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时期,很多著名的我军将帅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战争年代的持续,他们也开始走向个人军事生涯的巅峰。但是也有一些将领,在红军甚至抗日战争中就已经名声鹊起,但是在解放战争开始后,却渐渐变得平淡。比如李聚奎和陈光两位将军就是这样特殊经历的人物。
提起李聚奎,就不能不说起他有一个连十大元帅都没有的外号“将圣”。这是因为他屡建奇功,历经恶仗险仗,所以军中才给他起了这个外号。在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李聚奎担任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是红军名副其实的先锋官。惊险无比的强渡大渡河之战,就是李聚奎在现场指挥的。
仅是在李聚奎部下,就在1955年授衔时就出现了四个上将,一个大将。可是那次授衔,李聚奎本人却没有参加,也没有得到授衔。但是到了1958年,中央为其补授了上将军衔。据说当时中央还犯了难,按照李聚奎的资历,本来应该授予大将军衔,可是当时十大将的名额已经确定,还是李聚奎表态,就低不就高,上将就好。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这样一位在红军时期就风华正茂的高级将领,为什么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就悄无声息了呢?
原来,那时候李聚奎被任命为东野的后勤部长,负责整个东野的后勤工作。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李聚奎再也没有指挥部队作战,所以自然就平淡了许多。1955年定衔前的两个月,李聚奎被任命为石油部长,不在军队系统工作了,所以按照当时的规定,李聚奎就没有参加定衔。可是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李聚奎又被调回军队,所以才在后来补授了上将军衔。
如果说李聚奎是因为工作变动,那么陈光的经历就有些令人扼腕了。
很多人都熟悉陈光曾代任过八路军115师师长的职务。但是并不熟悉这个过程中这个职务“代理”意味着什么。当时红军主力整编为八路军之后,全军只有三个师,按照当时国民政府序列,分别是120、129和115师。三个师长建国后全部为元帅,其中参加长征最后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主力,绝大部分在115师。
这意味着115师的团长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基本上最差是少将,有些人可能更高。能够在这个时候代理115师统帅的,能在最终定衔时是什么级别?关键是陈光还不是第一次代理林总职务。早在红军时期,因为林总当时要出任红军大学的校长,所以陈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代理林总成为红一军团的军团长。
陈光对林总有过救命的经历。1930年,林总被围,是陈光率领部队冒死相救。事后林总还专程去看望身负重伤的陈光,并开始了林总一生为数不多的请功之旅。这个时候,林总和陈光都没有想到两人的命运会如此参差。
陈光在军事上的成就谁也不能否定。但是,陈光在个人素养上却差了很多。我们都知道,在战争年代,军事家和政治家其实是等同的,但是陈光却依旧保持着军人的单纯,再加上他宁折不弯的性格,才是他最终悲剧的注定。
严格地说,陈光在东南军区任职的时候是犯了错误的。因为那时候广东作为接触外界的窗口,军政要员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必须要注意泄密的问题,而陈光恰恰是在这个时候犯了错误。关键是他不知道这种错误是政治上的必然修养,所以最后他选择了自尽,这个时候,也是授衔的前一年。
就连林总也说,不管最后职务如何,陈光一个大将是跑不了的,但是陈光的做法,实在不能让同等级别的人信服。所以,最后暗淡也是情理中的事情。