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就是我期货股票二十年的日子了

  到今天,
  证券分析胜任能力考试已经完成了重点内容的学习,
  除了数理方法(包括概率,统计基础,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曾经在英国的大学课程里学过,
  放到最后再结合真题完成这一部分。

  接下来就1000道真题,
  每天100题,给自己12天时间,从7号到18号结束。
  之后5天时间(19号到23号)完成数理方法部分,
  剩下的一周结合三套17年的真题,完成对12月1日考试最后准备。

  这个考试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抬头看到的七本CIIA教程,
  才是真正的挑战,不仅是了解和掌握,
  考试是几道大题,要求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CIIA的时间安排有两个方案:
  1. 先投入半年时间系统学习,
  然后2019年下半年报考第一卷,2020年上半年报考第二卷。

  2. 直接准备考试,
  2019年上半年报考第一卷,2019年下半年报考第二卷。

  等完成12月1日的考试,
  再作最后的决定。
  再过个两年,
  先去台湾,再到美国,
  又要继续我的游学世界之旅了。
  网络文摘:中国式父母:活着是台印钞机,死要变成一堆人民币……

  01

  周末的时候,猫哥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的妈妈,重症晚期,从四川来京手术,虽然很不乐观,但她的脸上还是挂着笑,历数着自己的好运气:中过两百块钱的彩票,车祸幸存,之前的肿瘤检查为良性等等。

  朋友出去的时候,她才显得有点沮丧:为了给自己治病,女儿太累了,联系医院,找好医生,同时还要带两个孩子,还得上班,而自己却一点也不能帮忙,她后悔自己没早点买个寿险,甚至希望自己出个交通意外,这些都能帮她给女儿留下一笔钱…….

  听着让猫哥感动,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仍旧想着孩子,一想到自己活成了负担,就万般愧疚,哪怕用最极端的、最不合适的方式,也希望家人能过得更好,活着是台印钞机,死了也要变成一堆人民币。

  她的女儿曾经走得顺风顺水,独生女,一路学霸考上清华,毕业进外企,一路拼杀到中层,有房子有孩子,又响应国家号召要了二胎,看起来日子过得不错。

  但从2017年似乎好日子戛然而止了,老公失业再创业,每天压力山大,婆婆本身就有严重的心脏病,受此影响一股急火上头住了医院,每天药不离手了,而她自己因为生孩子遭遇无法突破的职场天花板,打定主意开始混日子,但依旧不容易,到了今年,母亲生病,钱和精力都成了大问题,孩子还小,老大在读小学,家长群里还有太多的任务要完成,客户要的方案还没出来,老二又在一旁哭闹。

  她有时想起母亲时会在车里放声痛哭,尽管曾经对父母有过各种不解和微词,但年龄到了,事就来了,也更能理解了,她觉得自己慢慢的也活成了他们的模样。

  不论在哪里奋斗,得承认,父母是永远的港湾,这种依赖不仅是在精神上,更有精力和经济上的扶助,压力无处不在,可能,这种血脉里传承的代际支持,是我们一代代繁衍不息的密码吧。猫哥征集了9个案例,来看看这些有笑有泪的生活。

  02 “六十岁的漂一代”

  在每个中小学、幼儿园门口,等待接孩子的多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因为上学很早,下学也很早,任何在职场上有想法的父母基本都没办法完成接送孩子的任务,于是长辈的余热再度发挥,他们从故乡启程,奔赴子女所在的地方,成为高龄的“漂一代”。
  猫哥的邻居曾阿姨,就是这样的“漂一代”,她教了一辈子书,好容易熬到退休却没盼来自由的晚年,面对儿子带孩子的请求,她说自己没法拒绝,这一带就是十年,她每天所做,就是打扫卫生、安顿一家人的饮食,接送孩子上下学,“忙得没空去跳广场舞”。

  与琐事相比,婆媳关系难处更让曾阿姨难受。

  起床太晚、不固定饮食、爱玩手机、辅导学习容易发火…….每件小事都可能燃起婆媳间的言语交锋,最近又发生了大争吵:平常儿子一个月给四千块供日常买菜等等开销,八月份她回了趟老家,媳妇叫来自己的爸爸帮忙,老爷子走时说一个月有两千就够了。

  这句话埋下了争吵的导火索,曾阿姨说,我现在买啥都开发票、记账,六十多岁了还得漂在外面,活得没这么累过。

  03 老后分居

  李叔文艺兵出身,走起路来大步流星,他每年来上海一两个星期,因为住不惯也住不下。

  说他来看女儿、外孙女,不如说他来看老伴。自从外孙女出生,老伴就从陕西来京照顾,转眼六年过去了。

  因为还要照顾自己的母亲,李叔没办法同来,他们夫妻感情极好,老伴也是干文艺的出身,以前还时不时的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两人 本来计划很多,去意大利听歌剧,去维也纳看演出,最不济也得走遍大川名山,“完全没实现,反倒更惨了,一辈子感情好好的,没想到老后分居了,居委会新来了人,我都会跟人家说声老伴去上海了,担心人家把自己看成丧偶的。”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好处,他们被迫学会了视频聊天,有时会聊着聊着都哭了。

  04 候鸟回不去的故乡

  二代们能理解这种苦闷,但是无解。没有父母的扶持,他们在大城市的生存将更加艰难。

  丁红的父母陪伴十年他们十年,年初父亲病逝,希望落叶归根,之后母亲日渐消瘦,有对父亲的怀念,也有对故乡的思念。

  她的父母来自于江西婺源,但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和白墙灰瓦的老房子更多时候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他们把在京帮助女儿看成是一种义务或者责任,每年他们会回家看看,像一对候鸟,固定的路线,差不多的时间。

  他们每次离京都很操心,担心孩子们吃不好或者安排不妥贴,每次返乡都是匆匆忙忙,而归程都像是搬家,丁红常常都抱怨父亲带了太多“没用的东西”,像粉干,江西当地的特产,不算重但是体积大且易碎,所以父亲总是自己亲自看护一路到京,子女们会说这些东西邮寄也可以,但是老父亲总是笑笑,他固执的选择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出于习惯。

  那一代人一直面临短缺的年代,粮食不够吃、衣服要凭票、水电要限制,所以一直有节俭的习惯和抢夺资源的意识,即便日子好了也很难改,这是渗入基因的东西。

  父亲走了,再也没人给丁红带这些不值钱但是温情无限的东西了,“他们更像蜡烛,燃烧到最后一刻都要照亮儿女”。

  05 永远的钱包

  1981年,作家冯骥才到泰山玩,有感于挑山工的辛苦而写了《挑山工》这篇文章,入选过中学和小学的教材。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行当仍旧存在。

  上个月猫哥去泰山,发现还有不少女性挑山工。
  虽然身材娇小,但她们每次背150斤的货物上山,一天往返几趟,徒手登山已经非常累,何况背着比自己还要重的货物,有些男子都受不了这样的重担。她们每月收入四五千元,猫哥跟一个女挑山工闲聊,她每月将自己的花销控制在三四百块,剩下的钱,要存下来帮儿子买房!

  听到的人无不感慨。

  农耕民族对土地和房子的感情怎么渲染都不为过。经过几轮普涨,依靠年轻人自己已经无法战胜房价,于是六个钱包买房成为常态。

  社科院做过调查,超过60%的年轻人在买房时得到过父母的帮助。他们从赚几十块钱工资的时候就开始储蓄,经过不断的收入上涨和各种收入的汇集,终于攒下来人生最大的财富,但多数人的积蓄赶不上房价,为了子女在城市立足,为了能够娶妻生子,更为了能够获得附加在房产上的受教育等权利,举家族之力买房成了共识。

  就像古时的家族,如果希望光宗耀祖,只好倾尽几家人的财力供养子侄辈读书科举,一旦高中则承担家族阶层上升的责任和义务,如果类比,也算是另一种风险投资。只是到了现在,这种努力全都汇聚成一个事:买房。

  06 “父母要来了”

  六个钱包买房的后遗症不小,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基本掏光积蓄,如果没有好的养老金,老后生活是个问题,与儿女同住是个选择,但是这让不少本来稳定的家庭横生波折。

  “父母要来了”,这个问题让老叶伤神。

  老叶在京快20年了,有房有车有孩,很平静的小日子,但多两个人就难了。

  首先是房子,90平米的两居室,三口之家,女儿日渐长大要有独立的房间,父母来了住哪?不是短期的旅游,而是很长期的生活。

  对于这个要求,老叶是无法拒绝的。他是独子,父母在东北,90年代经历了下岗潮,几千块钱买断工龄开始自谋职业,摆过地摊、支过早点铺子,一点点攒钱,困难时付不出老叶的学费,天道酬勤,最微不足道的生意撑起了一家人的天,支撑老叶大学毕业,而到了需要买房时,父母居然还变戏法一样拿出40万……

  从来没想过改善住房的老叶不得已把这个问题提上日程,十年没买房,价格涨了几倍,虽然老房子很值钱,而父母为了来京还带来一笔积蓄,但他需要一个140平米左右的三居室才够,看中的房子基本都超过900万,这样就需要一笔贷款,刚刚还完房贷的老叶还得重回房奴的行列。

  “也没啥挺不过去的,就是别出啥意外。”一家人现在努力锻炼身体,爹妈很清楚,如果他们生病倒下,他们家这艘小船会变得非常艰难。

  07 “对不起你”

  小县城、农村里焦虑的父母更多。

  因为缺少收入的来源,他们的子女在婚嫁时屡屡受挫。

  《财经》杂志记录过一个案例,河北沧州某县地税局的公务员尹成经人介绍与第三任女友相处半年,又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县城里的婚嫁就是一场谈判,尹成的父母在当地农村,尹成研究生毕业后父母帮他在县城里买了一套房,但是女友家庭要求订婚当天带20万元的现金,同时在邻县再买一套房,方便看女方父母,这远远超出了尹成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尹成月工资不到4000,父母已退休,于是,这场婚姻的结局是典型的“县城式分手”,恋人成了熟人,再见如宾,没什么波澜。

  尹成觉得还好,但是父母很难接受这样的打击,儿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但父母的能力越来越小。

  彩礼,这种很中国特色的习俗是很多男孩子父母的心病,他们把儿子晚婚或者无法结婚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无能,如果有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父母甘愿付出一切。

  08 做彼此的医生吧!

  父母和子女能在一起的还算不坏,空巢老人的问题日益严重,但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北大、清华的行政部门每年要花很多时间去关照学校早已退休的老教授们,都是国家级的大教授,但是子女基本都在国外,说起来都很成功,但是老人们的生活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好。

  买菜、做饭、洗澡、家务事都是麻烦。所以,像钱理群教授干脆卖了房子住进了养老院,“至少生活上可以更方便一些”,但不是每个老人都有这样的勇气,每月两万的费用,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

  最可怕的是疾病。不久前有篇热文,一对老人,子女清华人大毕业,但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北京,留在省城的老夫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老太太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他们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他们知道控制病情的重要性,而且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
  突然有一天老太太的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来了120急救车,但车刚走,留在家的老伴儿也感到天旋地转,就地躺在了地板上。一直等到第二天,邻居才发现了他……

  他们很担心,这是不是未来的常态,也很担心,新闻中常说的死去很久才被发现的事情是不是会在自己身上出现。

  09 “我们都好”

  不过即便如此,空巢老人们有再多的不便和忧虑,在面对异乡儿女的问候时,他们最常说的却是“我们都好,不用担心”。这是他们挂在嘴边的谎言。

  一个花名“渔樵”的写下了自己的经历。

  渔樵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老爸53岁,突发大面积脑梗加脑出血,在医院抢救一星期,大夫没想到他能活下来,但最终大难不死。老爸在病重的时候嘱咐老妈,说别告诉儿子他生病了,让他把博士读完。渔樵被瞒了一两个月,辗转询问终于知道老爸死里逃生。但是兜里的钱不够回来的机票,焦虑无比,痛苦万分。老爸虽然没有瘫痪,但生活依旧不能自理,这件事直接改动了渔樵的人生规划,为了多赚点钱抗风险,毕业之后果断放弃学术圈直接去业界赚钱。

  类似的经历很多人都应该有吧,父母会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说出他们的故事,像讲述别人的事情一样,但越是轻描淡写却越能让你我揪心。

  社交媒体日渐发达,很多人都害怕半夜突然响起的电话吧,可能那时,再也没有“我们都好”这句话了。

  10 养你到天荒地老

  最无奈的、最可怜的父母则是那些不断被啃老,养出巨婴的父母。

  猫哥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乐成早年是父母的骄傲,名校毕业,海外留学回国后顺利入职一著名的地产公司,未来看起来一片光明。

  28岁的时候,事情逆转了。

  乐成辞掉工作,宅在家里。父母开始时以为是暂时的,但他就是这么宅着,足不出户,睡觉、打游戏、看书。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30岁的时候,父亲发现癌症,为了治病花了不少积蓄,那段时间也是乐成出门最多的时候,在医院他结交了一个朋友,之后开始变得愿意出门了,但他不是去工作,他受朋友感染痴迷于德州,每天出入各种牌局,下注不小,最多时一天输赢上十万。

  可惜输多赢少,他先逼父母拿出积蓄,之后又卖了父母的房子,之后开始借钱,他今年38岁,家徒四壁,他的父母之前在金融体系工作,积蓄不错,但现在,老两口租房住,乐成拿走他们大部分的养老金,这种日子不知何时到头。

  他们很清楚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但也还在憧憬,等待儿子回头的那一天,“如果真有那天,我们做啥都行,眼下,希望自己能挣点钱,帮儿子把欠的钱先还了。”

  曾经有个话题,如果孩子是你最大的投资,你有机会收回成本,甚至获得高额的回报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猫哥知道,只是每个父母最容易做到的长线投资和价值投资,回报于他们只是一个副产品,这种温情看起来琐碎又矫情,却能支撑我们度过各种艰难时刻。

  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吧。
  2018/11/6
  1. 今日减仓1手多橡胶,建仓2手多银。
  2. 持有仓位:7手多胶,2手多银。
  3. 账面总资产36.1万,其中持有现金23万。 
  想去看明天上港的比赛,
  结果因为徐汇花园整修,居然不对外售票。

  足球是比较脏的,比较俗的,甚至可以讲是最充满不公平交易的运动了,
  但是,毕竟还有努力,还有拼搏,
  还有令人感动的许多许多的时刻。

  击败了恒大,
  上港已经赢得了冠军。

  人,
  一定要赢下必须赢得的比赛。
  珠海航展上的中国歼20
  
  

  网络文摘:中国期货界传奇人物大盘点

  期货市场有涨有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波动推动市场前行。在价格波动过程中肯定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日间“杂波”影响了我们的交易心态和趋势性判断,以致最终导致交易失败。其实期货的涨跌就可以看作是人生的起伏,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充满了矛盾,人们就是在解决矛盾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正因如此,能在期货行业里叱咤风云,崭露头角的人总是让人们连声叫好。

  【管金生】

  如果说中国股市存在大鳄的话,那么当年万国证券的总经理管金生无疑要算现在这些大鳄的鼻祖。管金生生在红旗下,喝过洋墨水,拥有比利时的两个硕士学位,当年在上海滩叱咤风云,被誉为“证券教父”。1995年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管金生由此身陷牢狱。

  【陈久霖】

  陈久霖闯荡海外市场7年整,冰火两重天。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神话般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石油大亨,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而轰然倒塌;一个引领亚洲经济潮流、年薪490万新元的“打工皇帝”,因在期货市场的违规操作,行将站到新加坡的法庭上接受审判,谱写了人生的悲歌。

  【蒋仕波】

  蒋仕波,浙江诸暨人,曾任大地期货副总经理。1962年出生,股市牛人。喜好做ST摘帽股,主做年底到第一季度的摘帽行情,做过苏宁环球(000718,股吧),万向德农(600371,股吧),烟台冰轮(000811,股吧),无一失手。2004-2005年因违规交易被市场禁入,此后该人从浙江大地离职。蒋热衷于期货橡胶投资,在国内期货市场名气非常大。

  【葛卫东】

  葛卫东,江湖尊号“葛老大”,2000年开始做期货,两次爆仓,2004年迅速崛起,成为期湖中一代枭雄。血风腥雨十几载,自称“没有对手”,渴望挑战叶大户。六年来年均收益率120%,华尔街称之“东条英机”,不讲规则,被罚1000万。目前资产已达120亿。

  【叶庆均】

  叶庆均,现任浙江敦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03年以10万起家,08年身价已过50亿,创造了几万倍的投资收益,在期货市场树立起第一大佬的江湖地位,已创造顺其者未必能赢、逆其者必亏的神话。目前身价百亿,是中国的索罗斯,国内期货界已无能超越他之人。

  【林广袤】

  林广袤,江湖称号“浓汤野人”,专职做棉花,被称为棉花奇人。2010年做多棉花,11年反空棉花,从600万做到20亿;2012年做多棉花,遭受重大亏损,在上海青泽投资公司成立之际,承认亏约7亿。此后,野人暂退出期货,在华山修行。近期总结失败原因:大赚之后信心过度膨胀,自以为已无所不不能,想承担国家才能承担的重任。

  【黄伟】

  黄伟,资本大鳄,尊号“黄大哥”。91年拿2万从股市中赚了第一桶金,后转战期货,“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赚了2亿,令当时常务副总理朱镕基大为震惊。后在商品期货中又赚了10亿。94年开始投入房地产行业,目前控股3家上市公司,身价达220亿。为人低调,目前仍玩期货,2012年从螺纹、铜上赚了5亿左右。

  【张文军】

  92年开始投资银行债券,初涉金融市场。93年4月,应聘到大连首家国际期货公司,成为大连期货业首批经纪人之一。后担任过多家公司的业务经理、投资顾问、操盘手。96年开始个人期货投资,10万元,到收益超过千万元,仅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1997-2001)。从1999年开始,其个人账户成交量连年位居大商所第一(2001年达300多万手),受到大商所的嘉奖。

  【徐王冠】

  徐王冠,被称作为“东方犹太人”的浙商,20年前放弃教师行业下海经商,凭借期货起家,20年后的今天,已经拥有了9家控股子公司,涉及房地产、能源、实业投资等多个领域。7年前,他的团队正式进驻苏州房地产市场,以国香园项目正式亮相,取得首战“大捷”。

  【傅海棠】

  傅海棠,农民出身,曾养过六年猪,种过棉花、大蒜等。2000年开始做期货,前两年从5万起步到1.2亿,是国内期货界的传奇人物,不看任何技术图表、不做任何技术分析,用“天道”思想理解分析市场、指导操作方向和节奏,拥有最纯粹最朴素的投资思想,有“农民哲学家”的称谓。

  【冯成毅】

  期货生涯始于1993年,20年只专注做铜一个品种,内盘外盘均有涉足。以精准的隔夜单和极高的日内交易功底操作铜,虽有能力操控庞大资金,但一直注重资金规模的管理,不追求短期暴利,用“积小胜为大胜”的理念参与市场。在2012年《期货日报》第六届全国期货实盘大赛中,以1003.42%的收益率获得重量组冠军。
  看到朋友圈里住在我家附件的拍的两张照片,
  还真应了这句话:
  有心情,哪里都是风景
  

  2018/11/7
  1. 今日增仓2手多银,建仓1手多棉。
  2. 持有仓位:7手多胶,4手多银,1手多棉。
  3. 账面总资产36.4万,其中持有现金21万。 
  白银走得不错。
  那些高手说错了会对自己万分宽容,说对了就会对对方百倍严苛。
  这就是“高手”的风范。

  在大食堂打包了好吃的饭菜,
  晚上放松,
  喝酒吃菜,看上港对阵北京人和。
  陪你到冠军。

  今天立冬,
  又到了贴秋膘的时节了。
  唯一的问题,我十几年前老膘都还没有消化呢,
  什么时候才能健健康康地将体重减到60公斤?

  不说没谱的事了,
  先开动


  清仓多银多棉,
  重新回归作战计划。

  黄牌警告一次: 为这点利润,可知系统承担了多大的风险?
  猪
  做律师见为实业抵押千万房产而再无归路,
  在鸡岛看赌期货透支未来财富致永难翻身,
  别人的血,也是血。
  做同样的事,就会有同样的结果。
  看到视频,一个遛狗不栓的男人,
  在3岁和6岁的两个孩子面前暴摔殴打他们的母亲。
  这两个孩子和他们的母亲,应该要进行心理干预,
  排解和消除这次事件所造成的短期的心理创伤和长期的心理阴影。
  你不会知道,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母亲是他们整个世界的支柱和信仰。

  我更好奇的是这个施暴的男人,
  过去一贯的表现,
  在他的父母,邻居,同事,和他的老婆印象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说,
  这个男人一向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这个故事就会更有意思了。

  这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孩子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任何的错误,
  这个男子也将为他的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且将作为典型的刑事案件,道德案件,社会案件。

  问题是,
  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他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做的这件事。
  作为普通人,
  我们每一个人
  在突然的情绪失控和暴怒状态下,
  行为的底线在哪里,
  或者说,我们不会像这个男子这么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网络文摘:大叔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去偷西瓜,正在偷,种瓜的大叔来了。大一点的孩子跑了,我也想跑,可我太小跳不过水沟,急得大哭,大叔就说:“不要跳,小心掉下去。”后来大叔把我抱过去,还把我偷的不熟西瓜换了个好的给我。
  这段经历一直记得。
  2018/11/8
  1. 今日清仓4手多银,1手多棉,建仓2手多棕榈。
  2. 持有仓位:7手多胶,2手多棕榈。
  3. 账面总资产36.8万,其中持有现金24万。 
  中线的多橡胶(6个月到1年),长线的多棕榈(1年到2年),
  密切关注白银的走势。

  注意节奏,注意仓位,
  至少保留25万资金,等待增仓的时机成熟。
  每到发工资的时候,我总觉得老板的脸是绿的。
  我就是升级打怪拿工资,很滋润
  不该我知道的,我不想知道。
  不该我出手的,我不会出手。

  慢慢考证,积累资金,突破期货,
  然后,
  一切看老板的安排。
  不得不说,我非常非常满意。

  老板也算是刚创业,
  创业的第一阶段:原来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原来一切都是这么昂贵。
  2018/11/9
  1. 今日增仓3手多棕榈,减仓1手多胶。
  2. 持有仓位:6手多胶,5手多棕榈。
  3. 账面总资产35.9万,其中持有现金23.8万。 
  棕榈油的大幅度下跌,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调整仓位的机会。
  也比较担心,全部押注橡胶,
  万一出现极端情况,风险巨大。
  现在修改一下作战规划,以多橡胶和多棕榈的组合替代单一品种。

  因为取出了1万元用于生活开支,
  到周末,工资会补回1万,
  这样基本上保持持有25万现金,
  到2018年底,必须持有25万现金。
  橡胶和棕榈哪个形成新趋势,加倍扩仓这个品种。
  密切关注白银的走势,等待做多的机会。
  明年工资另外积蓄10万,作为第二梯队。

  到11月底,重新修订作战计划。 突破百万目标不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