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的艰苦是如今无法想象的,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初期。当时党组织刚刚进行武装革命不久,红军的队伍还不够强大,屡屡遭到敌人的围剿,即使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红军还是取得了数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反围剿战争胜利后,敌人不甘心党组织建立的苏区威胁到了反动势力的独裁统治,于是转而调集重兵包围苏区,企图彻底消灭革命武装力量,于是党组织果断进行了战略转移以保持革命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却有不少革命战士因为战争的原因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导致影响了建国后的荣誉颁发。
而这其中还有一位代表,他曾在18岁就担任过了师政委,革命战争时期屡立奇功,不过因为离开队伍三年在授衔时军衔一度低于预期,这让他决心终身不再穿军装,哪怕是在葬礼上也没有穿军装,那么这名革命战士有着怎样的革命经历呢?
一、青年时毅然参加革命队伍
经历了数十年的革命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同时也等来了授衔的那一刻,这让依旧留在部队中的干部终于等来了迟来的荣誉,这份荣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自己数十年革命经历的写照,于是很多干部对军衔格外重视。不过有一位干部却因为暂授少将军衔而当众撕掉肩章,此后永不穿军装,这让他直到下葬都是穿着中山装下葬的,这位干部便是段苏权。
段苏权为何会对暂授少将不满呢?这还得从他的革命经历说起,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段苏权自幼过着清贫的日子,不过好在父母开明让他坚持上了学,接受了教育,于是在学堂里的段苏权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接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这让他看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先进性。
备受先进思想熏陶的段苏权后来加入了党组织,组织过青年运动,到了党组织发动武装革命后,他又毅然加入了当地红军,这让他的起点变得很高,一来他是知识分子又是党员,还有党组织中的工作经验,于是加入红军的段苏权升职非常快。
后来段苏权被任命为红六军团的政治部宣传部长,开始负责红军基层部队的政治工作,这让他成为了党组织委以重任的干部,不久他便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出色表现,成为了不负众望的一名干部。
二、脱离队伍三年,影响授衔
在红军中担任重要职务的段苏权还没有等到他建设苏区的时候,敌人便派出大军来围剿苏区,于是在被迫进行反围剿作战的同时,红军也开始了战略转移。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年仅18岁的段苏权升任师政委,负责红军第六军团的作战任务,当时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红军第六军团奉命在贵州地区阻击敌军,这也让他们吸引了大批敌军。
阻击作战中,红军面对着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的敌人,最终开始寡不敌众。作为政委的段苏权虽然保住了性命突围了出去,但是已经受了重伤,这让他可谓是九死一生。
突围后的段苏权还在当地老乡救助,这才保住了性命,后来他委托老乡给父亲传信,这才让父亲不远万里地来这里找到了他。看到了儿子因为革命战争而遭受的创伤,段苏权的父亲不忍心让儿子继续受苦,于是将他带回了老家,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就此稳定了下来。后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都岌岌可危,同时红军已经改编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这让段苏权又萌生了参加革命战争的想法,于是他联系到了组织,加入了八路军,重返了革命战争的战场。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练后,段苏权已经是人民军队中的老将了,到了授衔时,理论上来说按照段苏权的资历能授予中将军衔,不过因为他离队三年的问题,只能得一个暂授少将的荣誉。看着昔日的战友不是上将就是中将,这令段苏权很是不自在,于是他当众撕下肩章表示永不再穿军装,这让他成为了授衔时的一个遗憾,也成为了党组织建军以来的一个遗憾。
三、结语:
作为经历过革命战火考验的干部,段苏权不满其授衔结果虽然情有可原,但是却成为了他永远的一个遗憾,这也让不少战友为他感到惋惜,毕竟荣誉是次要的,革命经历才是永恒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