严令北洋海军不得出战,坚守威海卫军港,失去了海上的控制权,最终古老的清廷变成了列强餐桌上的一块肉,任人宰割。
甲午海战的失败是因为李鸿章的保守还是光绪的冒进,还是因为清政府的无能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咱们评论区见吧。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