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独有左文襄!晚清第一硬汉左宗棠,抬棺西征,真实情况可能和你想的并不一样


1812年,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贫寒家庭,左宗棠出生了,幼时的左宗棠身体孱弱,在两三岁时险些夭折。

1审时度势,转研兵法
在28岁前,左宗棠三次进京参加会试,但是,每次都榜上无名,于是他断绝了在仕途上的打算,而专心研究舆地、兵法。
这并非是左宗棠读书不用功,左宗棠读的书也非常杂、乱。
考试不中,并不代表左宗棠没有才学,他学富五车。
最终他的才学被两江总督陶澍发现了。陶澍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
陶公爱才,欣然应允。
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
陶澍甚至以一代名人之尊,提出要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唯一的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
左宗棠正是在这里开始接触军国大事,开始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的命运连在一起了。

陶澍是总督,也是书香门第之家,家里藏书非常多,左宗棠读到了很多书,当时正逢鸦片战争,清朝懦弱无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有一股英雄豪气的左宗棠,认为军事一定能挽救腐朽的大清王朝,于是,他审时度势,开始研究兵法。

他写了大量兵书,如《料敌》、《定策》、《用间》、《善后》等。他的朋友如曾国藩、郭嵩焘、胡林翼都称他为“今亮——当今的诸葛亮”。
2.雄才大略,收复新疆
左宗棠开始初试锋芒。以至几年后的184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
去见林则徐是在夜里。37岁的左宗棠行色匆匆,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左宗棠相片与林则徐画像
林则徐一见他,混沌的眼睛顿时一亮,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托付终身大事的人找到了。
他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
没有风,没有月,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为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
一年后,66岁的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
3.抬棺出征,再战伊犁
但是,伊犁依然被俄国占领。清政府与俄国谈判大半年之后,却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条约规定,清朝收回伊犁地区,但要割让新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俄国,并赔偿一大笔白银。
最重要的是,伊犁虽表面被收回,但是它却变成了一个三面被俄国包围的孤城,根本无法防守,早晚还是俄国的囊中之物。
当时的左宗棠,已年届七十(准确来说是69岁),体弱多病,夫人又刚刚过世,丧偶的阴霾还尚未散去。
面对如此形势,心系新疆的左宗棠怒不可遏,最后力排众议,决定出兵。

光绪六年(1880年)四月,左宗棠命人买了一口棺材。
四月十八日,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在肃州西门外校场举行出征仪式。
一身戎装的他登上高台,大声喊道:“你们都看到了,这就是我给自己准备的棺材,我要你们抬着它出关。不复伊犁,誓不生还!”
场下官兵们无不动容,齐声喊道:“不复伊犁,誓不生还”。
三天后,左宗棠到达玉门关。他不仅不觉得寒苦,反而兴致很高地说,自己虽然比不了年轻人,但这次为国效命,“孤愤填膺,诚不知老之将至!”
然而左宗棠没有想到,当自己决意一战时,朝廷却动摇了。俄国在中国西北和东北增兵,使得清政府慌了手脚,朝廷一纸诏书就将左宗棠赴京任职。
左宗棠气愤至极,因为收复伊犁的理想可谓功亏一篑!

左宗棠的印章
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27日清晨,74岁的湘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收复了新疆,咱们此处主要讲收复新疆的前因后果。
在晚期那个腐朽的时代,左宗棠犹如一盏明灯,为众人指路,他所做的功绩也会被永远流芳。启超曾评价左宗棠,他是500年以来的第一伟人!当之无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