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设立六大军区,囊括了八位元帅,另外两位元帅何处任职?


您好!阅读本文前,请您停留10秒钟,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以史佐茶”,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能每天收到精彩文章,我们会用心写好每一篇文章,您觉得文章不错的话,可以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在看”,好文章我们一起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
引言:共和国从血与火的淬炼中走来,掸落征尘和泥土,该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时机了。也正是为了纪念那些为革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以及出生入死的开国将帅们,新中国的授衔仪式终于在1955年展开。九月的怀仁堂上下,满是喜气洋洋和秩序井然,昔日的老战友和革命同志如今齐聚一堂,共同接受共和国和人民的评定和褒奖。对于评衔的细节也是颇有门道的。由于全国当时共设下十二大军区,为了一碗水端平,也为了革命团结,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均得到参与资格。评衔中,九位军区司令获授上将,其他三位则获中将衔。

按理说,这十二位军区司令也算得上是共和国众指战员中的佼佼者了,但更鲜为人知的,早在这十二大军区设立之前,建国初本划分有六大军区,以此稳定各解放区,打击敌对势力的反扑,并巩固地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能担此重任的各位军区首长,绝对是我军最得力的军事将领,后来的八位开国元帅便在这六大军区坐镇。当然,建国初的六大军区作为解放后设立的特殊存在,无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家安全有着巨大的联系。尽管后来增设的各大军区也很重要,但其地位肯定有所滑落。

众所周知,开国元帅共评选出了十人,为何六大军区司令中只有八位呢?其他两位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作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发,东北解放区无疑是我军最为看重的。战力强悍的四野在东北军区设立后,为了支援关内战局,数百万大军先后被调拨南下,众多骁勇悍将也随之南下,故而东北军区中并无开国元帅涌现。当然,东北军区的最高领导是高岗和李富春,两人虽未参与军队授衔,但其政治地位却很高。

作为抗日和内战的主战场与大后方,辽阔的华北很早便是我军的主要根据地。故而,统领华北军区的聂荣臻和徐向前,很早便是我军的高级指战员,麾下军团庞大,猛将如云。论起资历和战功,无疑都是我军众多将领中的佼佼者。1955年的评衔前后,华北军区接到组织命令,改设北京军区,同样由聂荣臻和徐向前领导,并均被评为元帅。

作为淮海战役的主要作战区,华东的战略地位无疑十分重要。华东军区司令是老将陈毅,而饶漱石则是其政委,粟裕担任副手。正是在这三人的通力合作下,华东军区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直到1955年,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原华东军区分为南京和济南军区,陈老总因资历和战功获授元帅衔,而老将粟裕则成为大将。遥远的西北,曾是我党的大后方,也是反攻的主要根据地。作为西北军区的司令,彭老总曾任八路副总指挥,还曾领兵入朝作战,更是顺理成章的开国元帅。

南下的四野主力并入了中南军区,其军力之强,可谓是各军区的翘楚。至于中南军区的司令林彪和政委罗荣桓,以及副司令叶剑英,这三位老革命的资历放眼全军,能与之相媲美的将领,也是屈指可数吧?所以,这三位很顺利地成为了开国元帅,获得了共和国的肯定。贺龙元帅曾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其部下陈赓等人则顺利获上将军衔。这八位开国元帅均曾在各大军区任职,但还有两位呢?为何没有踪影?

结语
其实,朱老总和刘伯承元帅的革命资历和战功都无须赘述,建国后,作为我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这两位均以低调的姿态进行工作,并无实际的军事领导工作。但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依旧授予其元帅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